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2019-07-01邢士刚
邢士刚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内病发率较高, 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显示炎症在该病发生中占主导地位, 炎症易致气道重塑、肺气肿形成,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各种炎性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巨噬细胞作用逐渐被发现, 且已有大量试验被证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机制中巨噬细胞起主要作用之一。巨噬细胞参与该病相关机制研究, 包括巨噬细胞使炎症反应增加、清除能力降低、抗炎能力降低、促进氧化应激增强等多种功能。
【关键词】 巨噬细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且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 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且气道不完全可逆性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异常炎症反应, 主要成为影响健康及社会经济的负担之一。根据普查表明, 我国北方地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相关文献统计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影响前十位疾病, 而且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1]。尽管相关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迄今为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关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核心因素为炎症, 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 具有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多于中年时起病, 病情缓慢进展。吸烟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如接触职业性粉尘和化合物、室内空气污染、户外大气污染。此病作为一类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随病情发展成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常见慢性疾病[2, 3]。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如被动吸烟、幼儿期呼吸道感染相关, 作为重要危险因素, 致残率、病死率高。多项研究均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现如今必须着重对待的疾病之一。相关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表现在肺部炎症, 更体现在全身炎症。有效控制炎症及对炎症进行积极治疗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方式, 也是最直接的有效方式。本文研究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现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明确。目前普遍研究显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气道、肺实质、肺血管慢性炎症为特征, 在肺不同部位, 如增多肺泡巨噬细胞。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介质, 如白三烯B4、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他介质, 此介质可破坏肺结构及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除炎症之外, 肺部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扮演重要作用[4, 5]。
2 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炎症机制在病情发生中起主导作用, 炎症致气道重塑与肺气肿形成, 各类炎性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作用逐渐被发现, 已有大量试验证明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机制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细胞异质群体之一, 大量存在于呼吸道内, 且具有多种药理功能, 可能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过程, 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过程潜在相关。巨噬细胞常可分泌多种炎性介质, 可大大激发周围细胞参与调节慢性支气管免疫炎性反应[6]。上、下呼吸道内存在较多巨噬细胞。作为呼吸系统对外来病菌第一道防线, 可直接清除肺内部各异物或经调节多核细胞、淋巴因子利于激活杀伤细胞等功能杀伤肺内外来微生物、癌细胞。除直接与免疫炎症反应发生外, 巨噬细胞会进一步激发周围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后共同構成复杂细胞网络,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7]。有研究者表明, 巨噬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 通过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等炎症因子参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形成, 发现其机制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活化密切相关[8-10]。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 是一类可预防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肺部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 在全球内发病率呈不断大幅上升趋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气道、肺实质慢性炎症相关, 在急性加重时此类炎症可进一步增加。
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发生急性加重, 但较为少见, 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将对患者病情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气道炎症加重、气道定值菌增多以及肺功能损害等, 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住院死亡率较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病率不断上升, 尤其农村人群比城市人群发病率要高, 主要是因受环境污染及吸烟等引起相关。肺结构的破坏以及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导致, 同时该疾病又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不仅表现在肺部炎症上, 更表现在全身炎症。控制炎症的发生以及对炎症进行积极治疗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方式, 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在临床上其发病率高, 是呼吸科常见的一类重症。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劳、耐力差等症状, 目前阶段在我国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不断增高趋势, 严重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病情较重, 在医院治疗周期较长, 以及在康复阶段周期长及并发症多样, 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通过多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经介导且相互作用形成, 其发生的相互作用不仅局限在肺部, 也可引发较为明显的全身性反应[11-14]。现代医学报道目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可提供更多可行的设计方案, 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多种手段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巨噬细胞浸润气道管壁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的一类典型特征。
目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缓解临床症状, 现有治疗手段并不能有效抑制病情发展,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已成为热点, 目的是发病机制确定, 有利于从根本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历程有一个正确认识, 也同时可从源头入手针对性地选择有效治疗措施, 更好地控制疾病, 在早期阶段就可达到预防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1):8-17.
[2] 刘韧, 肖南.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01, 21(3):183-185.
[3] 李倩, 粟毅. 中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应用. 新医学, 2010, 41(5):348-350.
[4] 王胜, 徐凤珍, 陈余清. 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医学综述, 2004, 10(1):37-40.
[5] FeskeS, GiltnaneJ, DolmetschR, et al. Generegulationmediatedby calciumsignalsinTlymphocytes. NatImmunol, 2001, 2(4):316-324.
[6] Bhowmik A. Relation of sputum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symptoms and lung function changes in COPD exacerbations. Thorax, 2000, 55(2):114-120.
[7] 邓星奇, 邵金炎, 顾薇,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和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32水平变化及意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1):18-20.
[8] 曾华东, 徐虹, 李理,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及调控机制探讨.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2):133-137.
[9] 王忠慧, 温雪萍, 丁梅芬, 等. Foxp3+、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中国临床医学, 2009, 16(6):844-846.
[10] 胡云衢, 任海波, 宋宣, 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武警医学, 2013, 24(6):485-487.
[11] 田素增, 谢敏, 刘涛,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的變化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7, 6(5):381-384.
[12] 肖波, 王建春, 王关嵩, 等. 脂多糖下调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在大鼠原代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表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1(20):1960-1963.
[13] 候晓敏, 陈紫莺, 田盈, 等. 抑制PPARγ对游离SiO2诱导肺泡巨噬细胞CD36表达及脂质蓄积的调节作用.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8(1):55-59.
[14] 莫永亮, 刘亮, 童亚林, 等. 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脂多糖致伤条件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6(2):81-85.
[收稿日期: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