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三线建设文化的关系探究

2019-07-01何悦王秋月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何悦 王秋月

摘 要: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三线建设文化中蕴含了儒家、墨家、道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而这种文化信仰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三线建设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希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三线建设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32-02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碰撞。要在这种激烈的角逐中保有民族自信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卑不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就要像列宁说的那样,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化为己用;就要充分吸收像三线建设这样取得巨大成功的项目的营养。三线建设不仅是一项为解决国家内忧外患的伟大工程,更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更是一股聚族魂、得民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在回顾三线建设文化的同时,应当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为治国安邦、应对国内外挑战、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提供源泉。

一、三线建设文化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一)三线建设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

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简意赅地指出:每个老百姓对国家的兴衰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国家的兴衰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利益,所以人人都应该对挽救国家命运在所不辞。在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不久,外有美、苏大国的威胁,内有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然而中华儿女并未畏惧,反被激起保家卫国、振兴国家的责任感。为顺利完成三线建设,全国各地的400万志愿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来到祖国大后方,修路、采矿、挖煤、炼钢。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果断肩负起救国重任,愿吃苦肯牺牲,夜以继日抓质量赶进度,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完成了三线建设任务。

(二)三线建设文化中的“义”文化

面对荣华诱惑,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生和义的抉择中,孟子舍生取义。面对敌人威胁,文天祥选择英勇就义。三线建设者们正是放弃了在一、二线地区舒适地“生”,为祖国安全、人民利益义不容辞地迁往条件艰苦的三线地区搞建设。在那里,建设者们只能住牛棚、羊棚,打草铺,睡到半夜蛇虫鼠蚁爬过来都不是稀奇的[1]。为了赶工程进度,他们还常常日夜兼程。比如在成昆铁路修建时期,天南地北的铁道兵马不停蹄地赶赴成昆铁路工地不分昼夜地工作。他们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楚。此外,为尽快完成小三线工期,以上海市为首的沿海发达城市也毫不吝惜,“仗义疏财”,迅速调集大量物资,安排各类管理干部、技术人才、劳动工人等开赴江西、安徽支援建设。

(三)三线建设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讲究炼家和宇宙万物的融合统一。而儒家则不然,他们认为虽然天地间的资源富于变化,但人是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后创造机会治理大自然的,也就是说面对宇宙万物应该“制天命而用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三线建设原则显然是和这种思想相吻合的。三线建设并不一味讲求改善经济,它还要求因地制宜和工业布局合理,以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利用自然屏障隐蔽建厂,并且做到了不占良田不迁居民,不污染和破坏农民土地和水源,还就地取材,节约成本,把当地的石头、泥土、木头等用来建工厂。更重要的是支持农业和国防相适应,卫国发展建设的同时尽量解决人民的吃穿住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我国工业基础,提高了产品产量、质量,还将沿海一些一线大城市重要工厂迁移到基本没有工业发展的大后方,使工业分布趋于合理化,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融洽状态。

二、三线建设文化中蕴含的墨家文化

(一)三线建设文化表现出的“尚贤尚同”文化

《墨子·尚贤上》“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家向来崇尚贤能之人,认为有才干的人就应该得到重用以有效发挥其作用。毛泽东同志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相继到三线进行考察和指导工作,鼓舞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到三线实现抱负,正是看重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才干的表现。

《墨子·尚同上》“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家还强调民主意识与统一意志的有效结合[2]。当众望所归的贤能者被推选出来,百姓们都应当追随他。以此实现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意见级级上传给决策者,然后天下人都遵从一个最终决定的共同道义行事的目的。例如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在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立项、选址和施工方面倾听民众和专家意见。正因为毛泽东同志听取人民的意愿,采取正确的专家建议,所以反过来人民又跟随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指挥与决策,遵循着“尚贤尚同”的精神,不仅建设了成昆铁路,还建起了举世闻名的钢铁之城攀枝花、航天之城西昌。

(二)三线建设文化表现出的“艰苦奋斗”文化

古往今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一个个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我们的祖祖辈辈拼搏向上。这种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正是墨家所信奉的。当年建设者们为建设祖国毅然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西南,甘愿面对高原沙漠、高山险路、大雪封山以及物资匮乏的险境的精神与此是十分契合的。他们不退縮,踏上建设的山路,不停向前,开山劈岭、修路造屋。就这样,同志们抱着坚定的理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用辛苦的付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三线建立了1 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为此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子孙后代。这种为了祖国事业赴汤蹈火、不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们创造了奇迹,成就了不朽。

(三)三线建设文化表现出的“非命”文化

所谓“非命”就是否定命运对人的支配和影响,使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自己的力量,独立地控制自己的命运,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命运。众所周知,三线建设十分艰苦,不仅环境恶劣,社会经济也十分落后。在这里搞建设显然是不适宜的,但是当年的建设者们不屈服于命运,他们坚信“非命”的理念。而后他们便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翻山越岭、肩挑背扛报效祖国。从黑丝到白发,从魁梧到佝偻,他们不信在这里建设不起守卫国家的边防,决心要让这片土地展露生机。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耗费了大量的汗水和血泪,三线建设终于圆满完成。他们通过行动证明了墨家的“非命”力量。

三、三线建设文化中蕴含的道家文化

(一)三线建设文化中体现的“无中生有”文化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当初一无所有的大后方也会发展起来的。在三线建设之前,我国的工业几乎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相比而言,中国后方的纵深地区工业建设基本为零。想要依靠发展大后方保卫家园,就需要有人去建设后方。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优秀的中华儿女们渴望去建设后方,并希望将后方由“穷乡僻壤”建设成工业重镇。在此天地人和的氛围下,成昆铁路建成并成功通车,重庆也建成了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和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至此三线建设让三线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华丽转变。攀枝花、六盘水、十堰,如今已从“无”走向“有”,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和汽车城。同时一座座工厂也从“有”到“多”,让大后方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三线建设文化中体现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大的事情也是一步一步由小事发展来的。老子的这段话便是谈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的重要性。不论多艰难的事情,只要坚持一步一步去做,終会有所成就。三线建设便是如此。当年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和解放军官兵们来到我国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安营扎寨,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最终如愿以偿。在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实验室可用,研究人员就用厕所作为实验室。十年间,在这个厕所实验室里,研究人员终于成功造出了“厕所发电机”,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三线建设者们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勤恳“积淀”,大后方才建设出了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三)三线建设文化中体现的“无为而无不为”文化

道家坚持的“无为而无不为”原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能无所不能,而是要求在不逆自然的“顺势”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像“上善若水”般,看似顺其自然,却能将万物把握住。其中真谛显然为三线建设者们所领悟了。三线建设,坚决落实“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3]。工厂都建在大山深处,尽量少占耕地。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占用耕地,工厂还不得不重新选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就反复考察了十多处。而在当时无水无电无住房、无车无路无通信的艰苦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是靠肩挑背扛将一件件大型设备化整为零运进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可以说是完美地“演绎”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核心内涵。

参考文献:

[1]韩佳.上海小三线建设职工住房保障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4).

[2]孙应丹.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及其规划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曲菁.“尚贤尚同”到民主集中制的辩证继承[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浅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友善”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