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X”课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2019-07-01赵常松
赵常松
“1+X”课型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的一种最基本的课型,也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采用的一种课型。他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改变语文课读书少甚至不怎么读书的状况。
“1+X”课型,既不高大上,也并没有什么玄妙可言,只是语文学科教学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案。运用“1+X”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本真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课堂要释放精髓,挖掘实质,不要追求表层的、形式的简单相似。统编版语文新教材选文明显减少,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那就只有扩充阅读,才能达到學生所需要的阅读量。
一、认识:“1”与“X”的关系
“1+X”中的“1”与“X”是可以通用的,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即可以作为“1”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X”使用,来印证例子;而“X”可以作为“X”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1”使用。统编版新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组织单元教学,单元内的文章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内容或语用要素,也就有了同类阅读的可行性。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定为“品析语言”,而《藤野先生》的语言特色是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同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反语,而《回忆我的母亲》的语言特色却是平实如话、饱含深情,两相比较,就可以巧妙地把语言特色进行梳理,从而达到品析并学会运用的目标。所以,选文的同类性可以帮助我们整合教材,“反三归一”,突出主题。
“1+X”在数学上与“X+1”是相等的,这当然也可以用在我们对课型的选用上,课型是多变的,模式是可选的,教材的整合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由“1”得出“主题”和由“X”得出“主题”,其结果是一样的,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海量阅读,主题只是方法罢了。但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1+X”模式,这种课型已经被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认可,老师们在备课时已经能够轻松驾驭丛书和教材的整合,也需要积极推广新课型,开拓新思路,上出新语文。
二、思考:老师们为什么放不开手脚使用这种课型
刚刚实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学校,有很多老师担心,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不细致分析透彻,仅仅拿出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分析,总有被肢解、被疏漏的嫌疑。其实这不叫肢解,也并没有疏漏,而是整合,是提炼,是巧妙地归纳。“语文主题学习”倡导“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最美的项链也是由一颗颗珍珠串起来的。正是由于对这些好文章的敬重,正是因为这些文章值得分析品味,才不能够将文章一气呵成,才需要有选择性地对课文摘取、分析,免得学生吃不消,化不了。
“语文主题学习”的主旨是倡导学生“课内阅读、自主阅读、大量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回归本真,重拾经典,“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走得太远,慢慢偏离了初衷。老师们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分析,不给学生留出品析咂摸的时间,这是对语文这一学科的亵渎。在听《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有一个老师分成三个片段,梳理了鲁迅在东京、离开东京到仙台、离开仙台的三个时段,重点讲解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目的就是分析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一节课下来,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有让学生去读,去体会,老师的分析讲解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课堂便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老师们对“1+X”的课型熟悉了,对单元主题也把握了,难以下手的大概就是教材的整合,“单元预习课”“教读引领课”“组文阅读课”“主题写作课”“名著导读课”等课型好记实用。当然,这些课型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达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生为本,让读书成为常态,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模式。
阅读是最好的教育,阅读是最好的管理,阅读是最好的培训,阅读是最好的成长。“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呼吸幸福的“语文味道”,进而把“1+X”变成“2+X”或“X+1”,灵活运用,巧妙翻转,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真正落实课内大量阅读,从而扩大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