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而后动 行则有序
2019-07-01陈士同
陈士同
摘要:新课改向纵深推进,新课标新鲜出炉,新教材行将实施。要适应这种变革,教育的相关方应各司其职,调整决策、管理和实施的思维,对教学进行宏观性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并落实在教学的实处。抓好过程的管控,再辅之以配套的科学评价机制,新课改的应有之义才能彰显出来。
关键词:新课改;新课标;转变思维;统筹规划;科学考评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版颁布,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科建设及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原定于2018年秋全面使用新教材计划的推迟,为新课改有序、有效展开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时间。这段时间,如果能够精心谋划,科学理性地把相关后续工作做实,新教材的实施就能够顺畅推进。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下面几个方面的前置性工作需要缜密布局,精心设计。
一、 转变思维,积极应对
把试验版的课程标准与新课标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由于二者所处的时间节点不同,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不同,其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要求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从宏观上看,不论局部和细节怎么变,大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不能变;从学科教学的层面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之相对应,课程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双基教育”是特殊时代背景下对特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不可否认,在双基目标指导下,确实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所需人才的结构和类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应试教育对教育本义的片面、狭义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成长与发展。在这种內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指向的是人类本体,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人的思想和精神。这种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观照,实则是对教育正途的回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素质教育包含的三个维度,这其中不仅有静态的结果,更有动态的过程;不但有固化的知识,而且有充满质感和温度的情感态度。这种客观与主观,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架构与布局赋予了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
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双基教育”到“三维目标”的突破与变革之后,语文学科教学涉及的教材体系和人的思想、理念等都需要进行“重新洗牌”。而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时代对培养人才的要求变得更加细化。以“三维目标”为教学指导思想的素质教育因过多关注结果而疏于对过程的落实,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彻底清除,使其逐渐显示出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要胜任被赋予的教育使命,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武装自己。
二、 统筹规划,博采约取
社会和生活有多宽,语文学科包括的内容就有多广。新课标对新时期语文学科的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地设计。理论要落到实处,必须有可操作性强的抓手做保障。语文的生活化和社会性决定了其关涉内容的丰富性。语文的学习,从空间上看,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从时间上看,包括课堂教学时的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从学习的属性上看,课堂学习多是共性化的,是师生以教材为媒介进行互动,目的是习得知识、开阔视域、增长见识,课外学习则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就语文素养的养成与提升而言,只有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地学习效果。
语文无界,但又有界。面对浩繁的学习资源,个人受时间和精力所囿,不可能穷尽所有。虽然“杂取种种,合成一体”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但乱而无序则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因此,不论是学习之前还是学习之中教师都应该对各项活动作出科学有序的安排。为了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推进,在总的教学目标的框定下,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这样具体操作起来才能见成效。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脱离教学实情,艰辛的付出有可能换来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为了避免落入空泛的窠臼,与课程教学有关的教育者各司其职是前提保障。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统摄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需要与之配套的教材。教师没有系统完备、编排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教材,教学就没有切实的抓手,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新课标就语文教学各项目标的实施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把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同时,针对不同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对学生各自承担的任务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三种课程教材在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承担教学任务的侧重点不同,21个学习任务群在操作时具体的目标指向也有差异。有了宏观理论的指导,再以具体的教材为媒介加以落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就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看,尽管各自指涉的内容不同,应达成的目标也不一样,但要把理论变成现实,必须辅之以大量具体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不仅要有量的保障,而且要有质的保证。从教材编选的体例看,文选类依然是主体。文学是文化的承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这种把审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材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三种教材在整个教学体系和考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首先,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然后再对相关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取舍。语文学习是由课内和课外双维时空构成的,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材料除了共同性的配套教材之外,还要有丰富的课外读物。从教学的层面看,课外读物所起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高于通用的教材。但是,在客观考试和主观学习主体的限制下,学生很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外读物的阅读上。这样,为了最大化地把课外读物所起的作用挖掘出来,教师对浩繁的读物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
三、 量身定制,考评相谐
前面讨论的重点是在落实新课改精神和实践新课标要求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一项工程要想成功,除了强化过程和细节的管理之外,对结果的评定也不能忽视。过程推进再顺利,方法再先进,如果评价不及时客观,也算不上成功,新课改的推进也是如此。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应达成的目標进行的宏观规划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全方位的调整。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手段有的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因为是新的起点,所以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既然没有成熟的模板可以复制,那么在对教学进行评价考核时,只能在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机制的框架内,根据教学实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测评体系。适应新课标的实行,从国家层面对学科评价进行调整,并对具体的实施提出宏观性的指导意见。而回归到教学现场,对学科教学评价时,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维度的。就核心素养涉及的内容看,有的可以用显性的数字进行评价,有的无法用直观量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测评标准和选择测评方法时要多方面考虑,尽可能做到“量身定制”。
就教学评价而言,可以简单地分成刚性和柔性两种。在高考作为指导和评价教学最具权威手段的状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过考试对教学进行检测是刚性的;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素养”虽然渗透到考试的内容中,但不可能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衡量。这样,要确保教学评价的科学,柔性的测评手段不能缺少。比如,对语言材料的梳理、筛选、整合,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材料的组合形式和材料内容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具体的材料,从审美的角度选择视角进行鉴赏;至于三种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的检测,学生除了从阅读的层面接受思想的浸染,还应从表达的层面进行主体性测试,即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制定具体可行的测评细则,这样才能把抽象的测评具体化。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评细则对教学做出测评,得出的权重除了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还能够对教学起到规范和引领的作用。
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新课标的新鲜出炉,新教材的行将实施,对现实的语文教学与测评都提出了挑战。围绕语文学科教学和测评的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才能保证教学和测评的展开。而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人——教师和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思维。尽管高考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参数,但就语文学科而言,素质的提高,心性的涵养,人格的提升,不仅关系到现实,更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其人生的色度。因此,要实现双赢,进行科学规划、积极做好物质和思想的准备是关键。
作者简介: 陈士同(1973—),男,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