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03陈宗久
陈宗久
[摘 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运用在各个领域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有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克服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62-02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要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的真正主导者,这不仅仅是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据、图像及声音的技术,是能够拓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在实践过程中,信息数据都体现在理解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和科学中与大自然的斗争产物。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1.过分渲染情境,冲淡教学主题
我在听讲座时发现一些教师已经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来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使用长篇故事来展示情境,有一些使用过多的卡通动画引入教学内容。结果这些形式都使教学效果不佳,更不用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了。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占用课堂时间,还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教师采用了以下方式教学。
教学导入:课件出示“小猪和朋友们的大聚会”。(画面颜色鲜艳,小动物生动活泼)
教师让大家观察“大聚会”的场面,并提问:“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天很蓝,天空还飘着几朵白云。”有的学生说:“与动物园里的动物相比,我发现图里的小动物好看多了。”……
学生继续发言,教师继续关注,并不断让更多学生参与“看图片,说一说”的活动,没有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十分钟了,教室里的气氛非常和谐。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逐一做出解答。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过多使用动画效果,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适得其反。当学生看到图片时,他们会受到图片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课件上的图片很感兴趣,而忘记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忽略了学习任务,这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演示喧宾夺主,学生被动接受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需要学生手动完成的事都被教师通过具体课件代替了,这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学生缺乏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时,有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教学。
[教学方式1]
电脑演示(信息化教学,利用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演示课件,在画面上用圆锥往圆柱里倒水,倒了3次,圆柱里装满水。
教学结果:学生看了半天也没明白怎么回事。Flash动画直接揭示了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教学方式2]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制作橡皮泥圆锥,倒水验证。(传统教学,没用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制作橡皮泥圆锥,通过对废料与削成的圆锥模型的大小比较,大胆猜想圆柱与橡皮泥圆锥的体积关系,然后进行验证。学生在自制的橡皮泥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再将橡皮泥圆锥里的水倒入圆柱,一共倒了3次,圆柱里装满了水。
教学结果:学生兴致勃勃地边玩边做,在“做”中得出结论:圆锥体积是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电脑演示(信息化教学,利用课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在教学中,教师以课件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出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成为观察者,弱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缺少独立探究的机会,学生逐步成为被动接受者,不能深刻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使用课件进行教学,但他们却没有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导者,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这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渲染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具有图像隐私、动态显示、速度快的优势,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如果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激活课堂氛围,那就便于学生理解和迁移知识。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利用课件先出示池塘,池塘边有3只青蛙,一会儿又蹦来了4只青蛙。当学生回应时,原始的青蛙和后来的青蛙分为两部分。连接两部分括号,出现“加入”一词。
教师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像这样用大括号来表示一共有几只青蛙,可以用加法来解决。加法就是求和,也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原来有3只青蛙,又来了4只青蛙。”有的学生说:“可以问‘一共有几只青蛙。”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加法来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知重复演示青蛙出现的画面,在静态图像和动态变化中,学生认识到“已知两个附加部分组合并另外计算”,学生由此可以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
2.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要想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某些数学知识,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生活资源,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提供機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尝试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为了让学生感觉更有条理,教师创造了一种情境:屏幕中显示三只小动物的运动情境。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如果成像太快,我该怎么办?如何计算三只小动物的射击次数?教师让学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学生找到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当学生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收集“积极”一词的方式最快,便于记录数据。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学习统计表的知识,再收集和解释数据。
如此教学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实现高效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绘制精美准确的统计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学生面临识别以及分析统计活动中的问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也促进了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课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在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真实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邓红,石利媛.翻转课堂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2).
[2] 洪艳.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下),2014(08).
[3] 张多军,徐春花.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7(06).
(责编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