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美·景美·情美

2019-07-01杨寿固

江西教育B 2019年5期
关键词:王维语言学生

杨寿固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是一篇“景美、情美、言美”书信体散文。正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美”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用我的心感受辋川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个性地阅读、多元地阅读、欣赏地阅读,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习得“借景传情”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不断丰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一、导入新课

师:唐代是一个诗歌创作非常繁荣的时代,流派众多,佳作迭出,名家璀璨。王维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诗人。大家了解王维吗?

生:王维是一位山水诗人,他的《山居秋暝》《鸟鸣涧》和《鹿柴》等许多山水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谁还记得?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学生纷纷背诵)

师:(PPT出示“王维介绍”)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不仅工诗善画,而且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苏轼对他的评价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去感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纯、静、美。

【反思】以王维诗句导入,并简介作者生平,既能唤起学生对王维诗意人生的向往,创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和体悟课文所抒写的情感。

二、课文朗读

师: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越能经受得住我们反复的咀嚼和诵读,我们走进辋川,不妨也从读开始。老师先读一遍。

(播放弦乐《高山流水》,老师配乐朗读课文一遍)

师:老師读完了,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在音乐的旋律当中,把文章重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注意把握情感。

师:大家刚才读得不错,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

“曩昔”的“曩”、“村墟夜舂”的“舂”、“麦陇朝”的“朝”这几个字读音不准;“故山殊可过”不能在“故”后面断开,因为“故”不是“因此”的意思,“故山”即“蓝田山”。

三、疏通课文

师:同学们先疏通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没有理解。

生:“复与疏钟相间”的“间”是读“jiān”还是读“jiàn”?

生:读“jiàn”,是“间杂”的意思。

师:除“夹杂”“间杂”外,读“jiàn”还有几种常见的义项?

生:还可以解释为“参与、抄近路”等。

师:请各举出个例句。

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生: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师:好,大家要记下来,一词多音、多义的现象在中学文言文里头还有不少,平时要注意积累。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与月上下”怎么翻译?

师: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好,你说。(一个学生高高举起右手)

生:可翻译成“辋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清波荡漾”。

生:我不是很赞成他的译法。

师:哦,不同意见?你是怎样翻译的?

生:我认为译成“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水在荡漾,月影也随之晃动”更好些。因为文言文翻译最好是做到逐字对应,直译为主。

师:说得好,你的翻译的确是更忠实原文。其他同学还有不懂的问题吗?(众学生摇头)下面我们一起鉴赏文本。请大家再自读一遍课文,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旁边,写下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自由发言)

生:像一幅淡淡田园山水画,写意传神,令人陶醉。

生:语言如诗,清丽而简洁,营造了一种恬静、安详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蓝田山的优美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生:第三段语言很有特色,四字主谓短语,整齐匀称,音节和谐,富有张力,写出了春天辋川的美好景致。

生:文章不仅仅描写了辋川的自然之美,而且渗透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朋友的殷切思念的情感。

师:我把大家读了本文原初体验概括一下,大致有:意境、语言和情感。我认为,这也是本文所要学习的重点。现在,请各位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反思】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但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所以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并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师的作用不是指定而是指导,要帮助学生依据课标、教材以及文体特点对学习的内容做出恰当的选择,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如此,学生才可能“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四、感悟辋川之美

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一段的景物?

生:我喜欢课文的第二段(景物描写)。(朗读)

师:说说你的感受,和我们交流一下吧。

生:我觉得这一段作者把辋川写得特别优美,特别宁静,禅意盎然。

师:说具体一点。

生:月照城郭,灞水深沉;月下的辋川,清波荡漾,涟漪起伏;村河岸边,渔火点点,明灭可见。静谧、恬淡、空灵,真像一幅画,一幅清丽淡远的禅意画,我真想到那儿享受一下美丽的宁静和宁静的美丽。(众学生笑)

师:是啊,王维早年仕途顺利,其诗亦豪迈奔放,颇有青春浪漫气息,后期由于政治失意,亡妻不娶,于辋川半官半隐,其思想渐倾于佛老,所以作为辋川系列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自然也会打上这个时期的思想烙印。还有哪位同学喜欢这一段吗?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作家笔下的辋川之夜,“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虽带有冬夜的幽寒,却并不显得凄清惨淡,反而更让人觉得清幽、空灵、闲淡,具有一种悠然自在的情趣和令人神远的诗意美。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

师:以动衬静,这是散文、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作者本来就是想用这一嘈杂之声来反衬辋川的静谧、祥和。还有同学来说说你的鉴赏结果吗?

生:我更喜欢第三段。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辋川的春天实在是太美了,你看:芳草碧翠,轻鲦戏水,白鸥翔空,草木染绿了群山,露水滋润了堤岸,到处都充溢着春天跃动的生机。真是“阳历晴和四月初,烟光澹荡媚青芜”。

师:辋川冬幽夏荣,气象万千,是作者用梦想编织而成的世外桃源,是安放在尘俗世界的灵魂栖息之地。美的事物最能掀起人们内心情感的波澜,大家思考一下,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生:第一幅图,我称它为“辋川冬景图”,第二幅是——

生:(另一学生迫不及待)“辋川春山图”。

师:这两幅图各自有何特点?

生:“辋川冬景图”,冷寂清幽、高旷淡远、声色相宜;“辋川春山图”,生机盎然、轻柔明艳、清新朗秀。

师:这两幅辋川图,描绘景物,繁而不乱,少而不枯,诗情画意,饶有情趣。既是作者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获得的来自生命本原的快乐写照,也折射出王维的冰清玉洁的心灵天地以及对超凡脱俗的人生的追求。

师:这种“借景传情”表达方式,比直抒胸臆更为委婉、含蓄,艺术感染力也更强。同学们要学会鉴赏,平时作文也要善于运用。

【反思】“辋川冬景图”和“辋川春山图”可谓是王维的神来之笔,其中“辋川冬景图”为眼前所见之景,体现作者对辋川山水作恬淡、娴静的观照,为“实景”;“辋川春山图”为悬想之景,揭示了自然生命的律動,为“虚景”。一实一虚,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浑然天成。这两幅辋川图,无论是文学还是美学角度,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因此,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这两段的景物描写的特点、意境和情思,让学生在掌握“借景传情”的写作手法的同时,真切感受辋川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美好与丰盈,进而丰富审美情趣,应是本节课主要的着力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不足,两幅辋川图的比较、鉴赏还是显得过于仓促。

五、感悟语言之美

师:辋川之所以如此宁静、空灵,让人流连忘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章的清词俪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文章那优美的语言。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画写景状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二段描写蓝田的冬游图,作者首先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以“清月映郭”为这幅巨画摹下广阔的背景,接着按照“北涉玄灞”的经行路线,由近及远、由水而山、由视而听、由色而声的层次,以淡雅清新的文字,把辋川的风情美景一层层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是实写;而第三段是虚写。

师:虚写?从哪里看得出来?

生:第三段有“当待春中”一句,“当待”即等到,这一词暗示下面所写的景物是凭想象而写的。

师:说得好。春天的辋川虽然是拟写的,不过是悬想美景,但由于作者最大限度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通过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生:我觉得文章的第二段写“寒山远火”“深巷寒犬”,目的是突出了一个“寒”字,是冷色调;第三段写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是暖色调。作者用冬天的“冷”衬托春天的“暖”。

师:大家赞成他的说法吗?

生:我觉得文章不仅仅是衬托,作者更想通过自己精心调配的色彩来展现辋川冬天和春天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之美。

师:说得很好。作者对辋川自然景色的描写,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

生:我觉得文章的第三段是很有特色的。从“草木蔓发”到“麦陇朝雊”,作者用的全部是四个字的主谓短语,语言简洁,声调和谐。“蔓”“轻”“矫”等词语,更是准确锤炼,既生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之美,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喜悦和轻快的心情。

师:很好。语言是引领读者进入作品艺术世界的桥梁,通过语言赏析感知作品的美情美意,这是散文阅读不可或缺的途径。

师: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下。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生: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整散有机结合,读来活泼明快,在长短变化中表达厚意深情。

师:谢谢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笑)《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也是作者以画家的构思、诗人的语言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

【反思】这篇游记散文语言优美,颇有情韵。全文以四言整句为主,辅之骈体散行,音节抑扬顿挫。其中第三段中的“蔓”“轻”“矫”等词语,更是准确锤炼,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辋川初春时节清幽绝俗的特点和作者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文章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悉心揣摩,巧妙思辨,让学生在文本解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学习、借鉴作者在这一篇散文中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经验。

六、感悟情感之美

师: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而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却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自然成趣,为什么?

生:作者写景是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返璞归真,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师:还有补充吗?

生: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

师:(示意)请你继续讲。

生: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辋川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

师:欣赏美景,观照心灵,这种“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在王维许多作品里头都有所体现。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山中人”?

生: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太简单了。

师:这样简单的否定可不好,不够礼貌,也欠缺钻研精神。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作者住在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自称为“山中人”。

生:明白了。我再想顺便问一下:“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中的“天机清妙”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

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学生摇头)好,那就直接请同学来说吧。谁想发言,请举起你的手。(示意)你来谈一谈,为什么?

生:我认为“天机清妙”,指的是性情之远,超尘脱俗。既是对朋友的高度赞许,也是作者欲激发朋友携手春游、赋诗唱和的情趣。

师:辋川如此多娇,朋友诚挚相邀,如果我是裴迪,也肯定会放下功名,欣然前往。

生: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第一段,说的是“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第二段表达的是念及旧情,不敢相忘,第三段表达的是春中美景,不敢不邀。環环紧扣,天衣无缝。

师:说得太好了。全文乍看似乎很随意,但细细品读,发现处处都是精心安排的,可见作者布局谋篇之巧。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文章的理解亦逐渐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经常参与其中一些细节的讨论。)

师: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大家听罢,才发现还没来得及整体把握,于是认真讨论起来。讨论比较顺利,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辋川的美景、美情: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邀请朋友春天浮舟同游、弹琴赋诗的诚心厚意。

(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

【反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笔下的辋川之所以如此澹远空灵,宁静安详,让读者心有戚戚,乃因为这里的山川景物都受到主体心灵的烛照,融入作者的个性体验和人生哲思,富有真情实感。在厘清内容、涵泳含义的基础上,如何引领学生漫溯在文本的深处,走进作者心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跌宕于心房而倾泻于笔端的淳朴深厚的友情和返璞归真、纵情山水的闲情逸致,这一学习目标达成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敖子君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王维语言学生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学生写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