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急管理教育体系重构

2019-07-01宋凯纪新青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急管理重构教育

宋凯 纪新青

摘 要:目前我国突发事件易发、多发、频发, 应急管理面临重大而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救灾事关人民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相较以往更加突出的位置, 成立应急管理部,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但目前应急管理教育流于表面,疏漏较多,体系远不完善,亟待重构。本文从专业开展,应急处置人员和公民三个角度,分析应急管理教育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应急管理;教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38-04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的大国,这也注定我国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规模种类各类各样。而我国在进入20世纪之后,经济快速发展,而相应的应急管理教育未能跟上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2018年3月,我国整合各个应急管理部门,成立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教育,改善我国社会公众缺乏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现状,维护我国公民生命健康财产。

一、应急管理教育的背景及重要性

提高应急管理教育能力,是全社会妥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是我国成立应急管理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应急管理教育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突发事件的种类、频率及规模不断变化,影响程度不断增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状仍然会持续,甚至影响社会生活的稳定,也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国家对社会安全和应急预防的日益重视、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日益提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则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急管理制度模式在经历了传统的安全管理阶段,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突发事件联动管理阶段两个阶段之后,来到了以成立应急管理部为标志的全面应急管理的新阶段,我国的应急体系迎来新的发展和提升,相应地我国应急教育体系也亟待重构。

(二)应急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应急管理教育能够减少危害发生的概率。目前,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尚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年中全球约135万人死于自然灾害,更有不计其数的人死于其他突发事件。2016年,主题为“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的国际减灾报告指出,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收入和发展水平直接相關。过去20年中,中低收入国家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为122万,占全球总比例的90%。而经济发达,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完善的北欧国家,其死亡率不到0.3%。①

良好的应急管理教育能够极大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日本曾发生过两次类似的强烈地震:第一次是在1995年发生的7.3级阪神大地震,造成6 432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第二次是在2004年发生的6.8级新地震,造成38人死亡,伤亡人数不及前者的1%。两者发生时间相隔不到十年,日本建筑物抗震性能与地震预警系统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造成的后果相差极大。②深究其中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实施了“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同理,在5·12汶川地震发生过程中,四川桑枣中学因为每学期坚持组织紧急撤离演习,2 300余名师生在震后1分36秒内全部安全疏散到操场,创造了极重灾区学校零伤亡的奇迹,③这也凸显了应急教育减少危机造成损失的作用。

二、应急管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当下应急管理教育情景不容乐观,社会普遍缺乏应急教育意识和相应的应急教育体系。在社会应急处置人员、专业开设和公民的应急教育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社会应急管理教育体系亟待重构。

(一)应急管理教育意识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0多年迅速而稳定的发展,或许是这种较快的经济发展使人们更多着眼于经济上,造成我们对公共危机管理重视不够、了解不多,造成政府对危机教育的投入较少,应急教育方式流于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应急管理教育并没有列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这造成了很多危急情况下不必要的伤亡。据调查,我国约有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在2015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华南宾馆的发生的一场火灾中,有26人分别在卫生间、卧室被浓烟熏死,而捂住口鼻冲过着火的走廊爬上楼顶的都安然无恙[1]。大量采取错误自救方式的人的死亡无疑反映了我国危机教育的极度缺失,这正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亟待改变的。

(二)应急管理教育架构不健全

1.应急管理专业教育开设少

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关乎我国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把应急管理教育事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应急管理专业教育,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但目前发展不容乐观,2004年,教育部批准河南理工大学开设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业,2008年12月,暨南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危机与应急管理的本科专业,并于2009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在公众、应急人员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我国当前应急管理教育体系都十分滞后,也无疑映射出全社会危机意识的缺乏。虽有些大学开设应急管理教育,但总体上开展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明显不符合社会对应急管理教育的需求。总之,我国学校应急管理的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且缓慢发展阶段,现在仍然处于学科建设的探索阶段,困境重重。

2.专业人员应急管理教育流于形式

众多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证明,过往应急教育与研究中存在着严重不足,急需应急管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而就目前看来,无论是突发事件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救援人员,在其应急管理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数量方面,以消防力量为例,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西方大多数国家消防员的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在0.1%以上,而中国仅占0.015%[2]。一些突发事件较多的企业,面临各种各样潜在的危机,但我国的专业人员应急管理教育在相关的法律上并无详细规定,实际中各个政府部门甚至面临潜在危险的一线企业教育方式都流于表面,笔试、宣讲成为主要方式,这并不能满足如今多样化的突发事件。并且,专业人员形式的应急管理教育会反映到实际的救援工作当中来,体现在专业的应急处置人员不懂合理合法的救援程序,不了解最行之有效的救援方式,贻误救援时机。毫无疑问,这种形式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帮助并不大,教育体系亟须重构。

3.公民应急管理教育不全面

使公众自觉地遵守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意识,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急需重构教育體系的原因之一。政府在公众应急教育方面的投入虽然在不断增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缺乏应急技能与实践教育,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教育体系,各个组织、各个对象、各个层次的应急教育内容、过程、方法等因素有待整合等。近年来的一些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如上海“11·15”火灾事故、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以及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等危机事件都指向一点:如果在危机现场的群众具有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很多的伤亡是能够避免的。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风潮也很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公众的心理太脆弱,相关应急知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的现状。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公众应急管理教育不全面,与我国当前推进现代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抗击风险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公民面对突发事件时因缺少有效的教育而采取的不正确的应对方式,会造成更多的生命财产损失,加大救援的难度和处置效率,增加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全面的应急教育体系,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重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的建议

近些年,经历SARS事件、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8·12天津港爆炸等特大突发事件,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应急教育体系建设,但法治落后、程序不严等问题依旧突出。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对应急管理的各个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急需重建一个更完善、更现代化、更贴近信息社会、更全面普及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一)增强全社会应急管理教育意识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历史及社会环境因素,政府在危机产生时处于管理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公众也形成了对政府的绝对依赖。应急管理部成立可见我国上层建筑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其成立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改变这种政府绝对主导的现状。在现实宣传中,必须加强各类宣传与教育,引导主流媒体的作用,使公众认识到风险,居安思危,保持适度的警觉和应对心理,尤其是在日常的状态下保持对危险的敏感度。提前做好相应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当面临危机时,才可以从容和沉着。

在目前大数据环境下,信息飞速传播,任何舆情都有可能被负面化,引起恐慌。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普及的应急教育体系,改变现状,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公民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应急管理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危机意识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培养他们在面对危机时自救和互救的技能技巧,提高认识社会碎片化危机信息的能力,不被舆论纷扰,镇定应对。因此,宣传应急管理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应急管理教育意识,提高社会应急水平,是重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所必需的。

(二)完善应急管理专业教育相关体系

1.加快高等教育专业建设

应急管理研究型人才是复合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这种专门的人才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能够极大推动应急管理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发展偏重问题,加之相关学科起步较晚,我国各个高校在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并没有充足经验,尤其是在相关理念、教学模式和硬件设施上没有跟上现有时代的步伐。在相关理念建设上,应立足本土国情,吸纳西方先进的应急教育观念,从实际出发,在摸索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上发展出一套符合中国社会应急教育的理念并逐渐完善,促进人才的产出与发展。在教育模式上,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建立专门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基地,以时代为引导,建立不同于以往、符合潮流的新型学科,既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又能从实际出发提升理论水平,在应急管理专业教育新模式上做出表率,引领教育发展。

同时,我们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应急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在校攻读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内容上应侧重于培养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安全风险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多知识生长点,能从事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响应、调查评估等应急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和创造性地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上应涵盖多个学科,包括行政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课,以及预警与应急管理、减灾应急管理、应急情景模拟开发等应急实操课程。不仅如此,市场方面,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同高校联合起来,重构现有的高等应急教育体系。这种体系不仅由政府单一的财政经费的支持,也将市场融入应急管理专业教育里,保证应急管理研究型教育的财政投入,刺激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产出。

2.成立应急管理研究机构,加强和行业交流

随着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渐认识到自身知识研究的匮乏,开始在各个方面与高校和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但在应急教育方面仍起步较慢,缺少交流。高校以及各类研究机构由于自身特性,在理论知识与人才储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这种智力上的优势,加强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组成一支高水平、跨学科的应急管理研究队伍,成立相应应急管理研究机构,在进行应急管理研究的同时培养应急管理研究型人才,提升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教育管理体系。当然,高校需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交流,邀请国内外同行院校召开了研讨会,共同就应急管理相关本科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教材建设和学科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分享因地制宜处理危机的方法,丰富应急教育团队对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学习同行业先进的研究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对国家应急管理的正面作用,促进国家应急管理的发展,重建我国应急管理教育。

(三)提高专业人员应急处置水平

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视专业人员应急处置培训

危机实质是对一国社会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美国社会在9·11事件中表现出的内在有序和恢复能力,不仅仅来源于其法治化程度,也取决于政府对全民危机教育的重视。2016年,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以北60公里的一家油田化工企业发生爆炸,触发3级火警。当局立刻运用信息网络调动周围消防员和部分志愿者用大型飞机抛洒阻燃剂18架次,迅速熄灭火源,整个事件无人伤亡。见微知著,美国对于应急处置人员和志愿者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在大数据支持下,对各地易发生的灾害进行重点教育。同时,无论是志愿者还是专职应急处置人员都会被进行全面的应急处置培训,包括消防飞机的阻断剂装填以及大型高压水枪的使用[3]。这种教育是我国所缺少的,我们重建应急管理教育时亟待学习这种不同以往的方式。实地培训方面,以案例分析、桌面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为主,通过大数据下计算机模拟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危机和多种声光电技术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拟(DFTO),输入各种应急预案的数据和程序,将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虚拟到系统中,让来自不同团体的学员(一线人员、志愿者等)在同一虚拟场景中完成各自的应急任务,自主地选择救援方式,救助善后安排等等,同时学会在救援过程中对自身的保护,并最后对应对结果进行实时研判比较。以此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不同以往的重视态度,推翻以往形式的教育体系,重构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

2.加强演练,提高处置危机的水平

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应崇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急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从实践中脱胎而出,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其生命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真实的演练,既有利于专业人员发现应急救援准备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直接形成良好的应急救援准备意识和应急反应习惯。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普通民事救援培训较多,但缺乏对重大事故的演练教育,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新的教育模式应按应急处置人员的熟练程度进行划分,实习阶段的人员重视实地演练,而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重视理论结合。每人至少进行8课时以上的实地演练和12课时以上的课堂教育。对应急指挥人员,加强情景模拟,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中演练,提高自身的指挥水平,以在实际突发事件中既能完美执行上级命令又能稳妥调动资源应对危机。此外,应急管理部可以调动大数据进行分析,对每个地域环境下所易发的危机进行着重模拟演练,在各种信息条件下实施救援行为,提高专业人员收集信息,实施救援的能力。俗语有云,熟能生巧,多加强演练教育才是处变不惊、积极应对突发危机、提高处置速度、高水平解决危机的必经之路。并且,应急管理部成立时整合了许多别的部门的机构,不同于以往分散的应急管理体系,也为进行现代化的演练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教育,提高终端应急主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本文界定的终端应急主体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直接面对危机的人群,包括公民、学校以及从事高危行业人员等。提高终端应急主体应对危机的能力,是防范危机、减少损失的关键,又是重构完善的应急教育体系的必备一步。

1.加强对学校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

调查显示,学校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在各个场所中位居前列。学校应急教育的对象包括[4]主要的领导责任人员,一线教师及学生。以往的应急教育由重大事件推动,如汶川地震推动学校防震防灾演练等。同比应急管理教育发达的美国,在K-12年级(泛指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美国非常重视对儿童与青少年危机理念、危机文化、应急技能的培养,始终以危机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改革当中,以危机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和信念内化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形态中,并以应急技能作为生活适应性的素质教育内容,同时开设专门安全教育等应急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教给孩子遇到地震、火灾等的应急措施。

应急管理教育由于其特点能够提供风险信息,可传授突发事件的规避与应对方法等知识,所以人员密集处应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急教育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正处于迈入理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旧有的学校教育既流于表面又没有完善的内容和程序,不能发挥应急教育应有的作用。而新的学校教育体系需要包含社会中新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对信息泄露诈骗,新型电器使用,校园袭击等全面涉及。学校应急课程的设置是将应急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当中,组织相关部门编写专门的应急教育教材,内容涵盖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科学系统的教育,包括意识、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各类急救知识,以及网络交友等方面的自我保护措施等。同时,也要让他们经常参加一些必要的应急演练,从实践操作中锻炼与提高应急能力。演练过程中重视演练次数同时重视演练质量,将应急教育规范到日常课程当中,每个学期至少进行8课时以上的应急教育与2课时以上的应急演练,同时对学校演练教育规范演练标准,如火灾地震逃生演练加入时间标准考核,校园袭击进行真实模拟等。当地教育机构加强应急课程开展考核,以上促下,推动应急教育,规范教育内容,重构学校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

2.加强对社区公众的应急管理教育

我国社会结构偏重逐渐向社区转移,社区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安全保障职能。但是,我国对社区的应急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并没有相应教育,无法承担应有安全保障职能。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对社区应急教育要求更为严格。新时代下新型社区应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演习,因地制宜,以大数据为支撑,对易发灾害进行重点演练。以政府财政为支撑,社区街道为主导,对周围环境易发的灾害(地震,泥石流,水灾)和社区生活易发的事件(火灾,械斗)进行演练。为提高社区应对危机的能力,应保障一定的演练次数和质量,使社区内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和掌握应急的技巧,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5]。同时,我们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也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应急教育,特别是志愿者这一重要社会力量,共同建立新型应急教育体系。而重构应急教育体系,应不同以往,涵盖以往缺失的方面,不仅重视实际的危机教育,对虚拟方面也应进行重点教育,信息时代、网络危机、谣言诈骗、非法集资等等同样也危害公众的日常生活。

此外,对公众的教育应将媒体等传播介质发动起来。日本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委员会(FEMA)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了灾害知识版,传播灾害知识。德国、韩国也通过媒体等多渠道进行防灾教育。由此可见,发挥媒体优势,开展应急教育工作,是建立新型社会应急教育体系的通识。除传统的媒介手段,应广泛借助现代各类通信手段,如互联网、手机、博客、微博等,让媒体成为应急教育的重要阵地,披露公开危机信息,传播政府权威解释,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也方便动员社会力量应对危机,也利于构建公共危机应对体系。

3.加强对从业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教育

工作单位是公众生活中停留最多的地方之一,在应急工作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需要部分工人进行高危工作的劳动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生产过程会带来各种风险,如存在重大危险源、危險化学品、化工园区等,一旦发生危害,除了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影响,也会造成公共安全的风险,如大连PX事件等。因此,进行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当然,我国成立应急管理部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其初衷之一也是增强工作单位的应急管理。而我国单位现有的应急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基层工人应急教育上依然停留在安全笔试、重点位置涂写标语等层面,并不成熟和完善。新型应急教育是“预则立”,须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保持敏感度,认真编制好应急预案,并不断根据预案进行演练和培训。对于易发生危险的工作,入职前必须进行专门训练,并进行实地演练和考核,合格后方可工作。同时所编制的预案要根据时代发展,及时了解非传统威胁及随着技术更新发展形成的各种突发可能,实时调整、更新预案和危机应对战略。企业在进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时可邀请专家讲座或举办培训,对职工就所在地域或工作中潜在威胁较大的危机形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防范教育,对易发的危险针对性“根治”。只有将应急管理教育结合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以高度重视的应急管理教育才能换来更加稳妥的安全保障,让每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安心地工作和发展。

应急管理部成立之后,对于社会应急管理教育体系的重构日渐加快。改革现有教育体系,建立全面的应急教育体系,才能更加重视应急管理教育,每个人都能够处变不惊地应对突发事件。新型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应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体系,为了建设好这个体系,则需要多方面的参与:需要公众自觉学习和养成在生活中防范危机的意识;需要学校、政府等开展完善的教育、引导和培训,未雨绸缪;需要大众媒介和各种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措施;需要学校加强应急教育,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强化应急意识,促进应急技能的提高;需要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演练,提高处置危机的能力。重构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全面强化全民的危机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把应普及应急知识、应急演练、提高全民应急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系,是能够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教育体系,是能够真正做到“平战”结合,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董泽宇.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初探[J].中国减灾,2014(10).

[2]刘文龙.乡镇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政汉大学,2015.

[3]林涛.美国应急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2).

[4]吴晓涛,姬东艳.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体系优化研究[J].灾害学,2017(2).

[5]李球杰,郝艳华,吴群红.公众日常应急教育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9).

猜你喜欢

应急管理重构教育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