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互动导学 夯实课堂实效
2019-07-01
摘 要:文章剖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导学策略的实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利用互动导学策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数学知识的思维,以期建构高质量高效的数学互动探究课堂。
关键词:互动;导学;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52-02
一、利用情境互动,激发自主参与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使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学习场景里积极向上地进行互动,这样在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的基础上,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探究互动活动,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做到敢于相互质疑,并能通过积极互动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品尝互动合作研究带来的乐趣,体会互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功感。
例如,教学“笔算乘法”时,教师根据教材的情景图制作课件。课堂上,教师播放课件,画面呈现了班里的蔡景明、李庆华、林扬生三个同学正在画画,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盒画笔……此时,课件画外音:元旦节快到了,这三位学生为了把班级的“迎接元旦”专刊布置得更加美观大方,正在用彩笔画画。为了歌颂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绘出的画是那样的色彩鲜艳。请同学们认真、深入观察画面内容,看一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了宽松、互动的学习情境,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互动质疑:“画面上有三位学生,手中各有一盒彩笔,每盒装有12根彩笔,三盒共有几根彩笔?”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接着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估算活动,发现估算结果各不相同。有一个学生提出:“要想准确地计算出彩笔的根数?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也有学生跟着提出:“怎样才能算出一共有多少根彩笔?”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在学习合作小组里互动交流探讨,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列出了算式:12×3=?有的学生看了列式后,提出:“12×3表示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继续质疑:“上面列式运用的计算方法,与之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异同点?”教师则以此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探究,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互动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掌握了数学新知。
二、利用对话互动,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从教材内涵的重难点入手,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对话互动学习场景,能够引发学生在对话互动情境中深入地探究与感悟,让学生通过对话互动活动,运用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捕捉数学信息,并能根据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发现各种数量关系,学会梳理数量关系,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同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在对话互动探究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猜测与验证,理解和概括数学知识概念,学习较为全面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互动导学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呈现教材中的情境图意:星期一,一群小朋友在“滑雪天地”里兴奋地滑冰,脸上充满着笑容,嘴里不停地发出尖叫声;星期二,这些小朋友还在“滑雪天地”里滑冰,但人数比星期一少;星期三,小朋友依然在“滑雪天地”里滑冰,滑冰小朋友的人数比星期一、星期二的人数多很多,滑冰区几乎挤满了人。学生观看课件后,教师出示“滑雪天地”这三天滑冰的人数:星期一有312人,星期二有306人,星期三有369人。并提出:“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进行了互动对话探究活动,生1:“‘滑雪天地游乐场这三天接待多少个小朋友?”生2:“星期二比星期一少接待几人?星期三比星期二多接待几人?”学生互动对话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继续运用班班通屏幕呈现例2:“滑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学生观察题目后,生3:“假如采用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那么,这3天接待987人如何运用线段图进行表示?”生4:“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质疑给予肯定,要求学生对列举的数学问题进行互动探究。互动学习场景导入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从互动学习场景中寻找数学信息。通过分析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根本上树立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知识互动探究的兴趣,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
三、利用探究互动,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探究互动过程,引领学生在动态化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场景中,积极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信息,通过互动探究等多样化学习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分析和概括数学知识概念,表现个性特长,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实现共同发展,使每个学生既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经验,又深化解读数学知识概念,完善和发展学习数学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教学“三角形特性”课堂互动导学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融入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互动学习情境。学生进入互动探究时,教师适时提出:“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观察一下,并想一想,这个三角形有多少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运用学具,画出了一个三角形,并反复观察与思考,再相互展示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交流与探究这个三角形具有什么特点。互动探究与对话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自的三角形上标注出角、边和顶点名称。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演示标注角、边和顶点名称,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具备什么条件的图形,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思考后,在互动探究对话里,有的认为:“三角形必须具备三条边和三个角之外,还必须有三个顶点,有这三个因素组成的图形,才能成为一个三角形。”也有的说:“三角形只有也必须由三条边组成。”还有的认为:“三角形是由三条长度相等或不等的线段围成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看法用笔在本子上画一画,看一看是不是三角形。在互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互动探究,测量出三角形房頂和斜拉桥的高度,并要求学生在操作中认真观察,思考自己又是怎样测量的。学生通过互动探究活动,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并且学会了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在有趣的问题探究情境和动手操作情境里,学生通过互动猜测、列举与验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分析策略结合起来,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促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生成。
四、利用操作互动,亲历建模形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涵特点,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认知需求,设计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的教学预案,激发学生在学习合作小组中互动观察与操作、思考与感悟,进而对数学现象进行总结与概括,发挥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互动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走向深刻性,让学生在互动操作活动中,寻找多样化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经历知识模型的建构过程,提出不同方法的合理性、独特性,分析策略多样性优点及可行性。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与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互动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新知,完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建构。
例如,教学“找次品”课堂互动导学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呈现例1题目,让学生进行审题与思考,学生经过一番探究,进行互动交流,生1:“用手逐瓶掂一掂,比较轻的那一瓶就是少3片的。”生2:“运用天平称了之后,哪一瓶较轻,哪一瓶就少了3片钙片。”学生通过互动交流,了解到最合理的办法就是运用天平称一称。接着,教师简要地向学生说一说天平的工作原理,然后提出要求:如何采用天平称一称,才能找出少了3片钙片的这瓶呢?学生运用天平合作动手称一称,分工互动操作:部分学生用天平称一称,部分学生认真观察,部分学生记录称出的数据。学生找出了少3片的这瓶钙片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互动汇报操作过程,说一说本小组是怎样称的,需要操作多少次,怎样才能做到以最快速度找出少3片的这瓶钙片。生1:“把5瓶钙片分别分成2瓶、2瓶和1瓶,如果2瓶与2瓶的在天平上刚好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少了3片的,我们小组只用一次就找出少了3片的那瓶钙片。”生2:“把5瓶钙片分别分成一瓶一瓶的,第一次称时,发现天平出现不平衡,轻的那瓶就是少了3片的。我们只用一次就把少了3片的那瓶钙片找出来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独立思索,互动操作探究,在互动中感悟与掌握数学建模过程,有效地锤炼和提升了数学学习思维。
五、利用应用互动,拓展实践探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内化获取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学新知的掌握,让其采取学以致用的学习活動策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因而,教师要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经常性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使课堂互动活动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
例如,教学“平均数”知识点后,教师为了内化和巩固“平均数”知识内涵,要求学生回家搜集2018年7~12月份家庭用水数据,做好数据记录,带到课堂上互动交流,并利用手中的数据制作统计表,运用求平均数的知识,把2018年7~12月份平均家庭用水数量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一月份至六月份用水数据,从中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与互动交流,从统计表上和平均用水数量上,发现有些月份的用水量超过平均用水数量,而有些月份用水量却低于平均用水数量,学生由此产生认知困惑,教师就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探究,如何做到节约用水……课内外相结合的数学互动实践探究,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参与数学知识互动探究时空,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聪慧.优化活动策略 促进能力生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3):34-35.
[2]张 雳,龚健梅.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J].江西教育,2018(1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