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是乡村振兴的最靓名片—访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

2019-07-02薛学轩张明建

城乡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村落古镇乡愁

■ 薛学轩 张明建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不断探索以古镇古村落保护为抓手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四川路径;切实加强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出台了《四川省乡村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四川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力度,成效显著。为此,笔者专程采访了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了解相关情况。

“乡愁”是乡村振兴的金矿

据张正红厅长介绍,目前,四川共拥有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33个中国传统村落、869个省级传统村落,国家级名镇和传统村落数量分别排名全国第2、第7,数量巨大、内涵丰富,是四川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四川把“乡愁”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挖掘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文化特色,展示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业生产景观,塑造因地制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镇村特色。

通过不断加强古镇古村落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将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高质量推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建设乡土文化浓郁、宜居宜业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通过保护发展古镇古村落,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有效推动乡村历史遗迹、文化、风情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过保护发展古镇古村落,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齐头并进,不断彰显乡村“竹篱茅舍风光好”的文化、生态和宜居优势,进一步唤起民众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在保护中寻找新意象

如今,久居城市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农耕生活、小桥流水的民居院落、乡土风味的家常菜肴、乡亲乡邻的融洽氛围,都有一种情结。张正红厅长认为,四川正在重新认识古镇古村落的特色和价值,重新思考发展定位、谋划发展路径,建立对古镇古村落的文化自信与发展定力,使其历久弥新,焕发新的活力,寻找“乡愁”新意象。

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乡村规划建设首先要避免简单照抄照搬城市手法,城市是在钢筋水泥森林中“建房”,农村是在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中“种房”,要让我们种的“房”看起来像从土里长出的一样,以自然和谐为美。要坚持尊重乡村发展自然规律,实施旧村有机整治更新,严格保护古村落肌理、格局和乡土建筑。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避免盲目“大拆大建”“求新求洋”,将保护古镇古村落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维护乡村传统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彰显与城市迥异的田园风光和农村生产生活特色。

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古镇古村落是完整复杂的有机体,保护必须是“活态”的,保护和传承其文化生态必须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四川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四川古镇古村落众多,如果没有想好保护发展方法,宁肯发展慢一点,也要先保护好、不要破坏它们。要始终坚持系统保护古镇古村落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依存,避免拆老街建新街、拆真古董建假古董,将原住民随意赶出“旧居”,只留下古镇古村空壳,有其“形”而无其“神”等错误做法。引导和激发原住民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的活力。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实施共同缔造。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让农民成为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旁观者,而要让农民参与其中,做到保护共行、发展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真正让农民成为古镇古村落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红利的主要受益者,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古镇古村落才会有永远的守护者,才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动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镇古村新“活”法

张正红厅长指出,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健全规范规划建设管理技术体系,避免古城古镇古村落遭到破坏。

一是实施普查建档。保护工作的前提是摸清家底。目前,四川已完善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一镇一档”“一村一档”保护档案,印发了《四川省乡村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进一步发动各地对辖区内的古镇古村落古民居开展全面、广泛、深入的摸底,力求全面准确掌握资源分布和保护现状、甄别保护价值、梳理特色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省市县三级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数据库,不断推进乡土建筑遗产统计、建档、管理的制度化。

二是健全法规体系。为防止对古城古镇古村的无度、无序开发,近年来,四川结合农房建设管理实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四川省农房建设管理办法》,有效地破解了农房建设管理无法可依的状态。各市州因地制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达州市出台了《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阿坝州制定了《阿坝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等。目前,四川省正在推动加快法规制度、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对相关认定标准、保护原则、监管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建立健全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保护体系。

三是加强规划与技术研究。始终坚持保护规划先行,科学划定古镇古村古民居保护范围,积极制定保护规划和修缮计划。挖掘不同区域乡村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和特征,加强对古镇古村落空间尺度、村庄肌理、街道风貌、环境景观的研究。目前,新型夯土技术应用已在攀西地区的米易、秦巴山区的南江、高原藏区的炉霍等地开展试点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是加强保护监管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健全保护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开展督查检查工作,强化实施监管,加强乡村规划风貌管控。对保护不力导致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春风又度蜀门关

坚持“以利用促保护”,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镇古村落保护与发展。2018年,启动了“四川最美古村落”创建行动,通过市州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分等,评选出第一批“四川最美古村落”,评选公众参与度很高,网络投票总票数达到322万张,最高村票数达到14.4万张。通过省市县三级合力、社区居民合心、产业发展合作,激发了古镇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活力,真正让其成为乡村振兴靓丽的名片。

张正红厅长介绍说,四川正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行动:

一是投入拉动。加大各级财政对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设立古镇古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农村危房改造等现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最美古村落创建工作,探索创新古镇古村落金融支持手段。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入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其保护与发展,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解决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民众推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鼓励乡村群众参与,通过保护,唤起群众的文化自豪感,进而自觉地保护利用传统建筑。以镇长村长为重点对象,大力开展基层建设管理人才培训,培养一支懂技术、爱农村、扎根基层的管理队伍。深化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将农村本地工匠培养成为古镇古村落和乡土建筑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强化乡村传统建造工艺的传承。

三是典型带动。充分挖掘利用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鼓励利用乡村传统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民宿旅游等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乡村论坛、古村艺术节、特色民俗节庆等主题活动,积极推介“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主题线路,增强传统村落持久活力。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开创四川古镇古村落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古村落古镇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古镇之旅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