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护士对临终照护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2019-07-03徐海青王林娟
徐海青,王林娟*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2)
目前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肿瘤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肿瘤发生率不断提升,虽然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但临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临床患者生存质量问题不断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针对肿瘤患者,医护人员的照护态度直接影响临终照护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进行调查评估尤为重要,了解具体影响因素,进而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调整,切实提高肿瘤科临终照护质量。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肿瘤科护士对临终照护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肿瘤科护士,共选择48例,全部护士均为女性,注册护士,从事临床肿瘤护理工作超过1年,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常。
1.2 方法
组织48例肿瘤科护士参与调查问卷工作,发放调查问卷48例,回收48例,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使用中文版临终照护态度调查量表(FATCOD),包括两部分:其一为调查者一般资料,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情况、近3年照顾临终患者情况、培训情况等;其二为量表信息,内容效度为0.95,重测信度为0.92,包括30个条目,具体由含有相同数量正向、负向词句条目组成,应用Likert 5级计分法,具体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正向条目为护士有意向从事临终照护的表述,以正向条目1 为例,其内容为“为临终病人提供护理是值得学习的一种经历”,1-5分评分,方向条目表示一种排斥行为,以反向条目3为例,其内容为“与临终患者讨论死亡,我觉得不舒服”,5-1分评分。本次量表经由语言学、临终照护和心理等领域专家进行评议,内容抑制性信度为0.801,折半信度为0.689,信度良好。
1.3 观察指标
FATCOD量表评分,30-150分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护士对临终患者照顾态度越正向[2];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影响因素对比,具体包括:年龄、与临终患者接触情况、培训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参考具体观察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将有效数据录入到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T值检验,设定当P值<0.05时提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调查得分
48例肿瘤科FATCOD评分为80-130分,平均为(105.73±4.11)分。
2.2 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影响因素
46-55岁护士、近3年照顾终末期患者超过5人的护士、接受过正规培训护士FATCOD评分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影响因素分析(±s)
表1 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影响因素分析(±s)
项目 FATCOD评分年龄 45岁以下(n=28) 102.21±4.15对照组 46-55岁(n=20) 115.67±5.92 t 9.272 P 0.000近3年与患者接触情况 <5次(n=23) 109.32±5.05≥5次(n=25) 117.89±5.32 t 5.712 P 0.000正规培训 是(n=21) 105.88±5.13否(n=27) 118.14±5.29 t 8.071 P 0.000
3 讨 论
目前我国肿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临床日渐重视提高肿瘤临终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临终关怀工作尤为关键,而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直接影响照护质量,进而对患者临终生存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临床日渐重视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工作调整,通过临床调查工作了解照护具体情况,明确相关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调整,切实提高临终照护质量[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FATCOD评分为80-130分,平均为(105.73±4.11)分;46-55岁护士、近3年照顾终末期患者超过5人的护士、接受过正规培训护士FATCOD评分较高,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我国肿瘤科患者临终照护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护士照护态度和认知程度不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FATCOD评分不高,目前大部分护士对癌症患者病情控制职责较为认同,但在心理疏导、情绪辅导等方面缺乏认同感,大部分护士并未意识到帮助患者应对死亡的重要性。而对于肿瘤临终患者,临终前是一段较为人性化的精力,病人的体验与自身经历、社会、灵性等方面相关,护理人员需聆听患者心声,并予以有效疏导,而这一过程对护理人员自身阅历、经验、悟性和相关知识储备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中年龄较大、经验丰富、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护士FATCOD评分较高,充分说明了上述情况。
综上,目前肿瘤科护士临终照护态度评分不高,具体工作有待于提升,同时其照护态度受年龄、照护经验和培训等因素影响,可结合上述因素进行有针对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