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2019-07-01陈国枢陈立曹海燕秦晓铧谢晓玲洪雅萍廖彩翔胡俊黎国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4期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陈国枢 陈立 曹海燕 秦晓铧 谢晓玲 洪雅萍 廖彩翔 胡俊 黎国伟

【摘要】 目的 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50例AL患者中, 27例确诊合并念珠菌性败血症, 发生率为6.0%, 均处于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持续缺乏状态。27例患者确诊后均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 13例死亡, 14例治愈。随访3~25个月, 14例存活患者中11例如期进行后续化疗, 无复发, 无慢性播散病例。结论 念珠菌性败血症是AL化疗后的严重并发症, 三唑类药物治疗念珠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念珠菌性败血症不影响AL的后续治疗。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念珠菌性败血症;化学疗法

念球菌性败血症是AL化疗的常见并发症, 其中念珠菌导致的败血症发病率较低, 但治疗难度较大, 极易导致早期死亡、影响总生存率[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50例AL患者化疗后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的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化疗的450例AL患者, 诊断均符合相关诊疗标准[2]。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 2 方法 测量并观察患者体温, 当患者体温>38.5℃, 或出现发热畏寒、寒战时, 抽血进行细菌培养。血流感染的定义:血标本(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 临床有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并排除标本污染的可能。按血培养情况统计血流感染发生率, 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真菌药物。真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程序进行, 且符合我国卫生部(现卫健委)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真菌败血症的诊断标准[3]。使用法国科玛嘉念珠菌属显色培养基筛查, 念珠菌种属鉴定、药敏试验及判断均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真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针对确诊为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的发生情况, 予以随访, 观察并统计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药物毒副反应及转归情况。根据《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3次修订)[4]定义临床转归。

2 结果

2. 1 发生情况 450例AL患者中, 共27例化疗后血培养标本中培养出念珠菌, 确诊为念珠菌性败血症。其中男17例, 女10例, 年龄17~73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2例, 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5例;其中白色念珠菌10例, 热带念珠菌17例。热带念珠菌性败血症合并细菌血流感染9例,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例, 肺炎链球菌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 大肠埃希菌4例, 铜绿假单胞菌1例;ALL患者7例, AML患者2例。药敏试验显示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等常用广谱抗真菌药均敏感。

2. 2 伴随易感因素情况 全组患者均伴有多种易感因素。27例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间5~21 d, 均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持续粒细胞缺乏时间12~53 d, 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12例, 胃肠外营养21例, 口腔黏膜炎7例, 留置尿管11例, 19例处于低白蛋白血症状态。

2. 3 临床表现 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发热和畏寒是最常见的症状, 合并上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5例, 合并头痛、头晕、骨痛等症状9例, 合并黄疸、皮疹、肝功能损害13例。同时伴肺部感染19例, 腹腔感染7例, 口腔感染7例。全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G试验升高, ALP值156~350 U/L, G试验检测值为85~1930 pg/ml。

2. 4 转归 在获得血培养阳性结果前13例患者予以氟康唑或伊曲康唑静脉滴注、7例患者予以氟康唑口服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全组病例确诊后均选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首日6 mg/kg, 之后4 mg/kg, 2次/d, 静脉滴注), 静脉使用2周后改为0.2 g/次, 2次/d, 口服序贯维持, 共12例患者拔除PICC導管。全组治疗时间为15~164 d, 退热时间为7~19 d, 随访3~25个月, 治疗后14例治愈, 患者体温控制, 症状消失。治疗过程中共出现13例死亡病例, 9例因合并肺部感染加重, 联合抗细菌治疗无效, 最后器官衰竭死亡, 感染死亡率为33.3%(9/27), 3例因原发病进展死亡, 1例治疗过程中突发脑出血死亡。

2. 5 药物毒副反应 患者在伏立康唑治疗过程中无输液反应发生, 7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11例转氨酶升高, 其中5例为Ⅲ度肝损害;3例血肌酐轻度升高, 5例严重低血钾症, 无皮疹、过敏、神经及心脏毒性事件发生。5例Ⅲ度肝损害, 3例血肌酐升高合并Ⅳ度肝损害。

3 讨论

近年来, 念珠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据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 其发病率近20年来增加了1倍, 念珠菌已经成为医院血流感染的第四位病原菌。

本组患者均包含多种易感因素, 但因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分组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亦未进行危险因素预测。本组患者中大多为热带念珠菌性败血症, 白色念珠菌不足50%, 符合血液肿瘤患者非白念珠菌占主流地位的报道, 原因可能与使用唑类药物预防有关, 此外也可能与本院所处地理位置、纬度及环境因素有关。

本组3例均表现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和肝区叩击痛, 2例伴黄疸, 但均无腹泻、恶心、呕吐、皮肤过敏。回顾性研究结果示, 念珠菌性败血症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是AKP及G试验异常增高。本组患者确诊前给予氟康唑经验性治疗, 确诊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以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 因感染死亡患者占33.3%, 低于国内外报道[6-8], 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本组存活患者均如期进行后续化疗, 无复发及慢性播散病例, 支持上述结论。

三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对于粒缺合并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患者, IDSA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9]。本组患者确诊后均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 患者的发热较快控制、症状缓解、血培养转阴, 临床总有效率接近70%,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除部分患者因严重肝损害及电解质紊乱、肾损害需停药外, 其余患者经对症干预后均能较好地耐受, 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10-12]。

综上所述,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持续粒缺期容易并发念珠菌性败血症, 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与细菌性菌血症较难以区分, 在实际工作中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 及时进行预防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伏立康唑治疗念珠菌性败血症疗效确切,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陆玮婷, 魏源华, 姜星火, 等. 医院内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3(10):52-54.

[2]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 科技出版社, 2007:192-1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5):314-320.

[4]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3次修订) . 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5):451-454.

[5] 许夕海, 余鑫之, 熊自忠, 等. 69例真菌性敗血症的临床分析.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2, 6(2):36-38.

[6] 刘小云, 张扣兴, 肖若芝, 等. 9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念珠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热带医学杂志, 2017, 17(8):1082-1085.

[7] 陈炜, 陈金强, 马卫星, 等. 念珠菌败血症14例临床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 29(5):581-583.

[8] 刘涌, 孙永昌, 卓婕, 等. 念珠菌血症合并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与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2):99-103.

[9] 刘莎, 郭梅, 乔建辉, 等.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3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 20(2):492-495.

[10] 熊丹, 李末娟, 吴东红, 等. 5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5):18-21.

[11] 韦夙, 黄锦雄, 王乐.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5例临床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7):1076-1077.

[12] 梁晓麓, 郭智.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9(5):592-595.

[收稿日期:2019-01-23]

猜你喜欢

急性白血病
C反应蛋白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诊断意义
信息、情感支持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生存质量及照顾负担者情绪状态的影响
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治疗初治AML的疗效分析
急性白血病合并带状疱疹的护理
美罗培南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重症肺部感染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白血病护理中应用护理程序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清乳酸脱氢酶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价值
程志教授治疗恶性血液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