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7-02可心萌李福胜
宋 颖,可心萌,李福胜,徐 彦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厅局共建”(河南省教育厅和原郑州铁路局共建学院)为抓手,努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积极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政校企合作框架体系,形成政校企多方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提高了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保障了就业质量,推进了区域、行业融合发展,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政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上台阶
2013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与原郑州铁路局签署协议共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构建了政府厅局、铁路局和学校三方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厅局共建”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铁路安全生产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厅局共建”合作框架体系下,校企双方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企业全程深度参与的订单培养机制,大批订单培养学生被分配至原郑州铁路局等铁路行业大型国企工作,并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名毕业生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和“火车头奖章”。
二、产教融合,协调育人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联合制订与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厅局共建”过程中,学校联合企业共同构建和完善了合作的各类管理制度,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权益,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学校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双方着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技术开发与服务、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倡导信息化助力教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认真执行《校企合作评价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成立校企合作评审委员会,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全面监控和规范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促进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完善顶层设计,对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协调和沟通,切实维护了企业、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
(二)用专业服务产业,响应国家战略
学校抓住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机遇,着手梳理高速铁路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促进产业链、岗位链、能力链、专业链衔接,探索中国高速铁路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关系,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战略,打出高铁这张“中国名牌”。
(三)优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学校依托合作企业,以“成本分担、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企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了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根据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校企联合制定适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为抓手,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路线图
(四)完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动态反馈
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厅局共建”质量的监控,探索出学校、企业、社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由学校教务处、发展与质量管理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遴选质量监督督导员,加强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内涵建设,完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基本形成了符合校企发展需求的目标与过程监控机制。
三、深度探索,成效凸显
(一)以信息技术提升融合深度,使数据助力管理决策
学校以“厅局共建”为抓手,依托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资源与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教学组织模式采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教学管理采用远程与实时相结合,考核评价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质量监控采用实时采集与阶段采集相结合。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校企两地分散、教学实施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以信息技术提升融合深度。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集成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度,使数据成为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智囊。
(二)以订单培养为纽带,激发双主体育人机制活力
学校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借助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双主体育人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校企的多层次双向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以订单培养为载体,明确了育人过程中的合作方式与分工、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权益与责任,逐步解决了校企合作工作中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学校订单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生的认可,建立订单式培养合作关系的企业由最初的原郑州铁路局扩展到现在的十余家企业,在校的订单培养学生增长到2 000余人,近3年与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人数年增长超过11%。
(三)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为平台,实现从技能培养到素质提升
学校初步建成了适应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基地,4个二级学院均与企业建立了多层次的双向合作,建立了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实习指导委员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合作企业技术权威、技术大师、能工巧匠、高级技师的亲自指导。
四、结语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和新时代职责所决定的。切实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合力构建政校企协同长效机制,并推动与其相配套的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升级,这样才能持续推进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