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9-07-01杨丽霞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杨丽霞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群众观的经典著作。在该论著中,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和先进性,阐述了革命思想的存在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等群众观的基本理论。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同时,要尊重群众的主体性、重视人民群众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基础地位,避免用虚幻的群众“共同体”任意宰割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等观念,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群众观;群众主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3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1]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解读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有利于弄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坚守人民立场,也有利于我们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髓。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性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为研究者们所重视。近年来有的学者从该著作的写作背景、文本考证、文本结构、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是在借鉴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认真解读,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探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群众观方面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

一、“人民大众即无产阶级”:《形态》对群众主体的进一步确认

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到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和《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三本标志性著作。

《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开始,马克思论述了人类彻底解放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这一概念[2]348。他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才能促使无产阶级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只有无产阶级得到了解放,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得到最终的解放[3]14,17,18。同时马克思也初步讨论了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及其群众基础,马克思认为,“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不是在社会的重担下机械地压出来的而是由于社会的急剧解体、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虽然不言而喻,自然形成的贫民和基督教日耳曼的农奴也正在逐渐跨入无产阶级的行列。”[3]17《导言》中的群众概念和无产阶级概念,还是经验性的和逻辑性的,还没有完全脱离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关于无产阶级作为人民群众的主体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还没有充分地展开讨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精神”与“群众”对立的批判,进一步对无产阶级和群众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他们指出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对立面,认为无产阶级要消灭自身,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他们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3]260,287,262在《神圣家族》中,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指出私有制是以无产阶级存在的对立面,要消灭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必须消灭私有制,但还没有系统论述无产阶级自身存在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

在《形态》中,马克思则进一步通过对生产力、分工、交往方式、市民社会等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详细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中世纪的群众主体是市民阶级,市民阶级的存在是与当时的“现存关系”决定的“劳动方式”相互创造、共同决定的。与这些相似,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现存关系”决定的劳动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产生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而要消灭这种階级对立,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劳动”本身来实现[3]569-570。这里不仅从现存条件,而且从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历史实践层面分析了无产阶级产生的历史过程。同时,马克思还首次系统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详细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产生过程,这明显比《导言》和《神圣家族》等早期著作中的论述要系统和丰富得多。

在《形态》中,还分析了平民小农转化而成的无产阶级。他们指出,平民小农转化成的无产阶级规模较小,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相比较而言,资本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则规模巨大得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所产生的那个无产者阶层走在这个运动(阶级运动)的前面,并引导着所有其余的群众,而没有卷入大工业的工人,则由于大工业的过错而处于比在大工业中做工的工人更糟的生活境遇中。同样,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plus ou moins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4]69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他们引导着其余的群众,进行革命运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进一步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3]655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也强调了无产阶级与其余群众、非工业国家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交往关系状况决定的。

《形态》中对无产阶级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论述比之前的著作系统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更加突出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和先进性。

二、革命思想的存在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

当然无产阶级的这种主体性、先进性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的,这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积累和阶级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首先,无产阶级是从自己的生产和革命实践中逐渐清醒的。“对于无产者说来,他们自身的生存条件,即劳动,以及当代社会的全部生存条件都已变成一种偶然的东西,单个无产者是无法加以控制的,而且也没有任何社会组织能够使他们加以控制。单个无产者的个性和强加于他的生存条件即劳动之间的矛盾,对无产者本身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因为他从早年起就成了牺牲品,因为他在本阶级的范围内没有机会获得使他转为另一个阶级的各种条件。”[3]572无产阶级的生产和革命实践,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生存条件的危险性,除了作为一个阶级组织起来,进行斗争之外,没有其他出路。

其次,无产阶级由个体到群体的联合统一,是基于特定的生产条件之上的。无产阶级最初是以个人的形式参与社会生产中来的,“尽管竞争把每个个人汇集在一起,但它却使每个个人,不仅使资产者,而且更使无产者彼此孤立起来。因此这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这些个人能够联合起来,更不用说,为了这种联合——如果它不仅仅是地域性的联合,大工业应当首先创造出必要的手段,即大工业城市和廉价而便利的交通。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才能战胜同这些孤立的、生活在每天都重复产生着孤立状态的条件下的个人相对立的一切有组织的势力。要求相反的东西,就等于要求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不要有竞争,就等于要求个人从头脑中抛掉他们作为被孤立的人所无法控制的那些关系。”[3]568“无产者只是通过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达到这个统一的状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自己权利的呼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自己权利的这种呼吁只是使他们成为‘他们、即成为革命的联合的群众的一种手段。”[4]370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主体意识的形成,与相应的生产力发展和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其三,无产阶级在其成为一个先进阶级的过程中,也必须与旧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意识决裂。“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3]543

其四,“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3]551“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那么,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3]545革命观念或革命理论如果脱离了革命群众,如果不以革命群众的存在为前提,即便表达地再系统、再完美,也不会产生任何实际革命的效果。

三、《形态》群众观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综合上述对《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群众观上的相关论断的考察,我们可以把《形态》群众观的内涵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民群众的主体一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这个群众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其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既受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条件的创造者。其三,人民群众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理论的形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以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的存在为前提的。其四,人民群众虽然在一定生产和历史条件下,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他们在生产和革命实践中,通过革命活动,可以使自我达到新的境界。

《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观的讨论,对我们当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是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握好这一点尤其重要。马克思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思想,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将之贯彻落实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实践中。

其次,社会变革或创新的观念或理论,要以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人民群众在生产中总体意识的觉醒为基础,否则,即便是再“先进”的观念和理论,也不会有任何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民群众中去,不是靠我们的灌输和单方面的宣传,而是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实际需要,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反复实践等方式,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并将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三,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共同体利益和个体特殊利益的辩证统一。我们强调人民群众的共性特征,但并不忽视这一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人民群众共同体。这里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制造虚幻的“人民群众”共同体,又要避免个体利益超越真实的人民群众共同体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从前每个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每个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每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571我们强调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观点的总体性,但同时,我们在现实中也警惕用“虚幻”的“群众共同体”,任意宰割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5]4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眾共同利益和个体特殊利益辩证统一的坚持和发展,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唐文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M]//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经典文本到当代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交往”理论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