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传统文化浅谈当代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培养

2019-07-01王雅维

读天下 2019年14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培养

摘 要:大学毕业后,我光荣地成为学校的一名“人民教师”。犹记得大学校园文学院教学楼前有一座孔子塑像,孔子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教育家,也是千百年来教师的典范。孔子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比如教学过程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比如对待学生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键词:文化浅谈;师德师风;培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完善师德师风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不断地反思,如何将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理念融入当代的教育中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有为”精神,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导了这种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儒学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作了发挥。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并要求人们应具有“浩然正气”。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在民族兴旺发达时期,激励人们把建功立业看作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时刻,激励人们顽强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激励人们匡扶正义、战胜邪恶,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师德师风的培养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自强有为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我们广大教师要有奋发报国之心,勇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在今天民族复兴时期,我认识到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但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应该是新时期对老师的要求。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师德和师风建设要在传统文化上提出新的要求。

一、 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态度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不仅达到了教育目的,而且展示了教师的教学风度,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尤其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一个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 热爱学生 春风化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以民为本”理念,启示教师热爱学生。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热爱学生作为基本师德信念。师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对学生的爱具体体现在:一是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当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帮助他时,爱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爱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优等生要爱,中等生要爱,潜能生也要爱。爱学生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家庭情况,只有做到全面了解,才能全面地爱。同时也要尊重信任学生,严爱兼顾。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的力量,尊重则是激励他们上进的精神动力。人们常说,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爱,不是溺爱。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 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原则,引导教师淡泊名利。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义”“利”观对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师风的培养极具指导意义。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促使人们过分地关注物质利益和感官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思想改造,不正确对待“义”和“利”就会导致物欲宣泄,金钱至上,使少数人沦为极端个人主义者。教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没有对个人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人民教师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崇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待遇。但是,教师的劳动没有得到等值的报酬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充理解,正确对待,把教育事业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顾大局,识大体,明大义,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淡泊名利,献身教育事业。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是我们教师的感情是无私的、高尚的,只有付出不图回报。教师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師德师风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行为。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师德师风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之中——在工作中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真诚的善待每个学生,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赢得社会的普遍理解和信任,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王雅维,辽宁省铁岭市,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培养
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浅析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措施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