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分析和演
2019-07-03奏谭啸
奏谭啸
摘要:德彪西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但其在幼年的时候对音乐就比较喜爱,这对德彪西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彪西的早期钢琴作品当中《冥想曲》是一首经典的小曲,作品从技术上虽没有大的创新以及难度,而从音箱效果上有着印象主义的色彩。本文先就德彪西早期的钢琴作品《冥想曲》的创作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就《冥想曲》作品以及演奏技巧等进行展开探究,希望能从理论层面的深化探究,能对其作品《冥想曲》有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德彪西 《冥想曲》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01-03
德彪西的《冥想曲》又被叫做是《梦幻曲》,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其和声是比较精致新颖的。这一作品在1890年出版,而实际的时间要更早一些,在其对这一音乐作品即将出版的时候,德彪西就曾经给出版者弗洛蒙特写了相关的信件,其中就有对《梦幻曲》的阐述。从这一小曲的纵向和声角度来说,能够避开功能性和声,通过围绕下属和弦开展系列和声平行,横向旋律上构思是建立二度以及四度音程。
一、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创作的主要特征体现
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Meditation)是比较深沉静穆气氛的抒情小品,创作当中抓住冥想以及安静氛围,在构思上比较统一精致。《冥想曲》的创作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从几个层面进行展开阐述分析:
其一,调式布局的特征体现。从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调式布局来看,作为其早期钢琴作品,调式概念还是存在的,能够在每个乐段结尾清晰找到调式归宿终止和弦进行。如从1-18小结在结束的位置采用F大调重属到属,然后解决在19小节F大调主和弦,这一过程中的和弦是19形式,主和弦9音出现削弱了主和弦调性功能,这样就会存在新听觉动力。从第二乐段来看,也就是19-34小结的调式来看,结尾的32-33小节主要是通过C大调属和弦到主和弦,然后到最后的小节就进入C大调平行小调。从35-50小节的前两拍,结束的时候48-49小节是通过F大调属和弦到主和弦,而在51-58一条短小8小节调式作为纽带,采用F大调上V1级d小和弦到把F大调和其远关系二度调式E大调进行练习。59-75小节的结束部分回到F大调属和弦。而在第五乐段的时候,也就是76-92小节的首拍属主进行到达g小调,F大调H级音调式。从这样的布局就能看到,在小曲当中采用的是二度調性,原调F下行小二度到E大调,中间景观属调C大调和其关系的小调,所以在属调的关系上调性概念就不是主要目标,只是点缀。
其二,旋律构思的特征体现。从《冥想曲》的旋律构思层面来看,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四度下行音程主要是贯穿全曲的统一旋律构思,在这一曲调当中围绕四度音程以及比较常用旋律元素是二度音程。级进二度构成旋律平稳宁静,四度的构思就预示后期德彪西音乐独创的特殊灵感。德彪西的早期钢琴作品是少数的例外,其音效为目的瓦解功能性调式布局以及和声关系,通过行云流水的和声平行进行,这样的最小二度构思来搭建了全曲审美统一和创作手法统一,通过下图能够看到旋律构思的特征。
其三,和声的特征体现。从德彪西的音乐和声的特点能够看到,德彪西的早期音乐作品当中调式概念是比较清晰的,而在布局上是远关系的二度调式,对其和声进行详细的观察能够看到,功能以及和声的创作手法已经被德彪西瓦解了,采用平行和声进行。如在第一小节左手F大调上H级和弦第一转位分解和弦形式重复梁小姐,在第一转位降B、D、C的听觉效果不像是g小和弦色彩,这是由于在和弦三音以及五音间添加了二度级进C音,C音加入就对g小和弦有了模糊作用,而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左手不停重复这一音型,这样就能够将音乐的虚幻的氛围呈现出来,达到不一样的音响效果。
二、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分析以及演奏技巧探究
(一)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分析
德彪西的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作品有着其鲜明的特征体现,如在音阶方面,调式当中的主音阶削弱,调性也不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描述虚幻的梦境。从乐曲的开始当中左手伴奏趋向无声音阶降 b、c、d、g省略微音(f)伴奏,这样就将乐曲的调式特点消除了,使得作品的感情比较注重表现虚幻。从整个音乐的分解和弦以及琶音的出现次数来看,多达六十九次,一半以上伴奏是分解和弦以及琶音形式所出现的,这就是对作品风格的诠释,通过意境的创造,这是和传统的创作手法有着不同之处的。
另外,从《冥想曲》的声部以及持续音的内容来看,声部有几个不同的部分,如1-18小节的声部,伴奏主要是左手,而旋律是右手,能够分成两个声部,也就是高、低声部形式。而从19-34小节来看,就有高中低不同的声部,而从旋律上来看主要是在高声部,有着强调的作用发挥。中声部是4小节1变化的持续音的形式,从这一乐段来看,中部的长持续因和古典音乐创作的和谐效果是不相符的,这样在音乐的纵向上就比较凸显出其个性化特点。
(二)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演奏技巧探究
从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冥想曲》的演奏技巧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通过对演奏技巧的灵活掌握,就能提升钢琴作品的演奏质量。演奏过程中在触键的环节要掌握好技巧,作为德奥流派作曲家,德彪西在作曲的风格上受到印象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所以在演奏的风格上就比较偏重朦胧感,所以在钢琴作品《冥想曲》的演奏过程中,指尖触键速度比较快的话就会造成音色比较亮,完成乐句的时候左手伴奏的部分采用手腕来带动,这样保持其连贯,也能在心中吟唱训率部分。弹奏3、4声部的过程中就会有诸多的持续音,这一持续音不是乐曲旋律,所以在对手指的控制方面就要充分注重,在19-34小节弹奏的过程中,旋律在右手以八度音的形式出现,而持续因在右手,所以演奏中就要控制持续音的演奏力度以及将旋律也要鲜明的突出。乐曲当中有着诸多PP记号,演奏的指尖就要充满力量,能够抓键子,实际的弹奏就要保障轻实音色,手指的控制力要强,这样才能将乐曲的音色演奏出来。
进行演奏《冥想曲》的时候,在技巧的掌握上就要对表情记号加强重视。使用rit和a tempo速度记号,这样来保持节奏的自由,在音乐的发展中速度是能够有相应改变的,这样的形式和浪漫派音乐作品的形式就比较类似。音乐结束的位置会有rit然后就会出现a tempo,能够让听者比较直观性的感受到乐曲发展,通常10小节出现这样的速度记号,这样乐曲的气息就会显得比较场,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就要对乐句的连贯性得以保障。而从弱中分层次方面,也是重要表情记号,伴奏开始的时候记号常常会议PP进行表现,旋律部分是mp,这样就能在乐句弱的基础上分出层次,演奏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些表情记号鲜明的突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彪西早期的钢琴作品《冥想曲》有着其特殊性,所以在对这一作品的分析理解上以及演奏方面,都要能够按照实际的标准要求,理解作品的内涵,掌握好演奏的技巧,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这一乐曲的演奏质量。希望上文中对《冥想曲》的理论分析,能够对实际作品的理解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亚磊.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之论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3):16-17.
[2]熊辉婧.论爪哇的加麦兰音乐对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48-51.
[3]牛少岩,洪英.20世纪音乐创作的开拓者——关于德彪西音乐创作美学思想的分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01):25-26.
[4]杨青知.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S1):64-65.
[5]周宝全.对德彪西音乐风格形成因素的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18,(03):75-76.
[6]阮辛怡.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冥想曲》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