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做计划没有执行力怎么办

2019-07-01肖健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执行力家庭教育

肖健美

[关键词]家庭教育;执行力;计划制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7-0075-03

【情景再现】

小林是高一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在校时,他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作业写不完。周末在家,又喜欢玩手机缓解压力,以至于周末作业总是拖延,很难全部完成,经常被爸妈批评。他很想改变这种状态,于是,一个周六晚上制定了一份“完美而充实”的学习计划,决定发奋图强。

“小林,起床了,你不是说要早起背英语吗?怎么还在睡觉呢?我看你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周日早上,妈妈一边数落着小林,一边叫他起床。

小林用被子捂住脑袋,心想:“昨晚学习很累,好不容易周末,就睡一会儿,睡不好怎么学习呢!英语晚一点背也可以的。”接着翻身继续睡觉了。

上午9:00,小林开始写作业,可刚一打开作业本,就想起昨天的球赛还没看,于是拿起了手机……

“小林,你不是应该在写作业吗?”妈妈厉声地呵斥道。

“可是昨晚的球赛很精彩,我都没看,现在我先看一会儿,作业一会儿也能写完。”小林理直气壮地回答。

妈妈无奈地摇着头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小林突然想起自己的学习计划,心中纠结,于是放下手机继续做题。可没做多久,又忍不住拿起手机,想看看同学们在群里的聊天……

时间转眼到了11:00,小林想:“反正上午完成不了,就干脆再看一会儿手机,下午再做吧。”

时间就这样悄然流逝了,妈妈发现小林的学习计划一半都没有完成,于是不停地责备小林:“我看你就是不够自觉,对自己要求太低,就是太懒,做好的计划总是完成不了,每次都做不到……”

小林内心很痛苦,满是懊悔,心想:“我也想做好啊,可就是做不到啊!”

【原因剖析】

一、意识层面——计划执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高效的计划执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小林十几年来都是按照自己的一时兴起来做事,在学习任务简单的小学和初中,随意性的学习方式也能应对。但面对繁杂的高中学业,没有高效的目标管理能力,心血来潮式的计划根本无法执行。它只满足了某一时刻的内心需求,暂时缓解压力,但长此以往只会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二、个人动机——缺乏走出心理舒适区的强烈动机和勇气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舒适区,当我们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中,会导致意志的消沉和能力的落后。一旦开始觉察,想要打破舒适区,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又会无所适从,因为需要极大的勇气。制定计划并执行的行为,就是要让自己改变随性、散漫的作风,打破习惯模式,重新开始一种新的行动模式。对小林而言,要在短时间内“洗心革面”,早起勤奋学习,这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惰性,更需要战胜心理上的畏惧。小林在做计划之前,是否已经有了跳出舒适区的勇气呢?是否充分预测到可能面临的诱惑和挑战?是否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客观的评价,对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进行了评估,以及对以往的成功经验做了总结回顾?

要想成功地跳出舒適区,需要一个持续、深层的推动力——内在动机。小林在制定计划时的改变动机强弱,也会影响计划的执行。他在学习成绩改变上的动机是发自内心,极为强烈吗?还是只是受到了一次考试成绩的刺激,或者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为之?一个人内在正向的动机是最理想的,它是发自内心的,会鼓励我们做出积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这一动机,才能在后续的计划执行中目标更坚定,行为更持久。

三、计划谬误——完美的计划不利于执行

计划谬误指的是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完成时间时,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

小林在“发奋图强”决定努力学习之后,过于自信地制定了紧张的学习时间表。对于一个之前沉迷手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人,想要他完全放下手机,从早上6:30开始学习,这种期待过于乐观。

小林在制定计划时更强调目标意图——“我要提高成绩、我要好好学习”,而忽视了执行意图——“如果我周日上午八点起床,我就背十个单词”。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宽泛地说明了想要做什么,但没说如何操作的“美好愿望”;而另一个则具体说明了,如果预想的情况出现时,我们会做什么具体事情。

小林并没有参考自己以往的时间计划执行经验,也没有区分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只是雄心勃勃地设计了滴水不漏的完美时间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屡次执行不了,总以失败告终,就会产生严重的习得性无助。进而产生“那又如何”心理效应,反正也做不完,不如再玩会儿手机吧,从而导致计划完全无法继续执行。

四、奖惩机制——不完善的奖惩反馈监督机制

计划的顺利执行,不能仅仅依靠执行者的自控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理性地控制自己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或者失控却是经常出现的。人的自控力会随着我们的频繁使用产生耗竭。小林在计划执行中,要不断地与自己原有的惰性抗争,还要与对睡眠的需求、手机的诱惑等对抗。这对他而言,已经消耗了极大的自控力。长期坚持并执行计划的原动力,除了来自内在的动机,还需要及时的积极反馈和成就感的获得。小林在计划执行中,没有自我奖惩措施以及父母的监督,而且在不断尝试坚持时,又得不到父母的积极肯定,是难以继续坚持的。想有效执行计划,可以尝试记录评估,表1就是一个参考。

【策略调整】

策略一: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执行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计划执行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短期养成的,这是父母长期培养的结果。父母可以从小事入手,通过和孩子制定微小计划,然后预估完成时间,计时完成,并进行反馈、调整等,由此来训练孩子计划执行的能力。

策略二:遵循“近、细、少、易”四原则科学制定计划。

计划制定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执行者的执行勇气,一旦开始执行完美、严苛的时间计划,孩子第一次难以做到后,对他(她)的自信心是很大的打击。因而在孩子制定计划时,父母要作为主要的参考顾问,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才能让计划更具有执行性。建议可以遵循“近、细、少、易”四原则。

第一,计划的制定需要是近期的、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孩子,一旦计划持续执行的时间过长,他(她)会很难有耐心持续下去。例如可以建议孩子先做每日时间规划,而不是学期规划、月规划等。

第二,计划里的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尽可能不要设计“执行意图”的计划。例如“我要好好学习”只是一个目标,而没有实际行动。计划是一个连续的行动,应该具体到什么时间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例如,“我上午要用一个小时背完20个单词”。

第三,每次计划的事件宜少不宜多。当你有一个小时可以安排任务时,尽可能不要排满,要留出可调控时间。生活充满变数,有时候过于完美的计划很容易受现实突发状况的影响,导致无法顺利执行,从而打击孩子的信心。

第四,计划难度不宜太高。人天生都是好逸恶劳的,当面对难度极大的任务时,还没开始,内心就已经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会消耗自控力。因此,要让任务简单到孩子无法拒绝。比起“每天做50个俯卧撑”,“每天至少做五个俯卧撑”更容易达到并坚持久一些。

策略三:自我奖惩和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持续执行计划的外在动力。

孩子在计划执行中,父母要宽容他们的失败和偶尔的“打回原形”。当一个长期生活在舒适区的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想要挑战过去的自己时,父母不能在孩子失败后责骂和嘲笑,这会令他(她)更加确信自己就是坚持不了,就是无法改变。从此带来的习得性无助感,会令他(她)不再想坚持执行计划。

父母作为情感的容器,更应该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在执行时给予监督,在微小的坚持中给予激励。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她)在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中带来内心的成就感、价值感。这会使孩子的目标更坚定,行为更持久,因为这种驱动力来自孩子自身的强大与安全感。

孩子也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些奖惩措施,以督促自己更好地执行计划。例如当能按时完成某项任务后,就可以奖励自己做一件期待很久而又不能随时可做的事情。当然,如果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那么也可以自行剥夺自己做喜欢做的事情的权利。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东莞,523000)

編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执行力家庭教育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谁还不是小“逗”包
领导力是执行力的“定海神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关于强化执行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