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研究
2019-07-01赵建
赵建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两种语言都不会相似到代表同一社会实体,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并非仅仅停留在语音、语义、语法等形式层面上,其实也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些词汇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这类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多见于文学作品之中,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了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本文节选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译文,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在个别文化负载词上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译文质量进行了一定评价。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方法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96-03
《红楼梦》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家子弟贾宝玉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批女子的人生百态。作品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因此,作品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也不在少数。而文化负载词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翻译很难实现完全对等,一些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根本不存在对应的词汇,这就给整部作品的翻译提出了一个难题。
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历史上《红楼梦》曾有多个英译本,但这些译本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早期的一些译本中(1830—1892),林黛玉竟被翻译成了“BlackJade”,字面意思是“黑色的玉”,但引申义却为“荡妇”,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外国读者。到了20世纪20年代,又出现了分别由王良志(1927)和王際真(1929)翻译的译本,但这两位译者为了迎合国外读者的口味,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简化成一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删除了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细节的故事情节,失去了原作本来的色彩。目前《红楼梦》最具权威的英译本当属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所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其中霍的译本只有《红楼梦》前80回的译文,后40回的翻译由其女婿闵福德完成。有学者也曾经对这两个译本进行过比较。1981年1月19日,钱钟书在给香港红学家宋淇先生的信中写道:“前日忽得Hawkes函,寄至The Story of The Stone第三册,稍事翻阅,文笔远在杨氏夫妇译本之上,吾兄品题不虚;而中国学人既无sense of style,又偏袒半洋人以排全洋鬼子,不肯说Hawkes之好。公道之难如此!弟复谢信中有云:‘All the other translators of the Story——I name no names——found it stone and left it brick,告博一笑。”可见钱先生的态度十分明确,认为霍克斯的译本优于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钱先生的论断是否合理,笔者会在后文举例论证。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虽然奈达一生的翻译实践主要围绕《圣经》翻译展开,但其提出的翻译理论依旧可以被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由动态对等演变为功能对等。
(一)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奈达将形式对等定义为:“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features of the form of the source text have been mechanically reproduced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Nida,2004:201)。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在这种翻译中,原文的形式特征被一成不变地复制到目的语文本,译者既不会组合句子,也不会拆分句子,原文的标点符号和段落结构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比如字对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定义为:“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Nida & Taber,2004:24)。在这种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对译文的理解欣赏能力及对译文的反应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动态对等包含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应当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功能对等
动态对等的概念在提出后引起了许多误解。许多人认为译者只需翻译原文的内容,而不考虑原文形式。因此,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用了另一个词“功能对等”来代替动态对等,并强调了功能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包括内容对等和最大程度的形式对等。在某种程度上,形式也可以表达意义,形式的变化伴随着意义的变化。形式的变化需要满足五个条件:
(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
(2)引用外来词可能会导致语义空白;
(3)形式对等会导致语意模糊;
(4)形式对等引起歧义;
(5)形式对等违反了译语的语法和文体规范。
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对等和最高层次的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应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最低层次的对等则是译文读者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了解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前者是翻译追求的理想境界,后者则更贴近现实,好的翻译通常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绝对的对等并不存在,在翻译中,意义的流失与增加同样无法避免。
(三)核心概念
功能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评价译文质量提供了一个标准,可以概括为:
(1)译文须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被译语读者接受;
(2)除了表层的词汇信息,译文还需要传达原文深层的文化信息和语体风格;
(3)译文在完整传达原文内容同时还要实现最大程度的形式对等;
(4)当内容和形式产生冲突时,应当舍弃形式而取内容,但改变形式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5)翻译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等,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二、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的对比分析
(一)人名的翻譯
红楼梦第28回总共出现了以下这些人名:蒋玉菡,薛宝钗,林黛玉,宝玉,晴雯,香菱,袭人,探春,惜春,红玉,焙茗,锄药,双瑞,双寿,冯紫英,薛蟠,云儿,紫绡
杨译:Jiang Yuhan,Baochai,Daiyu,Baoyu,Qingwen,Xiangling,Xiren,Tanchun,Xichun,Hongyu,Beiming,Chuyao,Shuangrui,Shuangshou,Feng Ziying,Xuepan,Yuner,Zixiao
霍译:Jiang Yu-han,Baochai,Lin Dai-yu,Bao-yu,Skybright,Caltrop(蒺藜,一种植物),Aroma,Tan-chun,Xi-chun,Crimson(深红色),Tealeaf,Ploughboy(耕童),Two-times,Oldie(老人),Feng Zi-ying,Xue Pan,Nuageuse,Ripple(波纹,涟漪)
可见杨宪益的译本对人名的翻译均采取了音译的翻译方法,用汉语拼音代替人名,二者指向同一人物。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命名皆非随意,或昭示人物命运,或包含作者创作意图,或说明人物性格,采取音译的翻译方法,虽然可以实现词汇间的对等,但人名包含的寓意却不能被传达给译语读者。
与杨的译本不同,霍的译本在翻译人名时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可能是为了区别主仆间的尊卑关系,霍克斯对所有府上丫鬟下人的人名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这些人名大多为昵称或者绰号,霍在翻译时根据名字的字面意思用一个相近的事物进行替换,保留了这类人名非正式的特点。比如焙茗是贾宝玉最得力的书僮和小厮,古代称沏水烹茶为“焙茗”,霍译为“Tealeaf(茶叶)”。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个民族创造或使用的一些独特的物品、工具、食品、服饰等事物。比如:
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六味地黄丸。”……宝玉拍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
杨译:"Eight-treasure-leonurus pills then?"Left restorative?Right restorative?Or,failing that,six-flavour-digitalis pills?"…"Ive never heard of guardian-angel pills.If there are guardian-angel pills there must be Bodhisattva powders too."…Trying to repress a smile Baochai suggested:”Were they heavenly-king-fortifying-the-heart pills?”
霍译:"Eight Gem Motherwort Pills?'said Bao-yu.'Zhang's Dextrals?Zhang's Sinistrals?If it wasn't any of them,it was parobably Dr Cui's Adenophora Kidney Pills.'…'Ive never heard of "Vajra Pills".If there are"Vajra Pills",I suppose there must be"Buddha Boluses."!'…'I should think it was probably "The Deva-king Cardiac Elixir Pills",she said.
在这段对话中出现了多个中药名称,八珍益母丸是妇女用于补气血、调月经的中药,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均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主要成分益母草翻译了出来,但将“八珍”译为“Eight-treasure”和“Eight Gem”则并不合适,因为其本意指的是八种不同的中药材。左归丸和右归丸均出自我国明代医者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杨译本将其意译为两种针对不同部位的补药;霍克斯将之增译为“Zhangs Dextrals”和“Zhangs Sinistrals”,可见霍在查阅相关资料上下足了工夫,也向外国读者传播了中国文化。六味地黄丸出自崔氏八味丸,不同于杨译本采取的直译的翻译方法,霍译本依旧采取了增译的方法,并指明这是一种补肾的药剂。金刚丸是一种壮阳药,杨译本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用西方的守护天神来替换金刚;霍译本则借助金刚在梵文中对应的词“Vajra”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菩萨散是治疗眼疾的中药,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均借用了对应的梵文词“Bodhisattva(菩萨)”和“Buddha(佛陀)”,基本上还是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天王补心丹是一种安神剂,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均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事实上,外国读者并不能通过两个译本的译文了解到上述几种中药的用途,但中国读者在读过原文后也未必了解,因为中药的功效并不会在名称的字面意思中显示出来。这些看似怪异的名称在整个对话中的功能就是增加趣味性,如果仅从帮助译语读者理解的角度将这些中药统一翻译成功效不同的几种补药,后文的对话将无法展开,比如后文中宝玉调侃王夫人被“金刚”和“菩萨”支使糊涂。我们注意到,在翻译这类物质文化负载词中,直译的翻译方法依旧占据优势,即将各种中药的主要成分翻译出来,即便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中文名称中的一些意象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事实上还是包含了一定的直译成分。因此,两个译本的译文均可接受,但笔者个人更倾向于霍译本,因为翻译专业领域的文章自然需要相关背景知识提供支持。
三、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红楼梦》中】人物众多,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对这些人名进行分类,有助于读者进行辨认。
(2)对于《红楼梦》中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可以采取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同时可以通过增译法向读者提供背景知识。
(3)相比霍克斯,杨宪益在原文的理解上并没有占据母语的优势,霍译本在驾驭语言方面的能力也要高于杨译本,可见,钱钟书的论断不无道理。总体而言,在部分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霍译本要优于杨译本。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众多,笔者仅仅就人名和物质文化负载词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且例证数量偏少,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具有偶然性,对于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