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圆腹人工繁殖及杂交子代胚胎发育观察
2019-07-03袁宗伟徐鸿飞卢飞麟杨宾兰温守欧
袁宗伟,陈 诏,徐鸿飞,卢飞麟,杨宾兰,滕 云,温守欧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广西 南宁 53003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表1 不同处理苏氏圆腹人工催产催产素的使用剂量Table 1 Different artificial oxytocin doses for P.sutchi
1.2.3 鱼苗孵化与出池管理 人工授精后,将粘附受精卵的网片(布卵密度为1万~5万粒/m2)均匀摊布于规格为3.0 m×5.0 m×1.0 m的育苗池中。固定网片通过悬挂与池底成一定角度,孵化期间通过水位管调控水位,保持池水深度30~40 cm,每个育苗池中布置气石6~8只以保证溶氧,整个孵化过程采用微流水孵化,出苗前加大换水量。
当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期(受精6~8 h)时,从附着受精卵的网片上随机剪取 3 cm×3 cm的网布放入白瓷盆中检查,将坏卵和空心卵剔除计数后统计已受精卵数,并计算受精率(已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鱼苗孵出后计算孵化率(为孵出鱼苗数占受精卵的百分比),出膜完毕后立即下塘,孵化鱼苗按亲本配对分开培育(不区分人工授精方法),培育40~45 d后出池销售,统计苗种成活率(为培育40~45 d出池苗数占下塘鱼苗数的百分比)。
1.2.4 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黑色♂×粉色♀杂交子代受精卵受精后,每次均用羽毛随机从网片上刮取100粒受精卵,采用Miotic168KL解剖镜及Miotic200摄像系统进行连续观察和拍摄,受精后至原肠胚期每隔10~15 min观察1次,原肠胚期至出膜期间隔1~2 h观察1次,详细记录各发育时期的重要形态特征,并用Photoshop 7.0处理图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催产素不同剂量的催产与孵化效果
人工催产后按照亲鱼产卵情况分为全产、半产和未产。全产指人工授精后鱼体腹部已干瘪,挤压腹部无卵子流出;半产指人工授精后鱼体腹部半瘪,但挤压腹部仍有部分卵子流出;未产指人工授精后鱼体腹部仍膨大,但挤压腹部不能挤出卵子。从表2可知道,仅使用DOM+LHRH-A2催产的亲鱼没有产卵,使用DOM+LHRH-A2+HCG混合后注射可以获得较好的催产效果;第2次注射后8~12 h内进行人工授精均能受精和孵化。其中,以(DOM 8 mg+LHRH-A210 μg+HCG 800 IU)/kg的催产效果最佳,最佳人工授精时间(效应时间)为第2次注射后8~10 h,受精率、孵化率分别达95.3%和83.5%。
2.2 不同人工授精方法的孵化效果
2.3 不同体色亲鱼所产苗种的成活率
2.4 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特征
表2 苏氏圆腹的催产与孵化效果Table 2 Oxytocin and hatching effects of P.sutchi
表3 不同人工授精方法苏氏圆腹的孵化效果Table 3 Hatch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methods on P.sutchi
表4 不同体色苏氏圆腹所产苗种的出池成活率Table 4 Out-pond survival rate of fries produced by P.sutchi with different body color
表5 28℃条件下苏氏圆腹胚胎发育时序及主要特征Table 5 Embryonic development time and major characters of P.sutchi at 28℃
注:1,受精卵;2,受精15 min;3,分裂前;4,2细胞;5,4细胞;6,8细胞;7,16细胞;8,32细胞;9,64细胞;10,128细胞;11,多细胞;12,囊胚早期;13,囊胚晚期;14,原肠早期;15,原肠中期;16,原肠晚期;17,神经胚期;18,胚孔封闭;19,体节出现;20,眼基出现;21,眼囊期;22,尾芽期;23,耳囊期;24,晶体出现;25,心脏搏动;26,孵出前期;27,破膜;28,刚出膜;29,孵出1 d;30,孵出3 d。
图1黑色♂×粉色♀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
Fig.1 Embryon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lack ♂×pink ♀ hybrid progenies
2.4.2 仔鱼期 刚出膜的仔鱼苗身体无色透明,腹部卵黄囊较大,占其身体的1/2以上(图1-28),此时鱼苗的游泳能力弱,贴附在网片或其他物体上,偶作间歇上下运动,大多数栖于池底,部分随气石充气形成的水流翻滚,体长3.0 mm左右;10~12 h后活力增加,尾鳍由圆弧形逐渐向上尾形发育,心脏搏动加强,上下颌形成并可活动,体长4.0 mm以上,偶作平游运动;24 h后,在颌部左右长出长短各一的须2对,并不断生长,长须可至消化道末端,卵黄囊缩小,此时体长5.1 mm(图1-29);2 d后,身体伸长,达6.0 mm,可长时间作平游运动,胃囊、肠道、鳃等器官基本发育成形,上下颌各长出一排尖齿,尾鳍在中部出现分叉,卵黄几近吸收完。
2.4.3 稚鱼期 2.5~3 d后消化道贯通,仔鱼开口摄食,口裂达230 μm,上下颌不断咬合,色素逐渐出现,在消化道后端和肛门之间出现红色斑块(图1-30);4 d后,尾鳍由上尾向正尾转变,背鳍和腹鳍开始生成;9~10 d稚鱼达15 mm,此时可见鳔点,尾鳍转变成正尾,体色素明显可辨;各器官逐渐发育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