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熊猫常见疾病的防治

2019-07-02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福州350001

福建畜牧兽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熊猫幼崽患处

林 琳 黄 杭 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 福州 350001

小熊猫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隶属哺乳纲、肉食目、浣熊科、小熊猫属。小熊猫在我国主要栖息于四川、西藏及云南等地,是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特产动物。在上述地区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多在25℃以下,而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且中高温时间长。据观察小熊猫在福州2~3月份发情,7~8月份分娩,寿命10~13岁。圈养小熊猫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一些疾病的困扰,不仅影响健康,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疾病防治在小熊猫饲养与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小熊猫常见疾病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并分析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建议,为地理条件相近地区饲养小熊猫提供参考。

1外 科

1.1 外伤

1.1.1 受伤原因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外伤是最常见的病症。引发外伤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为打斗。打斗易导致尾部、四肢以及耳朵受伤。引发小熊猫打斗的原因较多,也很复杂,如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为了争夺交配权而打斗;夏季持续高温,小熊猫性情暴躁,容易发生打斗;饲养密度过高,小熊猫为争夺领地而发生打斗。此外处于哺乳期的雌性小熊猫在育幼过程中,受到惊吓等原因导致衔仔、过分护崽也会使幼崽受伤(见图1)。

1.1.2 治疗 新鲜伤口处理是将患处周围1 cm的毛发剃除,再用过氧化氢溶液、乳酸依沙吖啶溶液依次冲洗伤口,然后用灭菌纱布或棉球擦干后喷复方炉甘石散,普通伤口1 d换1次药。幼崽受外伤局部外涂兽用伤复康乳膏预后良好。如果哺乳母猫无法平静,依然过分护崽、叼崽或者弃崽,则需要将幼崽与母猫分开进行人工育幼。由于小熊猫毛发浓密蓬松,伤口不易被察觉,容易因为人为疏忽而耽误处理伤口而导致感染。如伤口感染,还需口服或肌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若伤口在四肢,且患肢肿大无法着地,则要鉴别诊断是扭伤还是骨折。若是骨折,由于没有骨头支撑患肢会游离晃动,若高度怀疑骨折需拍X光片得以确诊。若是扭伤,可外用云南白药,同时内服活血化瘀药,30 d内便可痊愈。骨折需做接骨手术,配合长期术后护理才能恢复。

图1 幼崽颈部外伤

1.1.3 预防 繁殖期要做好繁殖计划,避免雄性个体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将好斗小熊猫或年老体弱易受欺凌的小熊猫与群体隔离;夏季要降温,可使用空调等设备,尽量保持饲养环境温度位于25℃左右;减少饲养密度,增加丰容设施、提高动物福利;保证哺乳期的雌性小熊猫能够在环境安静、安全、舒适的单独笼舍饲养。

1.2 甲沟炎

1.2.1 发病原因 多因打斗、行走或采食竹叶时甲沟刺伤感染所致。

1.2.2 治疗 小熊猫指甲边缘可见甲下脓肿,偶见渗血,初期较硬,后期变软(见图2)。甲下肿块较硬时先用碘伏浸泡患处杀菌处理,而后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鱼石脂软膏,每天换药1~2次,待肿块变软成熟后可挤出脓液再做外伤处理。病程约7 d左右,预后良好。

图2 甲沟炎

1.3 蛇伤

1.3.1 发病原因 与夏季蛇类活动频繁有关,多数为蛇类入侵兽舍导致。

1.3.2 治疗 无毒蛇外伤以常规外伤处理;有毒蛇的蛇伤可以参照人蛇伤的治疗方法。

1.3.3 预防 夏季在小熊猫饲养场所周边要定期除草、灭鼠以减少蛇类栖息,从而减少蛇对小熊猫的伤害。

2内 科

2.1 消化道疾病

2.1.1 细菌性肠胃炎 小熊猫细菌性肠胃炎多表现为腹泻,且粪便臭味明显。在临床上出现腹泻症状时需与可引起腹泻的病毒性疾病鉴别诊断,排除后可将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得以确诊,并针对致病菌进行治疗。临床上沙门氏菌是引发小熊猫细菌性感染腹泻的最常见菌。

2.1.1.1 发病原因 多为饲养不当、饲料水源不洁等。

2.1.1.2 治疗 可以针对致病菌使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在腹泻严重情况下,可在饮用水中加入蒙脱石散进行辅助治疗,症状特别严重的需要输液治疗,防止脱水。

2.1.1.3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卫生和饮用清洁水源。

2.1.2 消化不良

2.1.2.1 发病原因 多发生在更换饲料、小熊猫幼崽换乳和增加辅食期,主要表现为轻微腹泻,比起细菌感染性腹泻症状较轻,粪便也没有明显酸臭味(见图 3)。

图3 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粪便

2.1.2.2 治疗 减少或停止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饲料投喂,在饮用水中可添加金双歧等益生菌类调节肠道菌群。

2.1.2.3 预防 更换饲料时逐渐过渡,幼崽换乳和增加辅食也需逐渐更换和慢慢增加,待没有腹泻症状后再进行换乳和添加辅食。

2.1.3 排黏

2.1.3.1 排黏原因 小熊猫与大熊猫在食性上类同,大熊猫的黏液为消化道发达的黏液腺和空肠杯状细胞所分泌,经分析为黏蛋白,黏液可减少粗纤维对肠壁的损伤。大熊猫的排黏与采食竹叶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在小熊猫饲养过程中,排黏也多发于采食竹叶较少的小熊猫以及年老体弱个体 (见图4),但是具体的产生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图4 排黏

2.1.3.2 治疗 排黏前小熊猫食欲减退,偶见呕吐,待小熊猫排出黏液粪便后可以缓解排黏时的症状,恢复精神食欲,如果排黏次数过于频繁或者排黏时间长,则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益生菌类药物进行肠道保护,以促进黏液排出。

2.1.3.3 预防 鉴于排黏可能与竹叶采食量有关系,因此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提高竹叶质量,必要时可以适量减少精饲料的摄入,尽量增加小熊猫的竹叶采食量。

2.2 热射病(中暑)

2.2.1 发病原因 福州夏季温度高,小熊猫毛皮厚,散热能力差。尤其是发生打架追逐时,容易发生小熊猫中暑。

2.2.2 治疗 中暑时小熊猫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肌肉抽搐、口吐白沫乃至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有极大的生命危险。在确诊小熊猫中暑后,要迅速将患病个体转移至低温通风处,重症小熊猫要对症进行输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其中镇静、补液、补充氯化钾和适度的物理降温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2.2.3 预防 在高温的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定时检测饲养环境温度,尽量让室温不超过30℃。中午关闭运动场,尽量让小熊猫在有空调的室内兽舍活动,增加丰容设施,减少打斗追逐。

3 寄生虫病

感染小熊猫的体内外寄生虫有恶心丝虫、球虫、肺线虫、蛔虫、疥螨、蜱虫。到目前为止,在圈养以及野生小熊猫体内外发现有25种寄生虫,其中吸虫3种、绦虫1种、线虫11种、原虫7种,体外寄生虫3种。对福州地区圈养小熊猫影响最大的为小熊猫贝蛔虫。不过基本都为轻度感染,症状并不明显,对24例不同个体粪便样品检查,检出3例有少量蛔虫卵,在饲养过程偶见蛔虫成虫随粪便一同排出。

3.1 发病原因 多为饲养不当、野外捕捉个体时自身带有虫体、鼠传播等。

3.2 治疗 轻微的小熊猫贝蛔虫感染对小熊猫的个体影响不大,无需治疗,只需定期集体服用驱虫药。

3.3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保证饲料卫生、减少鼠害。

4 真菌感染

小熊猫比较容易感染真菌,特别是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四肢、脚底、尾部等常接触地面的部位为好发部位。其中脚底由于位置隐蔽较难察觉,在饲养过程中容易被忽略,所以日常饲养时要多留意小熊猫的行为,发现行走缓慢、姿势异常时需要重点观察。感染真菌时可见患处圆形脱毛、皮屑增多,若未及时治疗,患处破溃并与细菌混合感染,感染严重时可造成小熊猫死亡。刮取皮屑或皮肤镜检到褶皱念珠菌或絮状表皮藓菌等真菌,得以确诊。

4.1 发病原因 饲养环境潮湿、通风差。福州4~7月多雨,环境湿热、空气湿度大,兽舍栖架等设施不容易干燥,给真菌的滋生提供条件。

4.2 治疗 真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首先应将患病个体隔离单独饲养和治疗。轻度感染时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和复方酮康唑乳膏交替外用一周便会好转治愈。感染较严重时除外用药外可按体重比例口服盐酸特比萘芬等广谱抗真菌类药,连用不超过7 d。患处破溃导致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时,先对患处周围1 cm剃毛,进行常规外伤抗菌处理,待伤口愈合后用红霉素软膏消炎,等患处角质层修复后再用抗真菌外用药。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病程较长(见图5),一般要经过30 d左右治疗才能痊愈,预后良好。治疗真菌期间,每天打扫清洁兽舍后需要擦干地板,并用火焰消毒枪烘干和消毒地面以及栖架,保证兽舍干燥通风,以减少真菌滋生。

图5 真菌、细菌混合感染

4.3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兽舍环境、定期消毒兽舍、保持兽舍干燥卫生。真菌感染容易反复,因此对真菌感染治疗痊愈的个体日常饲养中要多留意观察。

5小 结

小熊猫的日常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提高饲养员疾病防治知识,提升饲养管理业务水平,就可以减少小熊猫的患病机会。小熊猫性情较为温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小熊猫进行专业的卫生习惯训练是预防疾病的重点之一,进行抗应激训练可减少使用医疗笼的医疗保定,减少小熊猫应激,提高动物福利。

致 谢 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海峡(福州)熊猫研究交流中心高级兽医师修云芳、徐素慧的指导以及小熊猫馆小熊猫饲养员的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小熊猫幼崽患处
双胞胎幼崽
当人类幼崽碰上小动物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类一样改变声调
小熊猫,野外还剩多少?
萌萌哒小熊猫
一只名叫嘘的小熊猫
治斑秃
萌萌哒小熊猫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