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维度
2019-07-02苏星鸿
苏星鸿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性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该把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实践维度有机结合起来。其中,理论维度揭示的是理论根据;价值维度揭示的是价值指向;制度维度揭示的是现实保障;实践维度揭示的是实践路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作为统一的行动逻辑加以践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并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3-0017-0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产物,它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应该把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实践维度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性揭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据、价值指向、现实保障和实践路径。全面深刻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实践和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维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从理论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实践经验的理论性升华,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生态智慧的创新性继承。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他们针对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生态批判,形成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为其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1]P161可见,人是自然的人,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恩格斯强调:“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 ——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P560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和自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要发展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3]P374。其次,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为其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马克思作为一个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实践批判者,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新陈代谢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新陈代谢断裂导致的生态文明缺失做了彻底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弊端是在竞争过程中每个人都想取得“垄断地位”,最終使“社会本身”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当然包括环境所遭受的损失在内。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进行了科学预言,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导向。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P77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合一,完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写意,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昭示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由此构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73年8月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统筹环境与发展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战略保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并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5]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上升为战略布局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这为新时代生态文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通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十九大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六项重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成熟。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性升华。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明智慧的创造性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思想,但是蕴涵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明智慧。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宇宙观。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易传》中就已经出现,其最初含义就是实现将天人协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于儒家和道家对天的理解不同,由此生成了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天更侧重于人,孔子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们都强调的由内到外的天人合一路径。道家的天更侧重于自然,老子认为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次,“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仁”作为孔子学说的核心范畴,其基本含义就是“仁者,愛人也”。孟子把“仁”由“亲亲”外推到万物,强调“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张载提出“民胞物与”,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的博大情怀。最后,平衡和谐的生态实践观。重视生态平衡和保护是中国生态文明智慧的突出特色。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古代中国人进行撂荒、休耕、轮作,这都是维护农业生产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保护资源方面,古代特别重视立法和执法,禁止滥捕、滥伐、滥杀。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生态环境和谐利用的实践原则。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宇宙观、“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平衡和谐的生态实践观共同构成古代中国的生态智慧,它们虽然产生于古代农业社会,但是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迪。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取向,对当代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适应的,因而是合理的。”[7]P10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智慧,其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新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生态环境,就是对“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的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梦,就是是对平衡和谐的生态实践观的新发展。在吸纳中华古代优秀生态文明智慧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从中生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古代优秀生态文明智慧的创造性继承。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从价值维度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价值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价值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是价值目标,上述三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
(一)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价值思想的价值理念,既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 “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支撑工业文明的“主客二元对立”传统发展价值观念的反思和批判,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只有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可能,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理念揭示的价值初衷。面对工业文明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生态灾难,生态文明在价值理念上倡导人与自然都具有内在价值,自然不能仅仅当做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而是应当看作具有客观价值的人类伙伴。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应当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基于内在价值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共生关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8]P134这是总结人类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它警示我们改造自然要取之有度、取之有道,把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人与自然温馨和谐的发展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要求人类在尊重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道德的方式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创造生态文明,为人类发展提供奠基性的基础。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持续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民生改善的重大社会问题。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双向互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一地的发展,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走上生态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这一价值理念要求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实践中,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胜利。
(二)价值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方略是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提出来的。早在2005年8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县时,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之后,他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9]P153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进一步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P230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基本方略,这是党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价值方略部署。生态文明主张在超越经济理性的基础上建构生态理性。生态理性充分考虑人类认知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资源节约的智慧,强调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理性能够矫正经济理性的片面发展对人的控制和压抑,实现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价值方略就是生态理性的集中体现,这一方略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含义:一是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因为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二是坚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8]P235-236三是坚持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有价值的,或者说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我们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四是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坚定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方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是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形象话语和行动逻辑,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三)价值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一个包含着多层面含义的综合性目标。从时间维度来看,美丽中国包括当代人生活的中国美丽和后代人生活的中国美丽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要求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享有均等的生态权利,后者要求当代人在谋求自己的生态权益时应当关照并合理安排后代人的生态权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8]P233从空间维度看,美丽中国包括中国的美丽和世界的美丽两个向度,前者是指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后者是指美丽中国包括着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贡献,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0]实际上,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表明与世界各国一起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美丽世界,这表明美丽中国的梦想与美丽世界的梦想是相同的。从关系维度看,美丽中国包括作为主体的中国和作为客体的内容两个层面,作为主体的中国包括中国范围内的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包括美丽自然、美丽社会、美丽人在内的三维一体的整体性概念;作为美丽中国内容的是自然生态美丽和人类社会美丽的有机统一,是生态美丽和人类社会美丽双向互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P233这表明美丽中国是中国的自然、社会和人民美丽的有机统一。从价值维度看,美丽中国作为一个价值目标,其设定体现了人民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意味着这一理想愿景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家园、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是美的社会、美的生态和美的心态的有机统一。总之,美麗中国不仅是文明的综合表现,也是文明的更高形式,因此,它不仅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而且将引领中华文明向着更为理想的境界迈进。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维度
从制度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独特的逻辑体系、内在特质、实践向度,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维度。
(一)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作为一个逻辑体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具有特定的逻辑起点、逻辑条件和逻辑结构。
从逻辑起点看,思考和回答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文明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问题逻辑起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唯GDP中心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一些地方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在2014年就指出:“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9]P37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习近平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探索构建新的生态文明制度。另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起点。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文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11]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态诉求,习近平在浙江时就把生态文明制度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总之,问题逻辑起点和价值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构成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从逻辑条件看,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是内生性和外鉴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主性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内生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自主性事业,其中生成的制度是自主性制度。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自主性。习近平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必须构建中国自己的制度,坚定中国自己的制度自信,其中生成的生态文明制度及生态文明制度思想都具有自主性。但是,我们的制度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制度。习近平指出:“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12]P27生态文明制度也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的生态制度体系,这种借鉴构成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外鉴性基础。总之,内生性和外鉴性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基础。
从逻辑结构看,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个不同层面构成。其中,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本制度,资源生态管理制度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是基本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污染防治制度、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度是具体制度,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构建成了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完整和逻辑严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内在特质
揭示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内在特质,必须置于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架构中进行考量。正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整体性一样,其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内在特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形成发展上看,蕴含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不仅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优秀生态智慧融入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表达。习近平将全球生态治理中形成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占据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
从内容结构看,体现着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耦合。习近平从大生态的视野出发,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习近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系统推进生态系统工程,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等方面整体设计,坚持“山、水、林、湖、草、田”综合治理,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决策和责任制度、执行和管理制度、道德和自律制度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进行系统设计,使其广泛应用于土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十九大明确指出构建党委为领导、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强调健全严惩重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从现实运行看,彰显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共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同时又在具体的生态文明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检验、修正与完善。在实践中,习近平特别重视生态环境教育的作用,强调要“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从而为生态文明制度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实践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实践。他提出:“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13]通过这种生态文明的制度化实践,针对不同治理对象采取适宜的治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态治理成效,实现了生态文明实践的制度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秉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实践的系统化发展,将中国特色的生态实践推向纵深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重要论述在实践层面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构建生态文化、分配生态责任、创新生态制度。
构建生态文化是生态制度建设的前提基础。生态文化既是生态制度设计的重要理念依据,也是生态制度实践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生态制度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构建生态文化不仅要在政府层面构建具有政治性的生态文化,而且在大众层面构建具有生活性的生态文化。前者要求政府在发展理念上要有彻底的变革,把过去的以经济为中心的GDP 发展理念转向以生态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此,习近平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为政府生态文化构建指明了方向。生态文化的建立,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在生活性生态文化构建方面,习近平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為各项制度落实提供必要的文化心理基础。
分配生态责任是生态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生态责任既是生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态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制度建设中处于具有中介性地位。分配生态责任要正确解决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责任划分的问题,应当明确政府在生态制度建设中是第一责任的地位,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部门的责任,只有不同责任主体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完成生态制度建设的任务。当然,不同地区具有地理环境差异性、不同层级的政府具有职权的特殊性,因而在责任分配上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强调生态责任的属地管理原则,就是对这种特殊性的差异化考量。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生态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加强合作。习近平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中国在致力于履行大国生态责任义务,不仅是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创新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生态制度既是生态制度建设的制度保障,又是生态制度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态制度建设实践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4]P99创新生态制度必须在坚持生态文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我国生态制度现代化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战略部署,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主要包括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中考核评价体系、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四个方面,其中考核评价成为是约束和导向性制度,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是可靠制度保障,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必要制度保障,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是重要工具性保障,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取向。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维度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并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一个特殊的窗口期。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给我国打好打赢污染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坚定了我们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另一方面,我国必须认识到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彻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必将增加生态环境危险,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和代价。为此,在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折不扣的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二要严格目标考核问责制度。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问责制度,坚决杜绝“数字环保”“口号环保”“形象环保”等不良做法,依法对落实中央环保部署不力、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制执行不到位、污染防治攻坚战严重滞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十分突出的地方和部门要严格问责。三要全面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使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成为生产和生活常态。四要完善环境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信用评价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五要建设生态保护铁军。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环境执法大军,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队伍保证。
(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立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15]这五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稳定性的对策体系。其中,生态文化体系是基础,生态经济体系是核心,目标责任体系是抓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生态安全体系是底线。具体来讲:一要构建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和消费全过程。对党政干部,重点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使其在生态理性指导下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广大民众,重点是加强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教育,使其在自觉的生态道德规范下从事环保行动;对广大学生,重点是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二要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的前提下,调整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生态化改造;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使产业发展走上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有机统一的生态化道路;通过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倒逼企业改革,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新道路。三要构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必须继续强化中央环保署、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肃问责等制度的落实,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都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担当起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四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同时要积极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和机制,将生态文明制度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加强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支撑,努力构建一体化生态修复、保护和监管体系;积极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全民参与的行动制度体系。五要构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即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实施严格的国土空间管制制度和生态红线制度,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规模和结构的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水平,降低生态系统退化风险,积极防范脆弱生态系统引发的社会风险,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做全球生态环境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不断上升,特别是逆全球化增加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不确定性,给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国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奉行多边主义主张,主张以共享性和包容性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强调构建多元平等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表明了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信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未来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努力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贡献。二要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环境制度,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拥有制度性话语权,为解决全球生态治理赤字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三要进一步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范围,特别是处理好周边机制间的合作关系,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四要推进世界各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积极构建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关准确数据的长效机制,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五要建构合理有效的国际合作资金机制,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总之,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积极推动全球环境议程落实和建设美丽世界,发挥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为全球生态文明治理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充分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领导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并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7]〔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0]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
[11]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3]习近平.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09.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