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宁静方能致远
2019-07-01马双龙
马双龙
“夫学须静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如是劝勉其子诸葛瞻。然而,反观现实,热闹则成为了现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常态。随着网络信息技術的发展,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各种教案、课件,乃至名师录像课,这使得教师备课省事了很多。随着课改的推进,各种新颖的教学技术手段与课堂活动被引入课堂,也产生了不少积极的作用。但过分依赖于网络资源的备课、过分依赖于新颖的教学技术手段与活动的课堂,看上去热闹,最终很可能给学生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与贫瘠。因而,语文课堂需要宁静。
一、语文课堂需要宁静的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能静下心来教学,学生才能静下心来问学。
教师之静,须先静心读书。首先应宁静地研读教材,唯此教师才能有自己的发现,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教案、课件的搬运工。再者,教师更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研读相关的学术资料。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校长陈国安教授认为教师应向专业化、学术化发展。学术化的教师,不仅是指教师会写论文,更重要的是会阅读专家学者对于相关文本的专业且深广的研究,使得自己更具厚度;并将之切实地利用到自身课堂中去,使得语文课堂更有深度。而如想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将专业学术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读书,如静水深流,静读、深读才能水到渠成。
教师之静,还须静心备课。备课不应是东拼西凑,教师应在静心研读教材及相关学术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学生情况,确立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相匹配的课堂活动。如,统编本八上语文第五单元四篇课文皆是说明文,我们应在单元内课文互补的视角下去备课。而不是将每一篇说明文的方方面面都讲到。这样做无疑是对时间的浪费,甚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使得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应静下心来,明确单元目标,梳理清楚单元内课文的主次轻重。如《中国石拱桥》可侧重于说明文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苏州园林》可侧重于作者优美的笔调,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文艺性说明文特点,《蝉》则应使学生明白科学地成就是建立在热爱与付出之上,使学生有更踏实的学习观等。如此,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利用教材。因而,备课离不开潜心静研,切不可操之过急。
教师之静,更须静心上课。冷静的选择课堂活动,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更不能为热闹而热闹。所以,教师应静心上课,静心地带着学生们读,带着学生们用语言、用想象描摹,带着学生们用笔书写。
只有教师静下心来,才能离语文更近,才能离学生更近。
二、语文课堂需要宁静的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课堂真正的参与者,而不是表演者。
学生之静,须得静心读书。语文学习,读是根本要义。但读法也各不同,学生花在读书上最多的时间是早读及课上朗读,这类朗读的形式大多是齐读。在齐读的环境中,不少学生有如东郭先生,嘴中一字不差,但心中不留一痕。课外,学生则更是甚少读书。如,对于名著阅读,学生更乐于网上检索纲要概括,囫囵吞个“过期枣”,失了阅读名著的应有之义。所以,我们应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早读中,让学生自由地静静地读;课堂上,使学生专注地沉入地读;回家时,令学生广博地有趣地读。如此,才能让阅读陪伴学生走得更远。
学生之静,须能静心思考。如今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但很多时候却成了教师的“一问堂”,对学生不停地发问,不停地旁敲侧击,只要学生不答出教师心中早有的且非一字不差的答案,便不罢休。因着教师习惯于旁敲侧击地问,学生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地答。其中,缺失了最关键的一环,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应当少问,并鼓励学生多说。没有太多提示的多说,学生势必需要主动积极地思考。前期,课堂可能会显得十分沉闷干涩,但不要着急,让学生静静思考。教师此时也可用无声的鼓励帮助学生。如,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洪越老师在给出思考的方向后,不急于用语言引导学生、“搀扶”着学生向前走。而是通过眼神、微笑鼓励学生,使得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往往学生的思考结果并不逊色于预设的答案。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静心思考很有必要。
学生之静,更须静心书写。现下,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或答卷纸,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书写急躁,内容虚浮。一方面由于作业量不小,不快不足以完成;另一方面,还因为不少学生不耐烦书写,多以敷衍应付的心态去完成。所以每逢重要考试,教师都要千叮万嘱学生把字写端正,内容写详细。可临时抱佛脚毕竟不可靠。因此,书写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对此,我想我们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及静心书写的时间。我们应该更精当地布置作业,只有通过教师的多做才能实现学生的少做与做好。并且,我们还应明确要求学生书写的形质兼美,不能听之任之。如此让学生静心去写,经日累月,必能蔚然可观。
当学生真正静心去读、去思、去写,语文便真正来到了他们身边。
诸葛亮更告诫道“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让我们还语文课堂一点宁静,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得更深更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实验学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