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联通主义教学交互视域下慕课学习者关注策略思考

2019-07-01梁玉忠

现代交际 2019年9期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

摘要:基于联通主义的慕课学习,强调“互联互通”,需要学习者寻找网络“节点”和建立“联结”,因此,学习者关注至关重要。本文在探讨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慕课中的教学交互等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策略,以及促进学习者关注策略。

关键词:联通主义 教学交互 慕课 学习者 关注策略 促进关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05-04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评述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基础

作为任何一种学习理论,不能逾越、不能回避其思想意识、思想观念,这属于哲学问题。

自由、民主、平等,以及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个性发展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学习理念。在“互联网+教育”的沃土上,孕育和誕生出来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以及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个性发展的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学习理念,是目前最能体现这些理念的学习理论。从联通主义的论断、原则以及其深层次的知识观,都有着自由、民主、平等,以及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个性发展的思想意识、观念,这些观念是联通主义的灵魂。谈本质,不能回避事物的灵魂。

仍然要回归“互联网+”的轨道上来思考真正的“学习者思维”。互联网思维最本质的就是“用户思维”“消费者思维”,“互联网+教育”就是确立“学习者思维”,来看待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以往的学习理论,其实是“准学习者思维”,不是真正的学习者思维。因为,以往的课程建设,都是通过教育机构调查、分析,确立社会需求,按照这种分析结果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即资源供给,而后将资源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知识消费),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供给是经由调查者、资源建设决策者、课程建设团队、技术团队、辅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加工,这种供给并不能精准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动态化的社会需求,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教育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网络课程资源,而在线教学效果,如交互效果、学生评价并不令人满意。这就是“准学习者思维”的资源供给模式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消费模式供给,使学习者最大化享受知识消费带来的“幸福感”。联通主义强调“每一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当每一个人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消费者了,真正能懂消费者的,只有消费者本人,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这样知识的消费者(学习者)具有了充分的人性学习自由,在平等的联通交互中,生产并消费着自己的产品,享受着知识消费的幸福最大化。这就是“真正的学习者思维”——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需要什么,其他人提供的都不能完全满足自己所需要的,因为知识是动态的;并且消费者(学习者)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因此,其他人提供的资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根据

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是自愿协作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选择的用来实现某些目标的一种途径;之所以选择政府,是因为他们认为政府是实现那些目标最有效的途径。”[1]“数字提升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匹配能力”[2],“政府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买什么,从哪里买,或者买到的是什么”[3]。“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以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以及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只要愿意,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协作的原则在互联网上组织教育公共服务,去建设一个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需求的社会”。[4]联通主义产生于“互联网+”教育的沃土上,天然具有人人“共建共享”知识的思想,能够很好地实现学习者自由发展的理想的学习型社会,让学习者享受个性化发展的美好“幸福感”。

3.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依据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在学习理念上的反映。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用联通主义创始人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自己的思想(思维)才能破解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

所谓当事者迷,就是指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而所谓旁观者清是指我们中国人,用中国智慧,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并且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就能够很好地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在中国发展之必要。由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并不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舶来品,因此,我们要用“拿来主义”,对其合理性地加以改造、运用,使其能够本土化,更好地为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

二、联通主义教学交互内涵再聚焦

普遍意义的“交互”,即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教学交互,“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而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学与教的过程属性。”[5]教与学实质是“交往”行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往形式,即教育与交往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6]“教学存在的基本前提是师生特殊的交往,即教与学共同的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形式。”[7]有效的学习是以教学交互为条件,同时也是以教学交互为促进手段。联通主义学习是以分布在网络中的学习者“互联互通”达到知识的生成与消费,“知识具有动态性、情境性、持续生长等特征;存在于网络、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学习者通过共建网络资源,生成学习制品,共享于互联网,形成不断创生的海量学习资源。”[8]由此可见,“交互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关键。联通主义教学交互包括神经系统、概念系统、网络化的人际系统的交互”[9],是一种超级网络间交互。

三、网络课程与慕课

1.网络课程及其分类

本文所指“网络课程是指在Internet上表现的关于某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体系及其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10]

从网络课程的支持环境视角,可以把网络课程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种。

微观的网络课程是指基于某种学习理论设计的关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辅导、论坛、教学评价等栏目和功能构成的集合体。在这种定义之下,学习环境特指网络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支持教与学的环境特性,不包括支持平台。

中观的网络课程包括微观的网络课程+对其支持的教学平台。在这种层面上,把教学平台纳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之中。

宏观的网络课程包括微观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在这种层面上,把整个互联网纳入到网络课程的支持环境,这是一种大课程环境观视域下的网络课程,具有“互联互通”的显著特性,如基于聯通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慕课,就是把网络课程置于整个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之中。

2.慕课中的教学交互分析

慕课中的交互是一种超级网络交互。慕课的“大规模、开放”特征直接决定了慕课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这是一般网络课程所没有的;另外,慕课必须具有开放性,而一般的网络课程可以不具有开放性;慕课的学习环境是整个互联网,这就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的“环境概念”,“互联互通”是其显著特征。慕课中的教学交互,已经不能完全用以往的各种交互学习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应该看作“互联网+”背景下的“超级教学交互”。与一般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交互相比,慕课由于“内容资源是海量的”;课程学习者数量是海量的;教学多媒体化;教师作为“促进者、共同旅行者”[11];“交互结构是非中心性网络化结构”[12],慕课中的教学交互,从参与交互的主体数量来看,有多种交互形式:单个学习者与单个学习者、学习者与由学习者联通起来的学习圈、学习者与整个慕课学习者群体之间的交互、学习圈与学习圈、学习圈与整个慕课学习者群体之间的交互。因此,慕课中的教学交互是一般网络课程中教学交互的拓展与新发展。

四、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及其必要性

1.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

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是指在网络学习社群中学习者对其他学习者的身份、提供的资源、学习表现、学习提醒,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的注意和意识,是慕课中建立“联结”的“第一步”,是实现有效学习、个人发展的前提。

2.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的分类

主要包括人际关注、资源关注、学习评价关注等情况。人际关注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主动联系其他学习者,如添加其他学习者进入自己的学习圈,把其他学习者作为自己的目标网络联结节点。资源关注是指出于对其他学习者的发言主题感兴趣而产生的搜索、发现、阅读、分析、回复等有效学习行为。学习评价关注是指学习者在意其他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表现的评价信息,以及重视自己的学习行为活动报表(以表格、图形的形式)的主动意识。

3.慕课学习中学习者关注对有效学习发生的意义

人际关注的意义在于建立网络化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关注、被其他学习者关注(成为粉丝)都是在建立“联接”,是建立“人际网络”“建立学习圈”的过程,“关注”应该是网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建立社会临场感的有效前提。

资源关注的意义在于能够直接引起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通过搜索、发现、阅读、分析、回复等行为,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思考,产生新的知识“制品”,使学习者的认识不断提高。“海量的慕课资源”要求学习者有很高的资源鉴别、分类、选择、“过滤”能力。

评价关注的意义在于,能够起到鼓励、鞭策学习者的作用,也能够引起学习者关于学习行为表现的反思,引发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主动优化调整。

五、学习者关注的策略

从学习者的视角,如何做到有效“关注”?慕课的学习环境是“互联互通的”,学习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熟悉环境,如有哪些栏目,需要了解课程简介、学习伙伴、首页、周报、博客、案例、资源、论坛、活动、沙龙等栏目。在充分熟悉环境、栏目、要求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要建立“关注”。

1.需要主动关注别人

在领会课程主题、活动主题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关注别人,突破心理瓶颈,用开放的心态,主动联系其他学习者;通过主动关注别人,也能够引发其他学习者对自己的关注。

2.需要关注更多的学习者

因为如果关注的人群(学习圈)范围狭小,可能造成自己的眼界窄,尽管你关注了层次较高的、理论水平高的学习者,但是仍不是全面的学习者。慕课学习中学习者数量是海量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需要更大范围的关注。每一个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知识“创生”的材料。

3.多维度关注

要选择不同维度表现的学习者,尽管有的学习者表现不佳,如“灌水者”“不积极者”“潜水者”也需要关注。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心理状态、个体拥有的知识量与侧重不同,通过多维度关注,使自己的学习圈不断扩大,知识网络不断拓展。专家学者理应需要给予关注,但是一般学习者也同样需要关注。只有建立充分的社会临场感,扩大自己的学习圈网络,才有可能进一步收获意想不到的新知。

4.关注别人的成果

按照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存在于网络中,存在于每个人的知识概念网络之中,只有积极阅读、分析别人的发言、文章、案例等作品,从中发现新知,生成新的学习制品,为学习社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5.要善于给其他学习者“画像”“素描”

通过学习者的自我介绍、头像、发言的倾向、活动报表、学习表现等情况,对其他学习者的心理状态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只有相互了解的双方,才容易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而为有针对性地点评埋下伏笔。

6.有“灵魂”的点评

对别人的观点,赞与不赞、认可与不认可,这样的点评还远远不够。点评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学习认知目标来说,“点评”属于高级的认知目标,学习者为了更好地点评别人的观点,需要阅读、理解、分析,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源关注,进而做到对别人观点的恰当点评;从方法、方式来说,点评外延广阔,如在给学习者“画像”的基础上,精准地给学习者以有力的学习支持,才是“点评”的灵魂。充分发挥点评的动力、引导、观念转变、积极进取等积极作用,尽在学习者的点评之中。

六、促进学习者关注的策略

从教师、教学设计、技术支持的角度,如何促进学习者关注呢?在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慕课中,传统意义的“教师”不存在了,传统观念的“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共同旅行者”。[13]作为课程团队,重点任务是搭建友好型学习共同体社区环境,促进学习者的关注,形成互联互通。

1.做好引导周的教学设计,搭建文明、规范、有人情味的学习环境

采用积分制评价方式。发挥“积分规则”的教学组织、评价、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贡献意识,促进学生互联互通。积分规则是评价标准体系,是学习外显行为发生的指挥棒,起着学习导向、激励的作用。良好的积分规则,促进学生主动关注。如规定:只有互动交流才能获得积分,不同的互动交流对应着不同的积分;不但有总积分要求,也有各个主题模块的积分要求;为了便于学习者了解其他学习者,有选择地关注,要求学习者必须撰写自我介绍,围绕着本人专业背景、研究兴趣、专长、实践困惑等进行撰写,有字数要求;周报评论的最低次数要求;在个人主页撰写博客、资源、案例;通过分享资源获得积分;在讨论要求上,评论他人、被回复、被点赞的最低次数要求;点赞他人的成果、发起讨论主题、组织社会上其他人报名均可获得积分;规定每周签到最低次数,签到一次就可以获得积分;其他特殊贡献,如积极参与视频直播,线下沙龙活动,也可以获得积分,有详细积分标准说明。总之,积分制评价,作为一种评价制度,总是在发挥着学习行为的导向功能——促进学习者关注与交互。只有充分的人际关注、资源关注、评价关注,才能有良好的互动交流表现,才能有更多的学习贡献,才能够获得满意的总积分、单项积分,才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核。

建立网络学习礼仪规则,创建文明、有序、和谐的学习社区。与积分制评价相比,网络学习礼仪规则是软性制度,但是对于规范学习者的发言、培养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在引导周,课程团队应公布网络学习礼仪规则,并让学习者学习,如规定:当别人提出主题以后应当积极回复;当别人回复了自己的发言后,自己应当积极回应;在回复、点评中,不但要表明自己认同与不认同,还要说明理由,并请被回复者、其他学习者发表看法;可以批评指正,但是不允许用语言攻击、打击、蔑视别人的观点;称呼对方要和蔼亲切;要对别人的发言行为表示欢迎、鼓励、赞赏,先夸后评;要通过自己的文明学习行为树立良好形象。建立网络学习礼仪规则,培养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素养,促进学习者关注。

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主要是个人学习责任感、学习共同体责任感。支持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成就感、幸福感等,但是其深刻的心理根源在于责任感。个人对于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如个人成就感)、对慕课学习社群的责任感(如认为社群是自己的发展环境)是支持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联通主义强调互联互通的目的在于知识的持续创生,目的在于追求自我的个性发展,但是这是以社群的发展为环境基础的。一个成功的联通主义学习者一定是具有学习责任感的人。

2.隐性学习提醒,促进学习者关注

完善的周报服务制度。学习者关注周报,是学习者在慕课主题学习中的关键步骤。建立周报制度,对每周的学习任务要求、学习目标、活动时间安排、推荐资源、讨论主题等进行说明。周报中要求学习者必须对周报的内容进行深度评论,如讨论1~2次等,有积分要求。很明显,周报起到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部分职责,发挥着教学组织、资源提供、讨论主题引导、学习提醒等多方面的功能。提醒关注周报,促进学习者关注资源。

多样化活动任务提醒。基于联通主义的慕课学习,很少见到显性的学习提醒(课程团队直接督促),往往通过微信群分享每周的周报、热门话题、博客推荐、资源推荐,从而促进学习者关注所需资源。

持续性显示个人活动报表。技术支持的学习者个人学习行为数据化统计,会以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在个人主页上,只要学习者上线就会看到自己的行为数据,如活跃度、活动级别、文章与评论数量,还有关注度、被关注度(粉丝数)、积分数等,通过技术支持,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的关注,并且也会引起学习者优化学习行为的系列调整,实现隐性教学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活动,为学习者的知识分享提供全方位支持

视频直播中,邀请积极的学习者参与。一方面激发了积极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发言准备,提升他们的知名度、在社群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引发其他学习者的积极关注,达到促进关注的目的。

主题汇聚,促进学习者主动关注。慕课学习中,学习者讨论的话题非常多,课程团队要从中遴选出有价值的、可探讨的学习成果,以资源分享的形式推荐给社群,起到主体汇聚、引导讨论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课程团队阶段性地开展实时交互活动。慕课学习注重非实时讨论,但是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实时讨论、协作活动,可以促进学习者关注、参与。如遴选热门话题,有争议的话题作为线下沙龙的主题,邀请学习者参与,激发动机、引起其他学习者的关注。

慕课与社会化媒体的结合。慕课学习中,由于人数众多,一般不在微信群里讨论,但是对于优质资源、周報、热门话题,可以阶段性地分享在微信群,引发整个社群的关注。

4.教师要用开放思维、积极的心态感召学生,促进学生参与

“开放”性是慕课主要特征。“开放”性意味着学习的“自由”,不仅仅表现为自由注册学习、自由选择内容、自由選择伙伴(节点)、自由形成学习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要求师生拥有开放的思维、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基于联通主义慕课学习中,由于学习者面临着海量的学习资源,处于人数众多的学习社群之中,如何有效地“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准确地选择其他学习者及其资源进而发展自己的知识网络,对学习者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工学矛盾困难做到持续关注,即持续保持有效学习,也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耐力提出要求。尽管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将传统“教师”职责定位为“促进者”“共同旅行者”,但是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尽管教师的影响“隐性”化了,但是“教师”的概念、地位、影响依然存在于学习者的内心,因此,在慕课学习中,教师仍需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学习者,尽管这种影响是通过“有节制”的隐性参与实现的。来自教师的无形的心理支持,是学习者保持持续学习的根本动力之一。

5.探索过程性与发展性学习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包括教育机构、学校、课程团队、课程教师、以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习者本人学习过程表现(包括关注度、参与度等)、学习效果(如贡献度)的综合评价。“学习评价”的形式,包括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以及现在流行的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也包括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学习评价的最高境界是自评(如自我反思)与发展性评价。目前多数教育机构是通过标准化考试评价,很显然过于强调外显的、客观的、外部的评价,忽视学习者自我评价、隐性学习情况、发展潜能情况。目前就“慕课”来说,只能将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显性行为,如参与度、关注度、贡献度等数据化,建立模型,量化分级评价,其实也没有真正做到对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概念网络形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很难对态度、价值观、情感、给予同伴的带动力等情况准确予以评价。目前是以客观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为辅。

联通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14]网络有人际交互的社会化网络、概念网络、神经网络,其中神经网络的建立情况目前难以测量或量化;同时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难以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准确地衡量学习效果。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来说,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是不断生成、传播、消费的“动态”过程,“一切都是变化的”,所以笔者认为用“发展性评价”,即根据学习者在慕课学习中自我发展的情况与自评相结合进行评价。而不是只根据客观规定的标准,或与其他学习者相比较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如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关注评价。总之,过程性学习评价与发展性学习评价相结合、客观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教学评价改革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6.

[2][4]丁元竹.治理现代化呼唤政府治理理论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3).

[3](美)唐纳德.凯特尔.权利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9-160+161.

[5]陈丽.三代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J].中国远程教育,2016(10).

[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8):54-59.

[8][9][12][13][14]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10).

[10]马红亮.网络课程的概念及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6).

[11]Dron,J.Soft is hard and hard is easy:learning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J].Open Journal,2013(13):32-43.

[15]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16]梁玉忠.利益分析视角下社区教育政策中居民参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8(22).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慕课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cMOOC学习者群体的联通水平与关系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追踪模型融入遗忘和数据量因素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