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技能型课程“多元化”考评与反馈机制探索与实践
2019-07-03■
■
李克强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应该重视职业教育,重点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成为提高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目标。高职院校考试制度需要完善与健全,鼓励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报考,包括退役军人、农民或者下岗职工与学生都可以进行报考,扩大招生100万人,为了适应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行业需求,针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在原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融合)等教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改革传统考核模式,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考评机制研究与实践,实施阶段性过程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形成螺旋上升的考核反馈与调节长效机制,这不仅仅是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还会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通过各项考核制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有效教学,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教学的目标。
一、高职技能型课程考评与反馈机制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可以掌握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类型。但是这些情况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比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情况,制定的考核标准与市场需求不一致,存在考核功能异化的问题。
(1)缺少客观的考核评价。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考核制度主要在期末结束实施,也就是说参考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缺少过程性的评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只了解知识与技能的最后总结学习,但是其中的过程没有充分的评价。久而久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会阻碍教师的教学情况,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试为教学,学生普遍为了迎合考试才开始学习的,严重制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让高职课程改革工作具有局限性。
(2)评价重理论轻能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试中设置的命题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为了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设置的命题,其中题目的设计忽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运用能力,无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具有片面性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出现懒惰的情绪,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此外,目前仅有的考试方式主要包括笔试、口试以及课程论文,但是将这三种结合的课程比较少,无法实现取长补短。考试的方式具有单一化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考核标准与市场对职业需求标准不一致。目前,在职业教育学习评价环节中,教师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市场职业需求标准不一致,也就是说职业岗位能力评价与学校采取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样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也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相吻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当前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适合,过于关注工作过程中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这样就会存在与实际工作不能相吻合,二者无法达到一致要求。第二,课程评价指标与实际工作相关联的环保意识、质量管理等指标不能全完吻合。
(4)制定的考核功能存在异化的特点,无法实现反馈与诊断功能。考核功能如果出现异化,无法真正发挥出考试中反馈调节的功能。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无法分析教与学存在的差异,其中缺少考试评价总结工作,不能为以后的改进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这个过程完全忽视教师效果的诊断、反馈与调节功能。
二、高职院校技能型课程考评制度与反馈机制改革策略
(1)建立“教师+校外专家+学生”多元考核评价主体。打破以往课程考核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惯例,建立一支由校内外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考核评价队伍。在以往的考核中,由于存在师资力量紧张、设备台套数短缺的现状,许多专业技能型课程往往采取了简化的考核方式,放松了对技能考核的要求,考核结果也通常是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控,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标准,学生也会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由多方参与的课程考核团队组成,保证考核队伍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工作,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企业加入到学校的考核中,可以让评价标准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学生充当评论者参与到考核队伍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将教师上课的努力与辛苦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其他学生,教学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2)制定“知识+技能+素养+创新”多元考核内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企业工作实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首批试点将主要对《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实务》等6门汽车类专业技能型课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合理安排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权重,设计每门课程考核评价系列任务单和评分细则。
以考核工单为载体,通过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设计,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求的实操技能揉和到每一次考核中,使学生通过考核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融入考核内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弘扬工匠精神。
(3)形成“随堂+阶段+竞赛+期末”多元考核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将实时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结合起来,任课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每次课的每个内容(小模块),教师都实时地进行自我考核课堂效果,及时检验、分析并纠正其授课方法和手段,保证每节课程的教学效果;每一门课程,按照项目(模块)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期末进行综合考评,最终成绩由阶段成绩和期末总评成绩有效结合。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改变传统考核的单一性与偶然性,将传统评价方式进行改变,不仅仅依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采取全面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应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企业专业人员作为考官出现在考核现场,进而实现考核、考核、教育与培训的全面发展,保证评价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
(4)完善“考核、诊改、提升”长效运行机制。制定课程考核结果分析与反馈制度。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进行自我课堂效果随堂评价,每门课程阶段考核结束后,及时召开阶段考核总结分析会,对考评结果反映出的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督促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帮助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考核反馈与调节长效机制。
图1 “多元化”考评与反馈机制
三、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形成一种考核反馈与调节长效机制,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