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的文本解读新视角

2019-07-01陈光辉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陈光辉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散文。虽然语文教材多次改编,《桃花源记》仍能得以保留,足以说明文章的重要。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桃花源记》是作者的代表作,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永初二年的作品,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期的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虽然“心远地自偏”,但是“猛志固常在”,身处田园的陶渊明,仍然关心国家政事。永初二年,刘裕用阴谋的手段毒害了晋恭帝。因此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借创作来表达对当时刘裕政权的不满,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憎恨,所以虚构了一个不与世争的世外桃源,与现实社会的污浊不堪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二、《桃花源记》文章赏析

《桃花源记》一文以美好娴静的意境开笔,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文章的铺垫,引出一个淳朴自然的环境,可以说在那个环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战乱和纷争,也没有名利和赋税,甚至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形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只是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在这个幻想的世界中,没有现实世界的纷争,没有虚伪和黑暗,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令人神往的。作者正是运用简洁的笔触烘托出桃花源的美好与神往,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桃花源记》中的语篇连贯

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欺压和暴力,人人都安居乐业的和谐、美好的社会。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渔人捕鱼偶遇桃花林而被桃花林吸引,“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文章以此为开端;接下来第二部分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林中,看到桃花源中人们的寂静欢乐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与世无争的心境,以此来表现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也是故事的结尾,是渔人回家再度寻找桃花源但没有找到,从而给故事留下悬念。

整个故事虽然分为三个部分,但每个部分在衔接上都是一气呵成、语篇连贯。像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然后便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系列桃花源中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衔接中,从“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中,既承接了以上人们对桃花源生活景象的描述,同时又引起下文寻找桃花源的叙述。所以在《桃花源记》的文章结构中,语篇连贯,一气呵成。

四、《桃花源记》中的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在文言文语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在文言文中表现为两个或者几个词语在上下文中接连出现,从而加强了文章的各部分在意义上的连续性。《桃花源记》中便有多处这样的词汇衔接。像文章的开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词汇为桃花源作铺垫,从而引出桃花源中的质朴而自然的生活景象。还有“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几个“林”和“山”将段落和句子连接起來,使用的便是词汇衔接的手法,在体现桃花源美景的同时,来展现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景象。

还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中“秦时乱”和“此绝境”的对比,凸显了桃花源的环境优美、没有兵荒马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生活境地。贯穿整个文章的“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直到“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岁即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将偶遇桃花源、参观桃花源、寻找桃花源、找不到桃花源作为文章的主线,在描绘桃花源中美景和人们安居乐业的同时,也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表现出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进而寻找桃花源的精神寄托,展现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期待。

五、《桃花源记》中的主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好多作者都会有意识地减少主语的交迭来方便表达和理解,其中主语省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被多次使用,而且在文章中的省略也有一定的规律。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达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面并没有出现主语高密度、反复更迭的情况,连标点符号都表示得特别清楚。像“具达之。”这种一连串的主语相同的句子当中,只有一个主语与其他句子不同,那么要将这个主语代表的句子单独成句,以此来表示主语的不同。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这几句都是主语省略,其中主语包括(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小口)初极狭,等等。省略主语将文章变得干脆、利落。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的描写,(村民)见渔人,(村民)乃大惊,(村民)问所从来,这几句都将主语省略,避免了文章在表达中显得过于啰嗦。

六、《桃花源记》中的对比色彩

《桃花源记》中除了写作手法和词汇运用,在文章中还能看出浓浓的对比色彩。例如,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将入口两侧的景象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面是桃花源外侧,战乱、贫穷,民不聊生;另一面是桃花源,安静、祥和,人们安居乐业;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描写来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狭”与“开朗”相对,除了说明渔人穿过狭小的洞口后对里面呈现的景象感到惊喜和意外的同时,也说明了桃花源存在的隐秘性和虚无缥缈。同时,也为后文中“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的“寻向所志”和“寻志未果”做出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重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桃花源记》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们真实地感受桃花源的存在。作者的期望,不仅仅是将桃花源作为期盼的生活景象,而是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增加了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情节,像“不复得路”“规往未果”“不足以外人道也”的情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给人以一种神秘、向往的感知。正因为这样,作者也成功地通过文章的描写暗示世人似在人间非在人间的一种不刻意为之。可以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只是空想,但是描写的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生活。东晋时的陶渊明,能够提出这样的一个空想也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桃花源记》一直作为一种现实与理想境界的虚实描写,而存在于初中语文教材中,值得后人们学习与传承的重要因由吧。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蓝溪学校(417100)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