指尖上的感触
2019-07-03秦焰
秦焰
[摘 要]体验性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活动,它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操作实践的能力,促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猜想、验证与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挖掘体验性操作素材、收集体验性操作学具、明确体验性操作规范、开展体验性操作探究和展示体验性操作成果五个方面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性操作的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性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64-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探究体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建构新知的基本学习方式。”在新知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经历从感知到理解,再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性操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究新知,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和感悟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动手操作因素,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体验性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构建和实践应用过程,真正自主探究新知,最终掌握新知。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还是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教材中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采取教具演示,甚至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使操作内容流于形式。为了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打造魅力数学课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可以说,采用体验性操作是现代数学学习方式与传统数学学习方式最主要的区别。教师采用体验性操作方式教学,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组织学生猜想知识、发现知识、验证知识、构建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
一、挖掘体验性操作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每个学习内容都为学生设置了体验性操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活动来学习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明确该学习内容的体验性操作要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验性操作素材,组织学生通过剪、移、拼等体验性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中主动体验和感悟知识。至于教材中其他领域的内容,虽然在体验性操作方面不作明确要求,但大都含有体验性操作活动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发这些隐含的体验性操作素材,让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使看似抽象的学习内容在动手操作中变得具体形象,从而自主感悟知识。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学生对“独做”“合做”的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教师就挖掘教材中的体验性操作素材,组织学生同桌进行体验性操作:将一张课桌的长度看作一项工程,再把一支笔的运动时长看作工作效率,同桌两人分别扮演甲、乙两个工程队,甲独做就是甲同学拿着笔从左边运动到右边;乙独做就是乙同学拿笔从右边运动到左边;甲、乙合做就是同桌两人各拿着一支笔分别从左右两边相向运动,直到相遇,即算完成这项工程。通过体验性操作活动,学生感受甲乙两个工程队所做的工作与工作时间的变化,逐步理解了工程问题。
二、收集体验性操作学具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收集体验性操作学具非常必要。体验性操作材料的选择有两点要求,第一是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要进行体验性操作、需要哪些学具,使体验性操作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第二是操作学具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能激起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性操作学具的收集,最好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学生在收集和制作体验性操作学具的过程中丰富和积累了表象,初步体验了知识的生活原型。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大量的体验性操作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自制一些相关的体验性操作学具。首先,学生要准备一张每方格为1平方厘米的透明玻璃纸,操作时把这张方格玻璃纸盖在长方形上,直接数出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其次,学生要准备一把直尺,量出几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找出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学生课前通过收集和自制学具,为体验性操作提供了学习材料。
三、明确体验性操作规范
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进行体验性操作前,通过创设体验性动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操作活动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本次体验性操作规范,清晰体验性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对于有一定操作难度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演示,明确体验性操作的步骤,使学生在体验性操作时清晰知道“操作什么”和“怎样操作”,以及体验性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明确学生的体验性动手操作规范,提高学生体验性操作活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虽然有的学生对量角器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操作经验,因此在学生体验性操作前,教师应采取边演示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同步操作,使学生明确操作规范: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完全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在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下,学生通过体验性动手操作,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开展体验性操作探究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体验性操作兴趣,给学生留足体验性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体验探究。在推导公式或探究规律知识时,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让学生在体验性操作中自主验证猜想,并通过自身的感知、感受、感悟来探索发现规律,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操作中学习,在体验性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自主地构建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自主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并想一想,对于自己的猜想,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学具,同桌合作进行体验性操作探究验证。有的学生在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一特征时,把两个相对的面裁剪下来对比,看是否重合;有的学生直接用尺子分别量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然后再计算面积是否相等……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活动,自主探究验证了长方体的特征,深刻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展示体验性操作成果
当学生完成体验性操作活动后,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总结和分享的平台,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汇报,让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体验性操作的过程,鼓励他们汇报本小组的操作和体验心得,展示体验性操作探究的成果。教师应引导各小组根据体验性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感知和感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交流分享,与其他小组对体验性操作活动的探究过程与操作成果进行系列化的分析、比较和总结,从而建构数学知识网络,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例如,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在学生完成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猜想和体验性操作验证后,教师请各组展示汇报体验性操作成果。第一小组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一个三角形,移拼到另一边,移拼成一个长方形;第二小组是把平行四边形沿任意一条高剪开,得到两个梯形,然后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并找出了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交流分享的过程,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真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了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发数学教材中的体验性操作素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大胆进行体验性操作,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主动探究和建构知识,让体验性操作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高效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叶美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J].新課程(上),2015(6).
[2] 汪洪芹.注重动手操作,灵动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2).
[3] 凌欢利.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