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与特色小镇建设
2019-07-03范英杰赵春琳周咏梅
范英杰 赵春琳 周咏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绿色铸造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的,在分析农民合作社性质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特色小镇的“聚而合”、通过信息对称实现特色小镇的“精而美”、通过议价能力实现特色小镇的“特而强”、通过深加工实现了特色小镇的 “新而活”及通过助贫扶贫实现了特色小镇的“裕而健”。以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情况为例,通过分析其在党委和带头人引领的组织保障、“买全国、卖世界”模式创新降低农产品季节性风险、统一管理和新型营销降低交易成本、“庄户学院”提高农户学习能力及成立盆景葡萄项目促使产品转型升级等方面实现了特色小镇建设,以期为其他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实现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特色小镇;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铸造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創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可见,特色小镇建设是当前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思想和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产业建设是特色小镇的基础,农民合作社对于建设特色小镇、促进就业及精准扶贫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拟以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展开分析,总结和剖析其经验做法,以期为其他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
二、 农民合作社及与特色小镇建设关系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是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而产生的。加入WTO后农民面对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针对如何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挑战外部环境的变化,2006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出要发展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法律法规出台,农民合作社便大力发展起来,根据工商总局统计,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有193.3万家,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
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于建设特色小镇和促进就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少体现在如下方面:(1)农民合作社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了特色小镇的“聚而合”。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且存在普遍生产规模小的特征,一方面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大规模生产并利用现代生产工具和机械专业化作业,导致生产成本的高昂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分散的小农户产出规模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且由于生产经营的分散,也很难进行规模化的批发交易,独自面对市场时必然处于谈判劣势,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民合作社的形成可以将一个个单独经营的同类农业服务和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小农户集合起来,高度的组织化使其具有了规模优势。小农户以合作社为载体,获取合作社提供的统一购销、技术培训、投资等服务,不仅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同时也能够进行规模化的高新农机作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带来的产量增加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农户在市场谈判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从而组织化规模生产和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也会促进生产、流通环节内部整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成本,从而通过规模经济收益来实现特色小镇的“聚而合”。(2)农民合作社通过信息对称实现了特色小镇的“精而美”。信息是影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因素,分散的小农户缺乏及时有效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难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在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只能根据上期的供求情况和农产品价格做出相应的生产决策,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和盲从性,导致农产品的供给过剩与短缺交错混乱,供给与需求的巨大反差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致使农户面临较大的生产经营风险,同时,由于农产品缺乏价格需求弹性,在丰收年间,农产品供给量增大反而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下跌,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合作社的形成,因其经营规模较大、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及面对市场的多方销售渠道,一方面通过信息链接解决了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在丰收年间将富余的农产品通过信息渠道远销国内外,减轻“谷贱伤农”对农户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小户联结大户、与企业信息对接建立订单合同交易、以需定产等方式联通市场,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合作社通过与市场的对接有效地克服了小农户信息闭塞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的“精而美”。(3)农民合作社通过议价能力实现了特色小镇的“特而强”。特色是农村小镇差异化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农民合作社依靠自身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或根据自身历史优势挖掘特色文化,或根据自身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其独特的发展特色路径;另一方面,农民合作社组织化的生产和销售使农户形成一个整体,上下游的关联组织在开展购销业务时能化零为整的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力量,增强农户的议价能力。农民合作社将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整合起来,统一生产、统一供应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通过高度的组织化,实现农业环节经营的规模化,使农户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时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应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的“特而强”。(4)农民合作社通过深加工实现了特色小镇的“新而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多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生产自身产品,具有品种少、加工层次浅、产品档次低等的特征,农民合作社通过利用专业化布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开拓农产品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克服农产品季节性生产而导致的供求不均衡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价格低、成本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等困境,而且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还使得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全年性导致的供求不均衡问题加以缓解,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的“新而活”。(5)农民合作社通过扶贫助贫实现了特色小镇的“裕而健”。一方面,农民合作社是由弱势小农户群体组成的互助性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又构成了贫困农户与政府之间的联结,是政府与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定位使其具有益贫性的组织特性,通过连接政府与贫困农户,将国家的扶贫资源精准地对接贫困农户主体,从而实现精准有效扶贫,农民合作社常常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助贫脱贫有效的组织载体,如联合国发布的《合作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合作社年》报告中就指出,合作社具有就业、减贫、金融融资、社会保护、灾后救济和和平建设等社会功能;又如贵州省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带动发展1万个农民合作社,帮助40万~50万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农民合作社不仅可以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实现科技扶贫,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生产特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其减缓贫困的功能,实现脱贫致富,最终形成特色小镇的“裕而健”。
三、 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情况及发展历程
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山东省明星合作社”,位于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主要以洋葱生产、加工及国际贸易为主,该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成员以沙北头村民为主,目前该合作社包括农户总数132户,已经实现了对村集体农户的全覆盖。
2007年以前,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全村112户,共350人,耕地面积478亩,以发展蔬菜产业为主,每家每户基本上都种植洋葱、马铃薯、芋头、胡萝卜等蔬菜,长期以来,农户都是分散经营,通常是一个年度下来,只有不到几千元的收入,为改善全村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村庄面貌,村党支部书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为契机,结合村庄长久以来种植蔬菜的条件,2007年年初成立了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为引导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发挥党员的示范效應,2009年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使得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村民的信赖,并于2013年成立了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委。
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2014年占地1 600亩的中央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完成,该示范区共涉及到3个村庄、400余户农民,全部采用订单式种植;2016年合作社成立了沙北头农民创业园,11家创业实体入住,不仅吸收出去打工的返乡农民,同时吸收下岗工人110余人,为使创业园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2016年合作社又引进了具有高科技的盆景葡萄栽培技术,进行盆景葡萄项目的建设。
截止到目前,青岛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了815户,在青岛地区拥有3 600 多亩蔬菜基地,同时在云南、甘肃、四川、河南和江苏等地建有蔬菜基地,目前全国蔬菜基地已超过8 000 亩,基地生产的蔬菜出口到世界的12个国家和地区;合作社流转土地4 600亩,其中390亩科技试验田。合作社投资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还建有农资超市、农机服务队、庄户学院等多个推广科技阵地,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从蔬菜育苗、栽种到收获的全程科技覆盖;合作社除了硬件实现高配置以外,还引进革新了土地熏蒸、差异性水肥一体化、农田深松、蔬菜重茬种植等多项技术,仅在过去的2017年,沙北头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的销售额就高达8 200多万元,单单洋葱一项就卖了12 500吨,带动农民增收2 300多万元。
四、 基于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1. 通过党委和带头人引领的组织保障实现特色小镇建设。
(1)以合作社党委为主建立的组织体系。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互助组织,对于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并取得农民的信任,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了“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2013年成立山东省内首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党委,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了“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的组织体系,成立的合作社党委,在蔬菜生产、物资供应、科技指导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并先后建立了沙北头、沟东、十甲、青岛宏祥农产品有限公司等9个党支部,拥有147名党员,把有能力的社员培养成党、把普通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党员培养成后备干部,通过党委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使得合作社凝聚力增强,而且合作社通过党委组织还有效解决了精准扶贫问题,安排党员“一对一”帮扶,对有劳动能力者由党员传授蔬菜种植技能,对于因病等无劳动能力者,提供土地托管或者流转服务,自2007年合作社成立,累计帮扶17户贫困户、5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帮助3万余群众致富。
(2)以村支部书记为核心的带头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理事长一名,可以设理事会,理事长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在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支部书记、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桂欣作为领头人,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刚颁布,就带领村民成立沙北头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发展社员,从美国引进红皮圆葱种子,与菜农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当年就与出口商签订了种植和销售合同。
王桂欣作为领头人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并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理念和新的经营方式,在合作社中进行应用和传播,引导成员整体不断学习,实现合作社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面对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近60岁的王桂欣不仅自身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建立“农创平度”网站、微信群等载体带领会员创新创业,还带领合作社成员去云南等全国各地考察,带领村民成立了沙北头农民创业园,发展盆景葡萄等新型创业项目,而且作为领头人还带领志愿团队义务助农增收,通过“合作社大讲堂”等带动党员社员,党员社员又带动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 通过“买全国、卖世界”模式使季节性风险降低实现特色小镇建设。农业相对其它行业,其经营特点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风险多伴随着季节更替而发生,至少体现为以下方面:(1)农业生产风险的时间性。农产品的种植、管理和收获都有特定的季节,在播种、施肥、农药及收获任何环节没有按时管理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和产量,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2)农产品销售风险的集中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定季节性,农产品进入和退出市场会表现出极大的集中性,同种类的农产品会在同季上市和下市,极易造成市场季节性饱和短缺,造成农产品在不同季节价格上下波动,导致农户生产销售市场存在很大风险。(3)农产品不匹配风险的季节性。由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季节性,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市场饱和供大于求,农产品集中下市时市场短缺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的滞销,储存成本和损失成本较大,加之小农户信息闭塞,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只能依据上期的价格和需求情况决定本期的生产决策,往往导致供应的农产品结构与市场产品需求结构偏离,在农产品供给季节性的时间窗口的交叉影响下,导致市场过于饱和短缺的情况加重,致使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户的生产经营需要承担巨大的市场价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