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人

2019-07-01那颜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龙骨木船渔网

那颜

“隔河千里远,出脚就用船”,说的是在陆路交通不够发达的过去,水运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尤其在水路四通八达的地区,船就相当于现在的小汽车,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两艘。其中木船最为常见——运货用木船、打鱼用木船、出门用木船……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造船及相关行业曾炙手可热。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轮船、汽车、高铁和飞机等快速高效的现代运输工具逐步取代了传统木船的位置。而一些相关行业的传统手艺人,也因为传统木船市场的凋零,不得不渐行渐远……

船匠

在过去,造船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传统造船法中没有“设计图纸”这一项,因为所有的船型都在船匠的脑子里。也是因此,每一位新船匠都是由老船匠手把手带出来的。

为了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造船手艺一般都靠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父传子、子传孙,往往形成闻名一方的造船世家:师徒传承的,拜师者得先熬过三年学徒期,做学徒就是给师父打打下手,这期间基本没有工钱或只给很少工钱。

之所以要先做学徒,一方面是朝夕相处,便于师父观察徒弟的脾性,看看是不是够刻苦认真:另一方面是让徒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一行。学徒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船匠了,只能说有了入门资格而已。要想真正掌握造船技术,造出合格的木船,还得再跟师父学上好几年呢。

造船技艺大揭秘

传统木船包括渡船、渔船、运输船和龙舟等。它们看似造型简单,其实制作工艺并不简单。即使结构最简单的木船,也包括大小2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3道,即做龙骨、做角梁和上舱板。

龙骨就像人的脊椎,是从船头贯穿到船尾的主梁。一艘船造得好不好,关键就在这根龙骨上。好的龙骨就像“不倒翁”的底座,能让船在风浪中保持平衡状态。

角梁就像木结构房子的小梁和椽子,造型有点儿像弯刀。因为承担着船底的重量,角梁也需要使用好木料来做。龙骨和角梁连接后,就如同脊椎和肋骨相连,组成了一种稳固的结构。

舱板就像人体的肌肉和皮肤,上好舱板后船才有了形。船匠会用铁钉和铁锔将船板钉在龙骨和角梁上。船板主要靠钉子连接,所以造船又叫作“钉船”。

经过这3道主要工序后,一艘造型简单的木船就粗具规模了。之后,还要给船涂3遍以上桐油,以防止寄生性水生物的蛀咬。涂过桐油后,木船基本能在水中行驶两三年。

你知道吗?

龙骨需要一定的弧度,但制作龙骨的树木却是笔直的。那么,船匠是如何获得龙骨所需的弧度呢?答案是,用炭火烘烤笔直的龙骨,并在木头前端坠重物。如此双管齐下,方能将巨大的龙骨压出所需的弧度。

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成为资深的船匠,下面两点可供参考:

钉船钉

俗话说“烂船尚有三千钉”,由此可见造一艘船所使用的铁钉之多。船匠就是用手里的錘子和钉子,将一块块木板拼接成一艘船。为了确保船在行驶中不散架、不开裂,钉钉子的密度是有讲究的,不能想咋钉就咋钉。有经验的船主只要听一听钉钉子的声音,就知道这船匠是否资深。因为资深的船匠在钉船时心中有数,不需用尺子量就知道哪儿该钉、哪儿不该钉,所以锤子敲下去是一连串带节奏的声响,中间很少有停顿。

你知道吗?

在水乡慈溪,用来钉船的铁钉被叫作“百枚钉”,这是因为曾经的100枚铁钉的重量刚好是1市斤(简称“斤”,1市斤=500克)。如今随着传统造船技术的没落,铁钉的重量已不再像原来那么标准,不过“百枚钉”这名字仍沿袭了下来。

选料

资深的船匠会在确保船安全航行的同时,根据船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合的木材,尽量做到将钱“用在刀刃”上。龙骨是一艘船的重中之重,必须选择最好的木料。此外,浸泡在水中的船底部分,也必须选择耐海水腐蚀的好木料。至于露在水面的船身部位,要求相对低一些,只要选择一些分量轻巧的木头就可以了。

传统木船主要靠人力或风力驱动,航速很慢。为了提高航速,船匠将发动机安装在了传统木船上。改良后的木船虽然航速得到了提高,但木质船板易腐朽、后续保养麻烦的缺点却无法改变。因此玻璃钢船和钢板船等新型船只一面世,就以耐腐蚀、抗撞击以及后续维修保养简单等优势,从技术上碾压了传统木船。随着机械造船技术日趋成熟,制造效率在不断提高,新型船只的价格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传统木船却因为限制森林砍伐而导致成本上涨。此消彼长,新型船只自然就成了市场上的绝对主流。

市场没有需求,船匠就接不到订单,赚不到钱。为了养家糊口,很多船匠只能改行。船匠中也有一些幸运儿,或接到为旅游景区定制传统木船的订单,或为船模爱好者制作船模,但这都无法改变使用传统手艺造船的船匠正逐渐消失的大趋势。

超级链接

百吨级木质渔船:传统造船技艺的最后辉煌

2003年10月9日,一艘崭新的百吨级木质渔船在三亚海边缓缓滑入水中。渔民们兴高采烈地点燃了鞭炮,以庆祝首次拥有大吨位的渔船。

在此之前,三亚渔船都是木质小渔船,无法去远海捕鱼。当地政府为了扶持渔民,推动海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造大船、闯远海、捕大鱼”的号召,并计划用3 年时间建造100艘百吨级木质渔船。

下水的这艘大船,就是南海渔村造船厂建造的第一艘百吨级木质渔船。它的制造者是有着几十年造船经验的老船匠吴金泉。他的南海渔村造船厂当时人才济济、设备齐全,只需2个月左右就能造出一艘长达37米的百吨级木质渔船。

然而,百吨级木质渔船的诞生,只是传统造船技艺的最后辉煌。由于机械造船比手工造船效率更高,后者不可避免走向了没落。就连一手打造了百吨级木质渔船的吴金泉,也不得不顺应市场趋势,开始制造玻璃钢船和钢板船。

艌匠

船匠用铁钉、铁锔将船板一块块钉起来,使它具有船的外形和功能,但这时的船还不是真正的船,因为一旦入水航行,拼接起来的各个缝隙都有可能漏水。

那么,怎样才能让造好的船不漏水呢?这就需要艌匠登场了。艌船是造船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艌好的船就不再漏水,能正式下水航行了。

也是因此,有人说艌匠就是船匠。其实这话并不完全准确。如果造船作坊较小,确实存在船匠兼做艌匠的情况,但如果反过来,让艌匠来做船匠就不行了。确切地说,船匠其实是水木匠,艌匠则是船的维修员。

你知道吗?

传统木匠行业分为水木匠和旱木匠两大类。水木匠承接造船、修船和制作跳板等活计。旱木匠则承接架屋造楼、打制家具和箍桶等活计。两者井水不犯河水,从不跨行接活儿。

艌船技艺大揭秘

木船在日常使用中会因为日晒水蚀或碰撞磨损,导致缝隙间的填充物松动甚至脱落,存在漏水的隐患。所以每到休渔季节,船主都会请来艌匠对船只进行专业的维修和保养。

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舟车篇》中记载:“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温、台、闽、广即用蛎灰。”这段文字包含两层意思,即怎样艌船以及石灰的来源。

《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石灰、白麻和桐油的配方,在我国沿用了几百年,现在仍被艌匠广泛使用。桐油与石灰按照比例拌均调匀,就是桐油石灰膏,简称“油灰”;在桐油石灰膏中掺入剁成段的苎麻搅匀,再舂成黏稠的膏状,就是大麻刀油灰,简称“油麻”。油灰和油麻是艌船必备的两种材料。

你知道吗?

贝壳(螺壳)石灰,顾名思义就是用贝壳(螺壳)炼制的石灰。将收集起来的各种贝壳(螺壳),按照“一层木材+一层贝壳(螺壳)”的方式堆叠起来。点燃木材,等贝壳(螺壳)烧得滚烫后,就往上浇一点儿水。水在高温下会与木炭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使燃烧更猛烈。高温煅烧后,贝壳(螺壳)便会分解为白色粉状。这就是贝壳(螺壳)石灰。贝壳(螺壳)之所以能炼制石灰,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下会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就是石灰。

当木船从水里拉上岸后,艌匠会先对所有船板进行一次体检,更换所有腐朽的船板,然后就进入艌船环节了。

艌船的主要工序有:抠缝、搭油、涂灰、艌麻、抹灰、压缝、浸油和盖灰。如果是一艘新船,就不需要抠缝了,直接从搭油开始。

抠缝、搭油、涂灰是前奏。抠缝,是用抠镰将旧的油麻和油灰去除;搭油,是用小刷子将桐油均匀地刷在木板缝间;涂灰,是把油灰均匀地抹在板缝间。抠缝是为了给新的填充材料腾出空间;搭油能让新的填充材料更好地粘在船板上;涂灰则能起到加固作用。

艌麻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关于艌麻,素有“九叠(层)十八艌”之说。“九”和“十八”都是表示次数多,具体艌多少次得由艌匠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所以艌船其实是一个良心活儿。抹灰,就是在艌好的油麻上抹油灰。艌一次油麻就要抹一次油灰,如此一层一层把油麻送到船板的缝隙深处。油灰与油麻充分混合后,不仅能增加韧性,也能更好地防漏。

压缝、浸油和盖灰是收尾工作。艌匠先用压缝刀将填充到缝隙中的油灰压平,再用毛刷刷上桐油,最后盖上一层油灰后抹平。至此,艌船就完成了。

在人们普遍使用木船的过去,艌匠是相当吃香的一类手艺人。毕竟船不一定每年都造新的,但维护保养工作是不能停的。为了将这门赚钱的手艺留在自己人手里,艌匠大多只收親戚或本村人为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艌匠村。

如今,随着传统造船业的没落,艌匠这一行也成了夕阳行业。因为看不到前景,年轻人不愿学这门手艺,而老艌匠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

织网人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说的是想要捕鱼就得先去织渔网。过去,渔村中处处可见织渔网、补渔网的场景,但现在,随着渔民纷纷转行,织渔网的场景也越来越少。

织渔网技艺大揭秘

织渔网主要靠的是手上功夫,用到的工具很简单,也就是网绳、梭子和尺板。

网绳是用来织渔网的线。网绳的颜色不能过于艳丽,材质要满足结实耐用、入水快、干燥快的原则,粗细则根据具体的用途来决定。

梭子是用来绕线做编织的工具。梭子一头尖,另一头呈U字形,一般用竹片制成。使用时要先将线一圈圈绕在梭子上,再进行编结。

尺板是用来控制网眼大小的,也由竹片制成。尺板的两条边必须平行,否则织出来的渔网就会出现网眼大小不一的毛病。

织网人一般用左手拿尺板,右手拿梭子。梭子和尺板都有几十种尺寸,大的长几十厘米,小的仅几厘米。织渔网就像织毛衣,要根据具体部位或添减网眼数目或变换花样。这就需要织网人挑选不同尺寸的梭子和尺板配合使用。

虽然现在机织渔网已成为市场主流,但一些工艺复杂的渔网仍需通过人工来编织。织渔网不但枯燥而且回报也不高,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现有的织网人也越来越年老,这门古老的手艺正日渐凋零。

削卡人

一说起捕鱼,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为撒网捕鱼或钓鱼。其实除了这两种大众熟知的方法外,老祖宗还传下来一种另类的捕鱼方式——卡子钓。卡子钓需要用到鱼卡,制作鱼卡的手艺人则被称为削卡人。

削鱼卡技艺大揭秘

首先使用卡刀,将水竹削成竹篾。之所以选择用水竹,是因为它的韧性好,制成的鱼卡不容易折断。用来制作鱼卡的竹篾每根长5至10厘米,两头削尖,中间则削刮成半月形。

其次砍芦苇,制作芦筒。削卡人精心挑选粗细适合的芦苇秆,砍下来后剥掉叶子,并用滚水烫过,阴干备用。使用时,将加工后的芦苇秆剪成半粒大米长短的小段,这就是芦筒了。芦筒有很好的特性:干燥时很有韧性,一旦泡湿便一碰就破。

将竹篾的两端捏在一起,套上芦筒,就成了一个鱼卡。为了更好地诱捕鱼儿,鱼卡前端还要插上诱饵。诱饵一般是用盐水煮得半熟的麦粒。只要鱼儿贪嘴咬到鱼饵,芦筒就马上破碎,鱼卡就自动弹开,卡住鱼儿的嘴巴。这时鱼儿就只好乖乖束手就擒了。因为所有鱼卡都是用鱼线连接,所以渔民收获猎物时只要循线拉就可以了。

过去,白洋淀的渔民划着小船下鱼卡,鱼线有时能绵延上千米。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捕获几十斤鱼。如今,用鱼卡来捕鱼的渔民越来越少了。鱼卡没有销路,削卡人也越来越少。这门200多年前从山东传过来的手艺,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境地。

超级链接

丁庄一把刀

千年古镇临泽有一句俗话“大水淹到柳树梢,淹不掉丁庄一把刀”。“丁庄”说的是丁旺村,“一把刀”说的是削鱼卡的卡刀。

丁旺村的鱼卡名声在外。过去,这里几乎人人会削鱼卡。每到入夜,大伙儿就各自在家守着煤油灯削鱼卡。这些鱼卡不仅供自家使用,还能卖到外面去赚钱呢。

现在你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了吧。它说的是:即使大水淹没了田地,只要卡刀在手,丁旺村的人仍能通过削鱼卡来养活全家老小。

猜你喜欢

龙骨木船渔网
木船
架龙骨
龙骨治百病?言过其实
小鱼和网
友谊的小木船
透视渔网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为"渔网袜”时髦正名
龙骨中的秘密
独创的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