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2019-07-01杨云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临床意义肝硬化

杨云峰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以及其臨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 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PT、TT、APTT、FIB含量。结果 肝硬化患者PT(20.5±3.5)s、APTT(52.6±4.5)s、TT(22.8±2.5)s长于对照组的(13.6±1.7)、(33.2±3.9)、(13.5±1.5)s, FIB含量(1.58±0.43)g/L低于对照组的(2.95±0.41)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 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 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 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能及时、准确地从多方面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凝血功能情况, 监测患者肝脏损害程度。

【关键词】 肝硬化;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13

肝脏在凝血、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重要调节作用[1-3], 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4], 肝脏产生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有凝血酶原(Ⅱ因子)、纤维蛋白原(FIB因子)、组织因子(Ⅲ因子)、前加速素(5因子)、Ca离子(Ⅳ因子)、前转化素(Ⅶ因子)、Christmas因子(Ⅸ因子)、抗血友病因子(Ⅷ因子)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因子(Ⅺ因子)、Hageman因子(Ⅻ因子)、纤维蛋白溶酶原(PIG)等[5]。肝脏疾病是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能力减弱, 肝细胞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导致机体凝血和抗凝机制紊乱[6, 7]。选择2014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PT、TT、APTT、FIB含量, 并与同时期在本院的健康体检者50 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 经实验室、临床、影像学(B 超、CT、胃镜)检查等确诊, 其中男39例, 女11例;年龄21~75岁, 平均年龄47.5岁;肝功能按照Child-Pugh标准分级法分为:A级13例、B级25例、C级12 例;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4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 例, 酒精性肝硬化6例,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4例, 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肝硬化2例, 胆汁性肝硬化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8], 前2周内均未使用激素、维生素K等药物以及未有输血或血制品等影响凝血功能的治疗, 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肿瘤。选取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无血液系统等其他相关疾病, 肝功能正常, 其中男39例, 女11例;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47.4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标本采集:标本均为入院后第1次采集, 采用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管采血, 空腹抽取清晨静脉血, 抗凝剂与全血之比为1∶9, 3000 转/min, 离心10 min。采用全自动血凝仪严格按操作程序测定PT、TT、APTT、FIB含量。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PT、TT、APTT、FIB含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TT长于对照组, FIB含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凝血四项检测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 能够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

肝脏是体内代谢的主要器官, 保持凝血系统的完整性, 对机体的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抗凝血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起主要调节作用[9], 肝硬化致肝功能不全时, 血浆中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 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前体不能变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10]。肝素灭活能力下降, 蛋白质合成降低, 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引起PT、APTT、TT延长, FIB下降[11-14]。

凝血四项检测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过筛试验。TT主要是反映血浆内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的水平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质和量, 是患者病情预后及溶栓治疗的重要指标。FIB是血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FIB 与肝脏细胞受损程度呈负相关[15, 16], 肝硬化患者血管内凝血因子消耗大量增加, 造成患者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APTT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 是由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Ⅻ、Ⅺ、Ⅸ、Ⅷ水平决定的, APTT、TT随肝细胞受损程度加重而升高[17]。

综上所述, 凝血四项检测能够弥补肝功能及其他检查的不足, 从多方面反映凝血功能状况, 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 对肝硬化患者诊断以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斌, 姜红星.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198-199.

[2] 來丽群, 楼德利. 肝硬化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22(4):213-215.

[3] 王鸿利, 支利民, 邵慧珍,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2, 10(1):1-4.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6):324-329.

[5] 许俊堂, 丛玉隆. 抗检与溶栓药物的血液学监浏.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1):53-55.

[6] 邹正升, 辛绍杰, 李保森, 等. 肝组织病理与肝细胞合成功能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 9(5):522-525.

[7] 屈玲, 府伟灵.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的观察. 重庆医学, 2004, 33(11):1717-1718.

[8] 向晓星, 蒋玉兰. 病毒性肝炎四项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江苏医药, 2002, 28(6):435-436.

[9] 刘敏涓, 周立红, 刘泽霖, 等. 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的研究.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3, 15(6):261-262.

[10] 徐献群, 范俊丽, 杜艳. 肝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研究. 微循环学杂志, 2002, 12(1):34-35.

[11] 赵鸿, 田庚善. 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4, 18(4):363-365.

[12] 贾继东, 王贵强.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治疗.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 18(4):200-203.

[13] 李媛媛.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20):1253-1254.

[14] 李德奎, 刘跃, 杜娟, 等.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8, 22(11):801-803.

[15] 王东霞, 张卫群, 张菁菁.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4):31-32.

[16] 储海燕, 王鸿利, 王学锋,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 血栓与止血学, 2001, 7(2):62-66.

[17] 叶跃红, 张莉萍, 李兴禄, 等.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重庆医学, 2003, 32(3):344-345.

[收稿日期:2018-10-24]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