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桥引路由读向写

2019-07-01赵家英

江西教育B 2019年5期
关键词:契诃夫变色龙吐温

赵家英

马克·吐温《金钱的魔力》这节课很有意思,一波三折,笔者共上了三次。

第一次

《金钱的魔力》是马克·吐温的名著,强烈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带给读者异样的冲击。我读着课文,为马克·吐温的妙语与洞察叫绝。请听托德尖酸刻薄的语言:“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再看托德见钱颜开的脸:“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天呐,还有螺旋纹,这得笑成啥样,才能挤出螺旋纹?马克·吐温的刻画令人叫绝!“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这个特写太夸张了,满脸笑纹片刻凝固,波状的,像蠕动的蛆虫般的,托德见钱眼开的丑相立现纸上。我带着学生定睛这个镜头,仔细品味马克·吐温的幽默与辛辣。

拓展阅读环节,我选了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马克·吐温讽刺的是见钱眼开的拜金嘴脸,契诃夫则鞭笞了谄上欺下的变色龙之流,两者异曲同工。马克·吐温《金钱的魔力》极尽可能地放大面部表情;契诃夫的《变色龙》呢,则以对话取胜:奥楚美洛夫对下是太上皇,傲慢自大,他说话就是“我”“我要”“我绝不”,他的话不仅专横而且粗野,掺杂着骂人的字眼:“混蛋”“猪崽子”随口蹦出。可是对上,是一片阿谀奉承的语言:“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于是“野狗”“疯狗”变成了“娇贵”“伶俐”的动物了,甜言媚语,令人作呕。趋炎附势,翻云覆雨,两位巨匠笔下的变色龙何等相似。

我把这两篇文章并入课堂,预想学生阅读后受到启发,也能捕捉生活镜头,集成文字鞭挞世相。我原以为,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虽比不得巨匠,至少也能笑声不断。很遗憾,我预设的精彩没有实现,学生绞尽脑汁地写下的一点文字,绝对不成气候。更多的像段子,两同学吹牛:“我什么都不怕,上刀山下火海全不怕,结果窜出一只兔子,吓得瑟瑟发抖。”再就是咬牙蹙眉,挤不出东西。看来,这种设计不接地气,无法预约精彩。

第二次

我修改设计,再次施教。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给他们铺桥引路。我忍痛割爱砍下了契诃夫的《变色龙》,转而引导学生读《百万英镑》的开篇:“这篇课文节选自《百万英镑》,文中的我本是穷小子,你猜他百万英镑是怎么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猜测,然后在“悱愤”时我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百万英镑的来历:原来一对兄弟打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年轻人。

原来百万英镑是两富豪的赌具,穷小子拿着大钞去服装店买衣服,就发生了课文中的故事。那么,他揣着这百万英镑来到大街上,情况会怎样?接着让学生续写故事:我在口袋里装着百万英镑,朝……走去……

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有揣着百万英镑到饭店吃饭的,有到酒店住宿的,有到公园游玩的,有出入高级酒会的……凡有所知,尽情涂抹。学生的习作,沿袭马克·吐温的犀利笔锋,在嬉笑中道尽世间百态。

第三次

我想或许再改设计,也能收获精彩。沿用第一次阅读,读完《变色龙》后不是马上习作,而是分析比较两篇名著的异同,赏析,积累,铺桥引路。

1.给学生一个表格,充分思考后填表。

2.在老师的引领下,形成以下表格。

3.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并活化学到的语言。

练习提示:注意细节描写和情节构思。

①续写《金钱的魔力》:我揣着百万大钞来到……

②写一种人,如“铁公鸡”“墙头草”“母老虎”……一变也行,多变也行。

我用这个思路施教,果然收获精彩,学生习作妙语横生,明亮的眼睛装满了欣喜,仿佛一群马克·吐温、契诃夫呼之欲出。

第一次课为什么不成功?读完课文就写,中间没有桥和路,学生飞不过去。第二次成功了,老师铺了桥引了路,补充了大钞的来历,又知道了穷小子在服装店的奇遇,顺着思路写下去没有困难了。第三次的成功,得益于那张表格,分析,比较,赏析,积累,接着仿写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教学不成功,不是学生不才,是老师才短。不铺桥不引路,硬生生逼写,注定失败。铺桥引路,由读向写,课堂一定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學北校区)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729628267@qq.com

猜你喜欢

契诃夫变色龙吐温
神奇变色龙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