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二题

2019-07-02蓝紫

诗歌月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写作者灵魂词语

蓝紫

词语的灵魂

俄罗斯诗人古米廖夫曾经说过:“词语就是上帝”,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无异于一道神谕:因为,任何文学作品,无一不是通过词语的不断杂交、混合、嫁接而形成语言的魔力。诗歌更是通过词语神奇的穿梭、变形、组合,让虚无的时代和焦虑的灵魂可感可触,让世界和人都变得立体起来。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词语和“人”(即写作者)是一致的,甚至被视作为“人”的标志。词语只有在带有与“人”同样的体温和脉搏、对外界具有同样的触觉和感知时,写作才有可能变成贴近灵魂的写作。在这样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身边的空气、读者的情感,甚至屋外的时代和世界紧密相连。这样的诗歌与组成诗歌的词语,才是具有灵魂的。

对一部作品来讲,词语就是组成作品的细胞、“肉和面包”(曼德尔施塔姆《词与文化》),写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即为血液,词语与细胞、肉或面包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被吞噬、病变、流放、毁弃……诗歌作为词语的承担者,是直接的牺牲品。

词语只有在精神和思想里流动,找到它自己的伴侣,形成它自己的组合,在写作者的思想内部受孕、充电、发光,才会有它自己的生命,有它独特的蕴意及风格,典型的例子有海子的《夜色》: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在这样的诗歌中,词语与世界、与时代、与个体既是对立抗争的,又是和谐统一的。诗人眼里的世界,在思想里经过蒸馏、遴选、洗涤,其生命的自发性和文化的自觉性融合在一起,组成令人惊异的语言,带来灵魂震撼的感受。所以,在词语和世界之间,正如希尼与贝岭在对话时所说的:“诗人的主题并不是世界的本身,而是世界怎么触发他的本性,他的诗歌是他对世界独特感受的一系列隐喻。不管有无和平,世界总是在那儿,等待着变成词语”(贝岭《面对面的注视——与谢默斯·希尼对话》)。

每一个具有灵魂的词语,都有它们独特的生命气场,也只有在这种生命气场里,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或每一个物体都带有命运的轨迹:当我们说起河流,我们感受到了悲悯、岁月、苍茫:当我们说起小草,我们感受到了卑微、倔强、不屈不挠……在这样的形象中,词语通过了人,将人的体温、感受和活力注入物的存在中,到了这时,词语不仅仅是面包和肉,也不仅仅是小麦、大米、高梁……——它不仅是填饱肚皮的食物,更是精神的食粮。

无可否认,词语的灵魂是由使用他的人所赋予的。具有了灵魂的词语,它包含了大自然的灵性,生活的真谛。这就要求诗人有过硬过高的思想的精髓、精神的内核、生命的觉悟。词语若没有了人心、人情、人性以及文化、历史、自然等等的关联,词语便不会具有灵魂的可能,也不会被我们发现、感受、领悟。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枯燥的说教,依样画葫芦的观念照搬,无论多么情怀壮烈或者温柔婉约,依旧不能使我们感受到它的生命质感。

因此,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唯有当他感受到了词语与词语之间天使般的组合,历经语言的诱惑及对意义的恐惧和迷恋之后,方能成为一名诗人。

我们一天天衰老、健忘,但词语永远不会随着时光河流的枯竭而消逝,它们从来就不曾老去。它们悄然隐藏于作品中,却固执地散发着凛冽、清亮的光芒,它们流经我们的思想,贴近我们的血液,知道我们的生存。

词语的光芒

砖头在没有成为砖头之前,只是一堆泥土,砖头在砌成墙壁之后,有了它自己的命运。即遮风挡雨的同时,还要承受风吹雨打,电闪雷鸣。众多的砖头组成一栋房子之后,便有了自己的价值:是金碧辉煌的皇宫,还是草民的陋室?同样,语言在没有成为语言之前,只是一堆散乱的字词,字词通过作者的排列组合,形成文章,体裁也有了多种形式:散文、诗歌、小说、随笔等等。字词的排列组合遵从了作者的意愿,而作者的灵魂格局、思想境界、眼界高远等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是流传的经典,还是三流或不入流的文字垃圾?因此,文字变成语言,语言形成作品,无不与作者的灵魂、肉体紧密相连。

语言由词语构成,对语言来说,词语便成为语言的生产基地、母体、繁殖场……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句子,无不是词语在受孕、碰撞、发光,在它们自由的组合之下,才让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都可感可触,让美好得以传唱、温暖得以蔓延。关于词语,诗人贾岛的“推敲”故事,足以说明了字词在组成语言之前,无不是操作者(诗人或写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每个优秀的诗人对词语、句子、语气,甚至在何处断句、何处歇息、何处跨行,都非常考究……”(敬文东《词语紧追思绪——或一个隐蔽的诗学问题》)当词语的组合企图呈现作者的意图,表达作者的思绪,必定有他们自己的原则、底线和可遵循的规律。作为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诗歌,对词语的操作也将更为苛刻,或者说残忍:“谁能像牧师高举圣餐那样把词语高高举向时间,谁就会成为第二个约书亚·嫩的儿子”(曼德尔施塔姆)。

每一个写作者都是词语的收集者和穿串者,词语就是细胞,思维就是血液,词语的组合与排列是否得体漂亮,就得依赖于词语操纵者的思维、境界,并且最终将以此取胜:“诗歌中对话的达成和实现,最终的任务要落实到语词上。它需要一种特殊的构词法”(敬文东)。而这种特殊的构词法,诗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也深有体会:

一个词正尝试出发,像一片晓风从他唇边飘起/另一个词保持聆听,她克制的模样宛若花园/……/一个词敞开了,另一个在起劲地婉转/一个词点亮了,另一个颜色稍暗

(杨政:《芥末坊之夜》)

因此,词语在进入诗歌之前,就已有了它自己的指代和光芒,比如描写自然四季的词语、描写女子貌美的词语等等。而怎样将一个个简单的词语,组合成一个爆炸的宇宙,向时间、读者释放它的光芒,这就有赖于作者的技艺,它必须要求作者从汉字的音乐、音律、音色……从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的组成、结构、节奏等,从听觉、触觉、视觉的有机结合,建构完美的创作方式,使天地宇宙、心灵情感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写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

曼德尔施塔姆说过:“一个英雄时代在词的生命中开始,词是肉或面包,词与面包和肉有着同样的命运:受难。”但现实的残酷在于,世界千变万化,“肉和面包”如果短缺,造成語言的“饥荒”,使人面临“无语”或“失语”的状态,“词语跟不上思绪”,写下来的语言往往苍白无力,是许多作者面临的重大难题。

词语的组合方式,预示着语句内在的张力,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反过来,作者的思维、意识、思考在制约着语言的生成,写作者该怎样来黏合这一切?在我最初写作之时,面对读到的精彩诗句,震撼之余常常深感怅惘:我要怎样才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歌?或许是想得太多太深,有时,在漆黑的夜幕中,在我所居住的小小斗室之中,似乎能看到眼前飞舞的词语,像蝴蝶、像蜜蜂、像漫天飞舞的粉尘,等待着我去组合、排列,让它们在空中跳出优美的舞蹈。那一刻,我真切地感觉到了语言的召唤和等待。为了更好地组合它们,我把自己关起来,读各种书,找寻各种途径,我需要在我的内心和灵魂中有一条串连和维系它们的纽带,与它们达成一种契合关系,一种灵魂上的共识:我将以最大的努力为它们组合最优美的舞蹈,而它们将忠实地传达我的所思所想。这样的写作过程,是一场灵魂的挣扎,一场词语的斗争,这是极其痛苦又是极其快乐的,像水与火的交织,雷雨与闪电的交织,那种灵魂与思想的寻找与捕捉、撕扯与融合,痛苦而又迷人。

让词语融入我们的血液和呼吸,让写作更具力量,让心灵更为宽阔,让活着更具价值。在千变万化的词语的园林,写作者就是睿智的园丁,他必须有娴熟的技艺,有崇高的心灵,有深邃的思想,把我们带入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猜你喜欢

写作者灵魂词语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白马
找词语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论写作(创作谈)
写作
灵魂树 等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