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干预及其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019-07-01刘皓宇
刘皓宇
[摘要]正念干预是以正念理论为核心对特定或普通群体进行干预或预防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正念干预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横跨临床、学校、社区、工作等众多领域,是一门新兴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心理疗法。正念干预的关键在于接纳和不评判两个核心,它既适用于特殊群体,也可用于一般人群的发展。目前,正念干预在儿童青少年群体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辅导中已突显成效,但与其相关的运用和实践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正念;正念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7-0004-04
一、正念及正念干预
正念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成一体的东方佛学修行,修行者通过正念(又称冥想)达到自我觉知、自我探索以保持内心平静,缓解人生苦楚。正念修行是佛学的重要概念,但并不意味着正念只具有佛学层面的意义。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提出观点,认为佛学禅修存在某一因素有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发展。1979年,西方临床心理学家Kabat-Zinn正式将正念从佛学领域纳入心理学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念概念已经具有了一些心理学特性。Kabat-Zinn对正念给出了较为正式的定义,认为正念是“一种通过逐一指向当下目标而产生的意识状态,不加评判地对待此时此刻所展开的各种经历或体验”[1],指出正念应接纳自我意识,且不作评判。此后,也有许多人对正念进行定义,但也都是围绕着“接纳”和“不评判”两大因素进行概括。
正念的概念始终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人们仍不断地对正念的概念进行定义,然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能够完全诠释正念。随着对正念认识的深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正念的核心在于关注当下,不做判断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以及周围的变化。随着正念概念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临床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将正念的核心思想与心理干预手段进行结合,并逐渐总结出一套以正念为核心理念,辅以心理学治疗手段的干预技巧和方法,即正念干预。
正念干预是以正念为核心,对特定或普通群体进行干预或预防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是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改革过程中,将认知行为疗法同佛学中的“禅修”“冥想”相结合,延伸出的一种心理训练方式。主要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BSR)、内观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以及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疗法在早期经常被运用到一些患有身心疾病的群体的康复和辅导中,如癌症患者。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对于疼痛的感受,减少人们的负面情绪。为了扩大正念干预的范围,正念干预的研究对象开始转向普通群体,并致力于积极预防人们的负面情绪,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愉悦程度。正念干预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领域广泛接受并应用。但正念干预仍属于新兴概念,与其相关的研究理论不够充足,实践研究不够全面,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在特定领域的有效性及操作禁忌。不可否认的是,在近十年正念与教育领域结合过程中,正念干预在教育领域的促进作用和其表现出来的广阔发展前景需要我们格外重视。
二、正念干预的机制与推广
(一)正念干预的机制
正念干预在整个干预的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分别是心理机制和脑机制。心理机制的核心是自我觉知,即自己对自身内外部所经历的刺激进行持续的探测和觉察。在自我探知的过程中,个体对于刺激的感知觉以及情绪和记忆的加工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长期接受正念干预的训练后,个体能够承受的热刺激要远高于未受训练的个体[2]。这可能与正念干预中训练人们感知外界,觉察并接纳刺激却不作判断有关。正念干预的训练除了可以降低感知疼痛的敏感性,还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改善记忆状况。在早期的儿童镶嵌图形测验中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改善儿童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这一结果也适用于成年人[3-4]。在对正念训练和记忆力的关系研究中发现,适当强度的正念训练可以对记忆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在特殊情景下受损[5]。正念训练不仅可以调节个体的感知觉、注意、记忆状况,还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实验室研究,Erisman和Roemer发现,接受正念干预的实验组在测试中情绪控制能力比对照组更强[6],在处于混合情绪环境的刺激下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的情绪。
早期对于正念脑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机制的改变上。长期的正念训练可以改善正念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帮助躯体内环境保持稳定[7]。近几年则着重利用脑电图、核共振成像等技术对正念的脑机制进行研究。汪芬、黄宇霞[8]在对正念脑成像的研究中发现,长期的正念训练可以改变那些影响心理机制的神经基础,如前脑岛、海马、颞叶、前额叶和扣带回等神经机制。但这些神经机制同正念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二)正念干预的推广
正念从第一次被运用到临床治疗和咨询几十年后,就以其特有的优势飞速向其他领域发展。在基础教育的实踐运用中,正念干预的对象从具有临床诊断背景的青少年群体逐渐延伸到普通青少年群体中,尤其是处于学校集体生活的青少年群体[9]。大量的实践研究也证明,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正念干预是有显著成效的。
被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正念干预也称为学校正念干预,即以校园环境为干预背景,将正念干预的本质和理念运用到学生群体中。学校正念干预虽然也是正念干预的一种,但因其干预对象以及干预方式的独特性,还是与以往的正念干预有所区别。国外最早将学校正念干预应用于特定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如有焦虑情绪的学生个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群体等。正念受训者在接受一定时期的正念干预后,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或控制自己不良行为的出现。在学校正念干预的早期阶段,选择的干预对象都是被情绪问题困扰的青少年群体。虽然得到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但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研究问题范围的限制,研究结果很难被大范围地推广和应用。
研究显示,我国当代中小学生遇到的问题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在2%~6%之间[10]。从现实状况来看,为了使更多的学生群体受益,学校正念干预在辅导特殊学生群体的同时,更要对普通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预防。近两年国内对于中小学进行正念干预的研究逐渐增多,不再只局限于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开始大众化,研究问题趋向普遍化,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尚未出现针对中小学生的统一正念训练;没有正念干预实验的参照标准,导致一些干预研究的实验设计不够科学;过于聚焦情绪问题,忽略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日常的心理发展等。后续研究应当充实正念干预的理论基础,建立统一的正念干预系统,在研究内容上多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正念干预在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中的运用
国内关于正念干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应用和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干预训练不统一、受益范围较为狭窄、与基础教育结合不全面等问题都是正念干预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使正念干预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本研究根据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几大突出问题,以正念干预手段为切入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情绪和情感问题
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家长对他们言听计从,很少遭遇挫折和压力,抗压能力弱。而且中小学生的情绪处于不稳定期,控制和处理自身情绪能力差。当进入校园后,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和压力,就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易躁。面对困难的情景他们往往难以想出解决办法,有的学生会以大哭大叫的方式寻求解决出口,有的学生则会出现暴力行为的倾向,更有甚者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干预,不但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还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曹静、魏庆珠[11]探讨了正念训练和小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发现正念受训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普遍较高,即一定时期的正念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正确处理压力和挫折的能力。此外,正念训练也可以直接调节个体的情绪[12]。所以,当中小学生出现与情绪有关的问题时,可以训练他们的正念思维,使之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就需要将正念训练和课堂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堂活动开始前,利用三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正念觉察呼吸。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闭上眼睛,温柔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包括呼吸的节奏、腹部的起伏等。在整个活动过程开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不管觉察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分散,只要及时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己是否正确,不需要对自己做出评判。练习正念觉察呼吸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氛围中,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
正念觉察呼吸法让学生感受自身呼吸的同时,还可以在冥想过程中感受全身心的变化和发展。当个体觉察自己陷入痛苦、焦虑的情绪时,尝试着面对现实,倾听自己情绪发出的声音。当学生掌握觉察呼吸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平时察觉到自身情绪激动、不稳定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缓解自己。但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要集中于自己的感觉、价值和想法,同时还要把自身的想法同行为进行分离,用一种开放、接受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情绪,不要试图转变自身的状态。
(二)学习压力和倦怠问题
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是很常见的问题。对刚升入小学或初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新环境会让他们产生陌生感和压迫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量都远高于前一个阶段。部分适应不良的学生会产生学习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倦怠问题通常出现在已经适应学习环境的学生群体,长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会下降。
当中小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教师可以选择正念觉察呼吸法,引导学生缓解负面情绪。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主观体验,比如在班级建立“成就树”,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获得成就时,就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当时的心情记录在树上,让学生在课堂教育中也能获得积极的情感。正念干预不仅对人的正念心态进行干预,也可以通过改变正念心态塑造个体的正念行为。
中小学生遭遇学习倦怠时,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不能将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有研究表明,应用一些简单可行的正念训练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增强自身的注意力[13]。当发现学生出现学习倦怠问题时,可以使用正念干预,对他的注意力进行训练[14]。首先要选取在教室中显而易见的事物,比如教师击掌两次就可以作为提醒学生转移注意的对象。当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就击掌两次,示意学生停止当下的动作,正念观察自身和外在所发生的事情,静待2~3分钟后二次击掌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中。在这一正念训练中用作提醒的事物不只局限在教师或教室,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标语。干预时间也不仅仅在课堂中,在学生放学下课后,或回家的路上,只要当学生看到提醒的事物时,便可自发地对自己进行正念训练,便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人际关系问题
儿童青少年群体正经历着一个与家人分离,自我意识趋向独立的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渴望融入社会,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自身独立,这种矛盾的情绪会让他们难以控制与他人交往时的人际距离。距离过于亲近会让个体产生私人领域被侵犯的感觉,距离过远又会让他们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情绪。人际关系的处理在青少年的发展时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群体获得支持感和信任感。人际关系如果沒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与人交往的障碍,通常表现为怀疑他人、心理逆反、独来独往等。
正念训练人际关系的关键之处在于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教师首先要帮助人际关系差的学生进行自身负面情绪的疏导。疏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面对真实的自我,引导其辨别自身不理性的观念,对自身和他人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接纳态度。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设定一个小目标,鼓励学生去完成这个目标,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上,除了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外,还可以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人际互动的环节,比如让学生们对彼此进行一个夸赞性的积极评价,定时记录同学帮助自己的事情。这些人际互动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对彼此的了解,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要让学生在正念干预中学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这样才能促进个体心理的成长,有效提升健康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与他人建立一种和谐信任的关系。
四、小结
正念干预主张非评判性地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干预具有病理性症状的学生,还可以对健康的学生群体进行积极预防。实现了从干预心理问题到积极预防心理问题,从关注和辅导特殊群体到提高普通群体心理素质的思想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心理服务的效率。除了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学生自身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及时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出的新知识,更换自己的教育理念,根据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阶段性特征设计相应的正念干预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争取创造一个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操作性强的心理教育课堂。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相应的师资进行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学系统,配备相对齐全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如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帮助儿童青少年群体合理地宣泄自身的情绪,学会更好地解决青春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abat-Zinn,J. .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Past, present,and future[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3,10(2):144-156.
[2]苗元江,梁小玲,苗心,汪静莹.正念训练对受训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2):57-60.
[3]Linden,W. . Practicing of meditation by 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levels of field dependence- independence,test anxiety,and reading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3,41:139-143.
[4]Tang,Y. Y.,& Posner,M. I. . Attention training and attention state training[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9,13:222-227.
[5]Jha,A.P.,Stanley,E. A.,Kiyonaga,A.,Wong,L.,& Gelfand,L.. Examining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o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J]. Emotion,2010,10,54-64.
[6]Erisman,S.M.,& Roemer,L..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2010.
[7]Takahashi,T.,Murata,T.,Hamada,T.,Omori,M.,Kosaka,H.,Kikuchi,M.,et al. .Changes in EEG and autonomic nervous activity during medita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ersonality trai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2005,55,199-207.
[8]汪芬,黃宇霞.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35-1644.
[9]金建水,刘兴华.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正念教育——正念作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0-180.
[10]佘双好,马国亮.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特点与对策[J].青年探索,2010(5):85-91.
[11]曹静,魏庆珠.正念训练提升小学生心理韧性的随机对照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9-30.
[12]黄明明,王立君.正念认知疗法及其预防抑郁症复发的研究评述[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10):9-12.
[13]唐嘉颖.应用正念训练提升小学生注意力品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58-60.
[14]彭彦琴,居敏珠.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J].心理科学,2013,36(4):1009-1013.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淮北,235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