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那得“情”如许一片“乡思”在玉壶
2019-07-01王江涛
王江涛
琦君怀旧散文,将怀念故土的乡愁具象化,作者依附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使文化乡愁达到了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通过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将至纯至美的心灵奉献读者。
琦君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到台后对故乡的一花一木总是难以忘怀,对亲人师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使她禁不住琐琐碎碎、片片断断地去写。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在琦君的散文中处处时时看到的是悠悠的乡愁,乡愁思绪构成了琦君散文的主旨。
她凭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深情将生活琐事与往事娓娓道来,在极细小的生活琐事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暖,散播温暖,她的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一样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暖暖的都是爱,温暖、温婉、温馨。
琦君散文更像一幅幅淳朴的画,蕴含着丰富的瓯越文化,有民俗、风情、物产诸方面的地域特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春酒》写到了故乡的新春饮酒的特别节目以及琦君家的喝酒会,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作者借一杯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兼具人情美与风俗美的动人场景,浓浓春酒陶醉了无数读者的心,也勾起了众人的故土之思,民族之情。怀念故土的乡愁具象化的载体,作者依附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使文化乡愁达到了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借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作者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表达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声。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于恬淡无声中,去品尝那杯醇香久远的春酒,而且是有滋有味,有深度,有广度,有亲情,有文化。
在学生浏览全文后,出示问题:“你能看出这杯春酒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吗?”引出对“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一句的赏析,共同解读“家醅”,家醅就是母亲酿的八宝酒。
出示:
“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家醅有甘醇的味道,满溢美酒和补药的香气,蕴含着思念珍惜之情。
由作者的生活经历引出课题,引出对故乡的感情。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上有了共鸣,便于学生走近读者,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感情。以“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引导学生由初读到理解深层内涵,品读课文研读细节,感受春酒中蕴含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那个时代,走进了作者的故乡。读童年,读母亲,读乡情,故乡的春酒,满溢美酒和补药的香气,荡漾着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谊。这就是这杯春酒的味道,珍贵的家乡味。
这就是琦君的散文,注重表现的是人性中的美与善,显得温馨、温厚、温润,使人读后心房温暖,心情舒畅,如同沐浴在一片柔和的霞光之中。她呈现的并不是生活的压抑、灰暗和沉重,而是时时令我们露出会心微笑的温暖。
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揭示琦君回不去的失落与怅惘。那一缕缕的乡愁如烟如梦,美轮美奂朦胧而又清晰宛在眼前袅袅飞散,但总有一种暖暖的东西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那浓浓的白云亲舍,桑梓情怀。
出示:
美酒与美文总会相伴,美酒总会和心愿、梦想、收获相随。我国古代文学与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从《诗经》到《红楼梦》,3000年文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酒。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对于古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的风貌都有着深远而强烈的影響。没有文化的酒是一种辛辣的液体,没有感情的酒是酿制的乙醇,所以美酒与美文相伴,与美意相契,因酒美而自由,因自由而生美文,酒美文美下就有美意。三者皆通,成就了生命中的一片灿烂与通透。
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拈一杯美酒,在湖边散步,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享受宁静之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阳光100中学(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