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随笔向考场作文的转换策略
2019-07-01包振花
摘 要:語言精彩、思想苍白是学生文章的流行病,所以,强化生活导引成为最佳突破口。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潜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米,引导学生实现随笔向考场作文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生活气息;随笔;考场作文;转换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中学生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现在学生的文章不缺少优美的文句和包装的技巧,而缺少人间烟火味,缺少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
王栋生老师曾夸张地说:“一次作文,两个班级一百多份作文,能有几篇人间烟火味的文章,便觉得还活在人间,真是万幸。”教师在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一定比笔者的还深刻,这里无须我多言。“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有味道。”而这种生活气息需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进行敏感的捕捉,所以,强化生活导引成为作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需要做什么呢?回归生活,引导学生潜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米;需要教给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倾诉于笔尖;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
“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成文字”是写作的两个重要步骤,这是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完成的。随笔写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也是笔者之所以在教学中将随笔写作贯穿作文教学始终的原因。之所以说随笔教学解决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源于随笔的特点。随笔指随时随地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强调真情实感、自由灵动的风格,它既是一种行为习惯,又是一种写作理念——真情实感、自由灵动,还是一种散文体式。随笔倡导学生要立足于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所以说随笔教学解决了“怎样把原料写成文字”,是因为随笔倡导学生自由练笔,倡导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等倾诉、书写出来,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学生写作的限制都较少。学生可以利用随笔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等,正因为如此,随笔可以作为学生宣泄情感、记录点滴的工具。
除此之外,笔者更看重的是随笔的实效性,即在考场作文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写作文的瓶颈便是素材,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受限,他们几乎每天都是两点一线,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便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他们要对生活中出现的点滴生活进行敏感的捕捉,整理成稿。随笔的第一大作用便是“储蓄”素材,让学生积累许多可用素材,以便实现随笔向考场佳作的华丽“变身”。
教学时,应重点教授学生将随笔转换成优秀的考场作文的方法,要正确引导随笔向考场作文的华丽“变身”。下面笔者就浅谈几点随笔向考场作文转型的做法。
一、 寻找随笔和考场作文的区别
1. 随笔对写作字数没有要求,但中考作文要求字数达到650字以上。随笔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和所想,自由无限制,对字数就没有了严格要求。但考场作文却是硬性规定,中考要求必须达到一定字数,才有可能拿到高分。
2. 随笔内容宽泛无限制,但考场作文在内容上的限制较多。随笔倡导学生自由练笔,有感而发,只要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等书写出来即可。但随笔也不是一种随意抒写的文体,写作时有一定的规范。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达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思想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变,而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条理畅达;题材可大可小,篇幅可长可短,顺势而成,发乎自然。正因为如此,才有助于实现与考场作文的有效转型。但考场作文内容、主题有限制,有时给定的写作文题就是一大限制,要求一定要切合文意。且在文题限制的基础上,在主题上也有很大限制,甚至有时文题就是立意,比如:享受过程。所以关键在于在审题的基础上,牟定考场作文与随笔习作间的联系,找准随笔写作和考场写作的素材和立意上的连接点。
3. 随笔的结构和写法都没有要求,但考场作文恰巧在这方面的要求较高。因为随笔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结构和写法上的自由灵动,考场作文由题而发,多限制,少自由,得技法也可得文章。
二、 随笔向考场作文转换的几点注意
“作文,是优化了的随笔。随笔不仅奠定了作文的良好基础,还是思维、语言、习惯的结晶。”作文既然是优化的随笔,那么随笔就完全可以实现与考场作文的有效转换。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所实现的成功转换的例子来讲解,浅谈几点如何实现随笔和考场作文的转换的看法。
先来看一位同学平时写的随笔内容:
红木箱
于思婷
桂树飘香,帮祖母整理房间,一块红布盖在木箱上,古旧气息浓烈。搬起箱子,轻放在桂树浓荫,细细想来,祖母为何会有这样的木箱?好奇心的驱使,想打开看看,坐在桂香深处的祖母终于抬起头,“唉,你这孩子,乱翻什么?”我挠挠头,回答着:“奶奶,这箱子里是什么?”
她拂了拂发丝,淡淡的眸子里竟有水波荡漾,“这里面,是我许多年前的衣服了。”我有些许惊讶:“奶奶,那你现在能穿一下吗?”祖母笑着说:“都这么老了,还有什么可打扮的呢?”“奶奶,你可以穿给我看一下吗?”我期盼地说道。看着我纯真的脸庞,她微微点头。
祖母打开红木箱,捧起一件翠绿的衣衫,那青衫绿得那样惹眼,她问:“好看吗?”我使劲点点头。她笑了,弯腰拂着木箱里“色彩”,回忆着:“这些衣服是以前的,多少年了,就这么一直放在箱子里,老喽,没法穿了,天好的时候啊,就拿出来晒晒。”
“奶奶,这样穿很好看,你可以一直穿下去。”她笑了,那笑里,有少女的羞涩。阳光剪影般从枝繁叶茂间洒落,宛如一段段破碎的时光,那天,很多人都称赞着祖母,“今天真精神!”祖母笑着点头回应。自此以后,那红木箱里的“精彩”一件一件地出现在祖母的身上。
岁月更迭,韶华已逝,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美丽,人虽苍老,但那颗心却可以永远年轻。
再看看她考试时,根据随笔变换的考场作文:
留 香
暖阳下,那泛着红晕的木箱静静地敞开着,叩开了心房,温暖着,感动着,才知道那红色的老木箱,沉淀了一位老人太多太多对青春的留恋与追求,亦留下了岁月的清香。
帮祖母整理房间,一个方方正正地暗红色大木箱引起了我的注意,红色的油漆已有部分脱落,虽失了几分颜色,但仍有光彩。祖母为何会有这样的木箱?“唉,你这孩子,乱翻什么?”我不好意思地回答着:“奶奶,这箱子里是什么?”
她拂了拂发丝,淡淡的眸子里竟有水波荡漾,“这里面,是我许多年前的衣服了。”说话间,祖母弯了弯眉。我轻扯她的一方衣角,“奶奶,你现在可以穿给我看一下吗?”出乎意料地,她竟微微点头,拨开红木箱子的搭扣,花花绿绿的色彩,让我吃了一惊。整整齐齐,层层叠叠地摆放在箱子里,虽年代久远,可那份美丽依然存在。
祖母轻轻捧起一件翠绿的衣衫,水袖上的小荷,随着微风,和着桂花香,薄纱摇曳,衣袂飘飘。祖母起身,轻轻地抚摩着青衫,不禁浅笑,“要不,我去试试?”我冲她点头,外婆走进屋内。
阳光似被这绿叶剪碎一般,斑斑驳驳地落在这红木箱子上,映衬得如此动人。我似乎看见了祖母年轻时模样,娇小动人。现已年迈的她,如此珍藏这个木箱,她定是留恋那份美好,留恋那份记忆,留恋那颗爱美之心。
祖母走出房间,那青衫绿得那样惹眼,那笑靥美得那样动人。她问:“好看吗?”我毫不犹豫地使劲点点头。她笑了,弯腰拂着木箱里“色彩”,回忆着:“多少年了,就这么一直放在箱子里,老喽,没法穿了,天好的时候啊,就拿出来晒晒。”奶奶停了半晌,接着说:“舍不得扔,晒晒,挺好的。”
“奶奶,这样穿很好看,你可以一直穿下去。”她笑了,那笑里,有少女的羞涩。站在我眼前的这个老人竟轻轻点头,我有抑制不住的喜悦:那些年珍藏在心底的美丽,携着光影流年,再次苏醒……
自此以后,那红木箱里的“精彩”一件一件地出现在祖母的身上。自此以后,邻居阿公阿婆们的衣服也上了“色彩”。
祖母早已从青春岁月,锦瑟年华,一路不舍地走到生命的暮年,那日渐老去的心中,却始终有青春的影子。岁月更迭,韶华已逝,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美丽,人虽苍老,但那颗心却可以永远年轻。祖母那颗鲜活的爱美之心,携着浓郁的桂花清香,留在心间,久久不散。
对比两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些变换方法呢?笔者总结如下:
1. 审题为先。一定要审好考场作文题目,明确作文要求,比如《留香》这个作文题:“香”,即指花草之香、书墨之香、品德之香等真实的香味,也指品德之香,情感之香、哲思之香等具有深层含义的香。这位同学正是审清了题目,才能找到这样一篇适合的随笔内容。所以这也就启示我们教师,教学生准确地审题很重要。
2. 找准随笔内容和考场作文题目的契合点,找出随笔内容的可用点。第一,素材是否可用。第二,立意是否和文题可能限定的立意一致。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小作者是找到了契合点。奶奶珍藏多年的衣服,在那个温暖的午后,又重新“绽放”在奶奶身上,让我发现了奶奶那颗爱美之心,奶奶的这种心态影响着身边的老人,这种“香味”既留在我心里,也“留香”邻里。真的是妙趣横生,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篇生活随笔,怎会在考场中有如此异于常人的发现呢?
3. 紧扣文题和立意,适当地删减增加。因为考场作文在文题和立意上的局限性,又因为随笔的自由性,我们需要找出根据文题和立意找出随笔内容的侧重点,删减不必要的情节,增加对中心情节的细节描写。比如小作者在选取随笔内容侧重点的时候,就很有想法。作文立意是奶奶对美的追求,只要选取表现奶奶爱美之心的中心情节即可,并且将中心情节做了延展、铺陈,显得非常有味道。
文题为“留香”,而随笔内容只侧重在“香”,于思婷同學为了体现“留”,在文章末尾处加上这样一句话“自此以后,那红木箱里的‘精彩一件一件的出现在祖母的身上。自此以后,邻居阿公阿婆们的衣服也上了‘色彩”。且对外婆的描写细腻有声,淋漓尽致慢慢铺陈。
4.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做到至少两次扣文题。考场作文因为要求作文结构的严谨,所以对扣题的要求还是较严格的。在这一点上,小作者就做得很好:
开头:“暖阳下,那泛着红晕的木箱静静地敞开着,叩开了心房,温暖着,感动着,才知道那红色的老木箱,沉淀了一位老人太多太多对青春的留恋与追求,亦留下了岁月的清香。”
结尾:“祖母那颗鲜活的爱美之心,携着浓郁的桂花清香,留在心间,久久不散。”
方法总结:审题是实现转换的第一步;找准随笔内容和考场作文题目的契合点;紧扣文题和立意,适当地删减增加;要做到至少两次扣文题。
这样随笔成功转换成考场佳作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我们看到了很多希望,让我们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随笔写作让作文走着“我手写我心”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奇妙的天地里,学生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喜,可以忧,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倾诉的方式,逐渐拾起对写作的兴趣,爱上写作,会变得极自然、极容易。
随笔写作教学,遵循从生活中寻觅素材的原则,力求与考场作文接轨,以生活为源头活水是随笔写作的根本,也是考场作文的根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学生写作困惑的“源头”,自然就有汩汩流淌的“活水”,随笔教学打通生活与作文的壁垒,让学生从随意性写作变成有意识写作,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由而有章法地流淌,从无到有,由假到真,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作文方向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2]赵道夫,宋明镜.随笔生态写作的实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作者简介:
包振花,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开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