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旅游空间的游客体验感知研究
——以广西柳州市雨卜苗寨为例

2019-07-02曾慧珠田茂露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维度空间旅游

林 轶,曾慧珠,田茂露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旅游动机正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消费需求层面,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体验型旅游产品,更注重不同文化区内的不同经历。这种深度体验不同文化风情的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1]在旅游动机层面,游客在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多元刺激与图景成为他们的旅游动机及旅游传播的动因。[2]因此,文化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受大众青睐。通常情况下,游客在文化旅游过程中,感受最深刻、最持久的并不是某一文化资源单体,而是整个文化旅游空间。[3]文化旅游空间是文化空间在旅游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具有明确的地理空间范围,也是旅游主客体互动的空间。广义上的文化旅游空间等同于旅游地的文化空间,其更加强调了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文化旅游空间是旅游者消费的对象和游客获得旅游体验的前提条件。除一般意义上的感知和认知外,它还包括对当下文化空间的在场体验、生产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以及对未来理想空间的期盼。[4]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旅游的开展是文化旅游空间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样的认知下,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和文化空间展开系列研究。

在文化旅游方面,研究重点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路径及保护模式,也有少数学者对文化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文化偏好、感知价值、感知差异及行为模式进行研究。窦开龙(2013)发现,娱乐、餐饮、交通、购物和景观特质对于游客的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5]李伟静等(2015)基于研究游客感知价值提出,游客情感是文化旅游者感知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6]孙颖等(2015)从需要层次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提升旅游者感知价值的策略,研究表明:从旅游者的需要出发对景区进行管理,将有助于其感知价值提升。[7]

文化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空间形态以及特征研究。向云驹(2008)指出,文化空间是物理场和文化场的结合;在该场域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或人类本身的“在场”,体现了文化空间的人类学概念。[8]这一概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文化空间下的定义有共同之处,即强调场域的文化属性。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强调,文化空间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张博(2007)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具有活态性、传统性和整体性;[9]朴松爱等(2012)则认为,除以上两种特性外,文化空间还应具有本真性、表征性和系统性。[10]其次是文化空间保护研究,且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刘朝晖(2010)认为,文化空间应该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单元;[11]李玉臻(2008)提出,文化空间的生产性保护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阚如良(2010)提出了分区分级保护策略。[13]最后则是文化空间与旅游化生存研究。王德刚等(2010)认为,旅游化生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14]张晓萍(2010)等认为,旅游化生产是增强文化空间生命力,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15]

在文化旅游空间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侧重于游客对目的地意向空间的总体感知,以及游客感知和目的地意向空间之间的关系研究。Echtner M(1991)认为,游客对目的地空间的感知结果源于多个方面,目的地意向空间的建构有助于激发游客的认同感,从而会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16]Gartner W(1993)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意向空间的感知效果会影响游客的重游率。[17]Mzanec J A(1994)提出,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意向空间的营造和延续。[18]国内文化旅游空间研究视角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旅游空间的形成、生产、结构及模式;二是从旅游视角出发,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空间演变。李蕾蕾(2004)从文化角度探讨了海滨旅游空间的模式。[19]曹丹(2006)针对四川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双核市场型和依托型两种旅游空间模式。[20]库瑞(2009)研究发现,旅游民俗文化空间具有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从而延续旅游民俗文化生命周期的价值。[21]李星明(2015)等认为,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及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和演化,其中,文化场是较为重要的空间形态。[22]

综上,既有文化旅游空间研究主要是从目的地的视角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文化结构、地方文化要素在旅游空间中的分布和结构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保护等;而从旅游者的视角研究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总体感知的文献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香粉乡雨卜苗寨为例,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对文化旅游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划分;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文化旅游空间—游客情感—体验质量”的研究思路,分析游客在文化旅游空间6个维度的体验感知情况以及游客体验质量与该文化旅游空间中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再通过回归分析探寻三者之间具体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保护为前提,对文化旅游空间提出可行性优化建议,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

(一)变量选择

1.文化旅游空间

文化旅游空间是文化空间在旅游层面上的延伸。“文化空间”本义是指具有文化意义或文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之后,法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赋予其哲学意义,使得空间带有浓厚社会文化色彩。[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指出,“文化空间”是集中举行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一段时间。这一时间和物理空间依托传统文化形式的存在而存在,有人类本身在场,有人类行为和时间观念存在。有学者将文化空间划分为物质维、时间维和区域维三个维度;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生活维、生产维、资本维、社会维等多个维度。因此,文化空间兼具时间性、空间性和文化性多重属性。[24]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空间的实际情况,将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的感知划分为物质景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地方性六个维度。其中,物质景观设4个衡量指标:农业景观、传统聚落、特色建筑、道路景观;生活方式设5个衡量指标:语言、特色美食、传统交通工具、歌舞、民间工艺;生产方式设3个衡量指标:传统生产工具、劳作方式、水利设施;传统节日设3个衡量指标:拉鼓节、花山节、坡会;风俗习惯设4个衡量指标:民族服饰、苗族婚俗、传统礼仪、苗族禁忌;地方性设5个衡量指标:真实性、独特性、美观性、舒适度、可达性。

2.游客情感

游客情感贯穿旅游活动始终,不仅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决策,还影响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的满意度,是体验的重要测量部分。[25]米歇尔在“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中指出,不同情境对个体情感反应和内部认知的激活具有不同影响,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个体独有的行为模式。[26]因此,不同游客在同一文化旅游空间中产生的情感会有差异。本文将游客在该文化空间中产生的情感分为地方感、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三种。地方感是指该地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即这些资源要素、文化要素只有在该地才是合适的,在其他地方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您”只有来此地才能获得一种地方独特性的感受、情感和体验,而且“您”还会重游此地,并推荐别人来。[27]文化认同感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该地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地方归属感是指游客角色的转变,是否从外地看客的角色转变到真正融入当地人生活,是否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

3.游客体验质量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的本质是获得愉悦性的休闲体验。旅游体验是一种综合性体验,是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这种感受是旅游者内在的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的互动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28]旅游体验是一个互动过程,体验深度与旅游者的融入程度相关,从而会形成深度体验和浅度体验的差异。[29]旅游体验质量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情况,可以用满足感、淡漠感、失望感等主观指标进行衡量。也可以由游客总体满意度、他人推荐程度、重游度等指标来衡量。本文将游客体验质量作为因变量,以重游度作为衡量指标。

(二)研究假设

本文按照“文化旅游空间—游客情感—体验质量”的研究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从物质景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地方性六个维度衡量整个文化旅游空间感知;从地方感、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三个方面衡量游客情感;以重游意愿衡量游客体验质量。下面以路径图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可能的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文化空间感知对游客体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又通过游客情感对体验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图1 研究假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雨卜苗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香粉乡,地处元宝山南麓,海拔600米,是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民族风情景区。主要景点有苗岭晨光、龙贡漂流、三友瀑布、千年古榕树等,还有芦笙踩堂、斗马、坡会等民俗活动。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也是柳州市最具影响力的风土人情景区。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性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共发放165份问卷,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89.7%。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及来源地;第二部分是游客对该地文化空间要素的体验感知情况调研,共设有24个问题;第三部分是游客情感及重游意愿调研,设有3个问题。感知程度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方法,感知程度强弱为:非常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非常不赞同,分别赋值5、4、3、2、1予以计分。在此基础上,对游客基本信息及文化旅游空间各要素间的体验感知程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对各感知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游客体验质量与文化旅游空间各感知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三)描述性分析

1.人口属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取立意抽样和偶遇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165份,得到有效问卷148份(其中,因18岁以下游客对问卷内容理解能力有限,不能较好地完成所有问题的选择,所以将3份相关问卷作无效问卷处理;此外,还有14份问卷出现漏填或重复一个选项的情况,因此也作无效问卷处理)。游客基本信息如下表(见表1)。数据显示,雨卜苗寨的游客年龄集中在18-55岁,中青年游客居多;雨卜苗寨的游客有83%是来自柳州市融水县(本县),而柳州市其他县域的游客只占10%,柳州市外的游客只占7%。由此可见,该文化旅游空间的客源市场主要是柳州市域范围内,尤其是融水县的游客最多。从学历上看,被调研者中,高中生和本科生居多,占全部被调研者的65%。从游客收入看,被调研游客的月收入主要集中3000元以下和3000-5000元两个区间。

表1 样本人口属性统计

2.均值方差分析

由表2可见,游客对该文化旅游空间中各维度的体验感知强烈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生活方式感知、传统节日感知、物质景观感知、风俗习惯感知、地方性感知、生产方式感知。其中,对传统节日中的坡会感知最为强烈,均值达到4.19;对物质景观维度的特色民居,生活方式维度的歌舞和民间工艺,风俗习惯维度的民族服饰感知次之,均值介于4.08——4.17之间;对物质景观维度的传统聚落,生活方式维度的苗族语言、特色美食,风俗习惯维度的苗族婚俗、传统礼仪以及地方性维度的真实性、独特性、美观性和舒适度感知再次之,均值介于3.82——3.94之间;而对道路景观、苗族禁忌以及地方可达性的体验值较低,尤其是苗族禁忌的感知均值只有3.17。

表2 均值、方差分析

(四)统计分析

1.信度与效度检验

运用SPSS软件对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和游客情感变量进行可靠性分析,测量样本信度Cronbach α 值为0.895(见表3),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说明样本的一致性程度高,可靠性强。再对样本进行效度分析,KMO 值 0.797〉0.5(见表 4),Bartlett球形度检验在0.01水平下显著,表明其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可靠性分析

表4 KMO和 Bartlett检验

2.相关性分析

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法对文化旅游空间感知、游客情感成分以及游客体验质量进行相关性测量,显著性小于0.05时两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游客体验质量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和游客情感成分都具有相关性,文化旅游空间感知与游客情感成分两者间也具有相关性。其中,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显著性小于游客情感成分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显著性大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对游客情感成分的影响。

表5 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将游客体验质量作为因变量,文化旅游空间感知作为自变量,游客情感作为中介变量,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R2为0.732,说明预测模型拟合情况较好;Durbin—Watson为1.797,说明残差与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得出所有因子较为显著,即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和游客情感都对游客体验质量高低有影响。用Y代表游客体验质量,X为文化空间感知,M为中介变量——游客情感成分,X与Y之间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X与M之间的回归分析如表7所示,X、Y、M之间的回归分析如表8所示。

根据表6数据可知,游客体验质量Y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320+0.939X,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适合做中介作用检验。

表7 M与X之间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7数据可知,中介变量M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M=1.047+0.737X,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适合做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表8数据可知,游客体验质量Y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X、游客情感成分M三者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566+0.322X+0.838M。通过与表6、表7的数据比较可得:加上游客情感成分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且仍然显著。中介变量——游客情感成分对因变量游客体验质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游客在文化旅游空间中良好的感知会激发游客产生一系列情感成分,二者共同作用对游客的体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上述研究假设成立。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雨卜苗寨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因为该文化旅游空间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内容没有新意。实际上,这些问题在多数文化旅游地普遍存在,雨卜苗寨并不是特例。此外,还发现如下更具共性的问题: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中单因子的感知差异较为显著,对整个文化旅游空间的总体感知梯度明显;游客通过对文化旅游空间中各维度的感知,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地方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情感成分会促进游客体验质量提升。

1.客源市场存在局限性

雨卜苗寨的游客有83%来自柳州市融水县(本县),柳州市其他县域游客只占10%,柳州市外的游客只占7%。由此可见,该文化空间的客源市场主要是柳州市域范围内,尤其是融水县域内游客最多。因此,该文化空间在客源市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2.单因子感知差异显著

从单因子的感知情况看,游客对物质景观维度的特色民居、生活方式维度的歌舞和民间工艺、传统节日维度中的坡会、风俗习惯维度的民族服饰体验值较高。在观看和参与过程中,游客可以深刻感受到当地建筑文化、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仪式观念和穿戴习俗。感知一般的有生活方式维度的苗族语言、特色美食,传统节日中的拉鼓节、花山节,风俗习惯维度的苗族婚俗、传统礼仪以及文化旅游空间的真实性、独特性、美观度和舒适性。感知较差的是该文化旅游空间中的农业景观、道路景观和可达性。这一方面是因为调研时间不是在农忙时节;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农业景观不具有独特性,且被调研游客多为中青年,对农业景观的感知不够强烈。

3.总体感知梯度明显

从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各个维度的总体感知情况看,体验感知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方式感知、传统节日感知、物质景观感知、风俗习惯感知、地方性感知、生产方式感知。游客在文化旅游空间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节日维度的感知最为强烈。游客旅游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当地生活方式进行了解的过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传统节日的场面感和规模化可以刺激游客的各项感官,调动其参与这些活动的兴致,使其沉浸其中,从而增加游客的感知度和体验度。

4.游客情感正向促进体验质量

当人在一定环境中时,环境会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30]从上述统计分析可知,加入游客情感成分后,文化旅游空间感知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回归系数由原来的0.939下降到0.322。因此,游客在文化旅游空间中产生的地方感、文化认同感和地方归属感会对游客体验质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游客在文化旅游空间中良好的感知会激发游客产生一系列情感,二者共同作用,对游客体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促使游客的满意度提升。

五、相关建议

文化旅游空间是旅游者消费的对象和游客获得旅游体验的前提条件。文化旅游空间自身的特性以及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各维度的体验感知情况,共同决定了游客体验质量。在实际空间生产过程中,多数文化旅游空间与本文案例地——雨卜苗寨有着共性问题。比如可达性欠缺,空间要素不够完整,舞台化严重等。这些问题会对游客的体验感知效果产生不同程度影响。鉴于此,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应以可达性为基础,以完整性为关键,以本真性为核心,激发游客情感,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1.增强文化旅游空间可达性是基础

文化旅游空间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的空间载体,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这些价值只有在游客置身其中时才能得以更好体现。因此,文化旅游空间的可达性是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这说明,在文化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这一空间的内外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让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从而提高体验质量。

2.保证文化旅游空间完整性是关键

文化旅游空间不仅承载了一种文化资源单体,而且是多种类型文化资源单体的集合空间载体。同时,游客多样化的旅游动机决定了文化旅游空间需要不同的文化资源单体。因此,保证文化旅游空间完整性是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关键。那么,文化旅游空间在进行生产时,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保护好空间要素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使游客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文化形态和空间格局。同时,要注意延续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使游客真正感受到该文化旅游空间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体验质量。

3.保持文化旅游空间本真性是核心

在文化旅游空间的体验过程中,游客对传统节日、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的感知比较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节日的规模比较大,可以对游客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体验时间较长,感知也相对强烈。再者,风俗习惯的独特性和与自身文化的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游客对文化旅游空间的感知程度。但是,歌舞表演、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逐渐趋于“舞台化”,会对当地文化的原真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保持文化旅游空间本真性是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核心。这说明,文化旅游空间在进行生产时,应处理好“前台”和“后台”的关系,在提供舞台化的原真性的过程中,揣摩和度量游客的文化需求,从而对该文化空间进行调适。同时,还要注重表演方式的创新,应由传统的观看表演方式向游客参与的新型方式转变。此外,要发挥民族服饰的重要作用。身着苗服的居民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作为一个独立的身份被展示,是被游客参观、拍照、对话的对象,也是以某些特别的方式与游客进行互动的景观。[31]因此,当地居民不能仅局限于文化活动演出时穿着民族服饰,应时刻保持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服饰特色,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当地的服饰习俗,感知到其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从而激发游客的好奇心,提高体验质量。

4.激发游客情感成分是催化剂

在旅游体验中,游客情感有多种来源,既可能从积极或消极的不一致中产生,又可能来源于在场旅游体验阶段的环境或者人际互动。在文化旅游空间中,游客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产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固然会对该旅游地的文化有其凝视,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感、地方感、地方归属感等一系列情感。因此,当地居民应该通过生产话语和符号,积极地塑造游客对本地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使游客在自我话语体系中对当地人和文化旅游空间进行想象,对该空间进行文化表征,尽可能地形成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地方感、归属感等系列情感,从而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猜你喜欢

维度空间旅游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空间是什么?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创享空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旅游
人生三维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