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数学探究意识

2019-07-03冯怀勇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动意识探究

冯怀勇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笔者尝试了验证教学。

【关键词】主动 探究 意识

一次,教学六年级“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笔者呈现了这样一道习题:“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在教学巡视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是按照“先行放大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接着,在放大后的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处连线,形成放大后的斜边”这一步骤方法进行画图。对此,笔者问学生:“画出的两条直角边是不是按一定的比在放大?”他们不仅做出肯定的回答,还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给出理由;然而,当笔者再次追问学生“三角形的斜边是不是也按一定的比放大?”这一问题时,学生只给出了两个字当然。

“当然”有笃定、应当这样的含义。依据教师理解,学生使用“当然”一词笃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在按比放大,显然缺少了一些分量,一些必然。根据教学判断,学生使用连线来画斜边,这种做法只能看成是一种画图技巧,不能成为解释的理由。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认知理解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为此,笔者展开了如下的验证教学,试图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画斜线的道理。

案例回放

学生展示了按2:l的比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了其是先按比放大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接着,在放大后的两条直角边的端点处连线,画出了放大后的斜边,形成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

师:画出的两条直角边是不是按2:l放大?

生:放大前,短直角边的长度是lcm,长直角边的长度是4cm;放大后短直角边长度是2cm,长直角边的长度是8cm。它们的长度都扩大了2倍。

师:那图上的斜边是不是也是按照2:1放大呢?

生:当然。

师:为什么呢?

学生们面露难色,有了疑惑。

师:这样,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一下,在两条直角边上连出的斜边是不是也按2:1放大。

学生自主探究完毕后开始汇报。

生l:我量了两条斜边的长度,原来直角三角形的长度是2.9cm,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是5.8cm,斜边是按2:1放大。

生2:我看了斜边经过的格子数,发现原来的斜边经过4格,放大后的斜边经过了8格,8比4等于2,斜边也是按2:1放大。

生3:我是将放大后的三角形分成4個与原图相等的小三角形,这时,放大后的三角形里有两条斜边,因此,斜边是按2:1放大。

师:这样的做法很有意思。从这两幅图中确实能看出斜边的比是2:1.同时也说明对应边的比都是2:l。

生3:我还发现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是4:1。

师:那么,放大前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比是不是4:1?为什么?大家有时间,可以课下去试着验证。

回过头,笔者问起那位说“当然”的学生“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斜边也是按2:1放大”时,他点了点头。

学生经历了放大前后的斜边关系的探索过程,他们展示了度量长度、数格子、画三角形等多样化的方法,这时,再去问他们“斜边是不是按2:1的比放大?”这一问题时,他们不仅能说“当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证明。

数学知识中存在许多像学生所说“当然”的情况。如: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当然大于第三条边;5的倍数里当然有5;在折线统计图上当然能看出数最的增减变化,等等。上述的理解表达有其合理性,但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基于数学的演绎和证明。“放大前后的斜边关系”验证教学过程的最大意义在于:要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然”的层面,而要从认知的本源出发,学会去追因、究理,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那么,当学生只是存在肤浅的认识,出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时.教学应怎样处理呢?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使用如下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数学意识。

1.紧扣学生主观表达,把握探究活动契机

教学中,学生时常会使用诸如就是、一定、当然等带有主观性的词语来表达观点,这种表达方式看似有力,一旦缺乏有效的证据支撑时,这些主观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紧抓不放,通过有效的追问看清学生是否存在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等问题,以此建立新的探究契机,促成认知的再深化。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学生在说明所画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关系后,很确定地认为斜边当然是按2:1放大,这时只需轻巧地问一句“为什么”,就能看出学生是否真的弄明白特殊边长的放大成因。当学生面露难色,不明就里时,即是促成个体理解的关键机会。

2.组织自主验证活动,展示个体多元思考

验证教学的过程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兼顾个体的认知差异。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课堂上布置学生思考“斜边是否也按一定的比放大”这一验证任务,并要求他们自主探索验证。教学反馈显示,有的学生通过测量放大前后的斜边的长度,计算得出斜边是按一定比放大;有的学行是通过对比斜边所占格子数,发现斜边是按一定比放大;有的学生则是用原图形分割放大后的图形,从而明确两条斜边之间的关系。上述自主验证活动具备如下优势:其一,避免教师牵着走,使得学生验证能力和经验快速提升;其二,避免验证方式的单一化,使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斜边为什么会按比放大,怎样放大背后的“所以然”。

3.留意衍生教学发现,养成认知理解习惯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认知习惯,使学生在不明就里时,能自发地想办法弄明白。对此,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留意学生的认知生成,通过合理的引导,将有价值的生成性知识转化成探究的问题,养成学生凡事究理习惯。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当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明确了变化前后的斜边确实按2:1放大后,有学生提出了“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应是4:1”的观点。这一观点显然不是这节课所学的对应边变化,然而却可以作为探究的问题,成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机会,帮助发现图形之间变化的另一种规律。

数学教学讲求通法、明理。在学生深入理解一个知识、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时,需要鼓励其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数学知识的呈现才是理所当然,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寻根究底的数学探究意识。

猜你喜欢

主动意识探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设问引导探究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消防意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