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2019-07-01周洁范君晖孟翠翠段海霞
周洁 范君晖 孟翠翠 段海霞
摘 要:新时代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抓好高校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用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构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基于戴明循环分析该体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全面质量管理;戴明循环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01-02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构成,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核心是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1]。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深刻变化,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抓好高校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1961年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控制》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2]。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提升高校党建质量十分必要。
一、全面质量管理对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一个组织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质量水平可以依据的科学管理理论。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具有组织的一般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适用于一般组织管理的共性之处,其理论内涵及原则与党的组织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建质量的要求是相适应的[3]。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用于提升高校党建质量,对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方面,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把党建工作目标和标准转化成易于测评的指标体系,使党建质量目标条理清晰,易于操作,形成可操作易考核的质量目标体系,从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
其次,在高校党建工作的规范性方面,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党建工作进行全员和全过程管理。通过全过程管理加强管理程序化,制定每个步骤和环节的工作流程;通过全员管理,对每个党员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有要求,从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规范性。
再次,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方面,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建立自上而下的职责体系,令部门职责和个人职责清晰明确,形成相互配合和责任明确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从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实效性。
最后,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性方面,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总结管理方法和经验的规律性从而固定为制度规范,为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持续改进的机制保障,从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效性。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提升质量水平。为了最终的质量绩效目标,需要剖析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哪些因素对最终的质量绩效目标起到关键作用。同样,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黨建工作中,我们需要剖析党建工作的哪些要素对党建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从而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全面质量管理多维度、开放式和权变的特点,理论研究中往往将全面质量管理分成若干维度即不同要素。由于分类方法、维度等的不同,在研究中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也不尽相同。本文将采用以中国国家质量奖评价标准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来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在2004年发布的国家质量奖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是卓越绩效评价标准的七个方面。其中前六个要素即是以中国质量奖评价标准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4]。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我们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含六大要素:领导要素、战略要素、师生要素、资源要素、过程管理要素、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要素。其中,党组织领导,党建战略,师生构成“领导作用”三角,是驱动性的;资源,过程管理,党建质量结果构成“资源、过程和结果”三角,是从动性的;测量、分析与改进构成了党组织运作和绩效管理系统之基础。
领导要素强调党组织高层领导及组织治理的重要性及作用。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领导要及时到位,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权力,制定实施方案以及提供合理意见与建议,加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领导力。
战略要素强调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从战略层面来决策党建工作,强调党建工作的战略性。构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党组织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具备战略眼光。根据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党章中规定的基层组织工作任务确定党建工作的战略目标体系。
师生要素对应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中的“顾客与市场”。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高校党建工作将“顾客”赋予新的内涵,党建工作以师生为关注点,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资源要素强调党建工作中的资源保障,包括人力、财务、知识、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党建工作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将党员基本技能,党务工作者基本能力,党建工作所需基础设备,党建工作产生的基础档案等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党建工作的力量体系和保障,这一要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内涵是相一致的。
过程管理要素强调“全过程”的重要性。对党建工作进行质量管理,必须涵盖党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即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测量、分析与改进要素强调绩效测量、绩效分析与评价、改进与创新的重要作用。按照质量体系测评、分析、改进的要求,建立质量建党考核体系,用量化考核的强化推动,确保各项党建工作的效果。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路径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提升高校二级基层党组织党建质量系统方案时,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路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针对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四个阶段的循环工作方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被称为戴明循环。
在一轮循环中,计划阶段包括目标的确定与过程的指定。执行阶段并不是简单地接收并执行计划阶段所制订的计划,而是要按照计划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使整个活动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达到计划阶段的目标。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计划与执行过程的监管结果,对执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处理阶段接收检查阶段的结论,总结经验纳入标准化,并解决检查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将检查结果传递给下一轮的计划,作为计划阶段的输入。通过上述四个阶段从而完成整个自反馈过程。每完成一次戴明循环,质量水平就得到一次改进,最终促进质量以螺旋方式上升[5]。
基于戴明循环,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路径可细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分析党建工作现状,找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了解学院党建工作的现状,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分析产生党建工作质量问题的因素。分析影响党建工作质量的原因时,从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入手,即:党组织领导、党建战略、师生、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分析每种因素对党建工作质量的影响机制及影响大小。第三,找出影响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六种因素的分析,再借助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比较每种因素对党建工作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影响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第四,制订改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和计划。针对前面分析的当前党建工作质量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制定改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和计划。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从宏观层面,站在战略高度,制定可以提升学院党建工作质量的规划;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具体的党建活动,制定详细的党建活动计划及步骤。第五,按照制订的改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和计划开展党建工作。针对上一步骤中制订的改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和计划,开展具体的执行工作,开展各种党建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第六,检查党建工作质量结果。针对改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和计划执行过程以及执行结果,比对最初分析的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检查党建工作质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第七,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党建工作制度。基于对执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针对已经完善的党建工作质量问题,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用于以后的党建工作中。并对总结的经验进行标准化,形成相应的党建工作制度,指导以后的党建工作质量改进。第八,针对未解决的或新出现的党建工作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戴明循环。基于对執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未完全解决的党建工作质量问题,或出现了新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戴明循环。
四、结语
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对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构建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含六大要素:领导要素、战略要素、师生要素、资源要素、过程管理要素、以及测量、分析与改进要素。该体系的实施依据戴明循环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步循环。
参考文献:
[1]叶敏.新时代如何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J].党政论坛,2018(5):23-24.
[2]蔡昌文.C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3]俞敬东.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党建工作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1.
[4]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5]孙子谦,王雅琴,黄明明.戴明循环在敏捷软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33(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