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在国际比较中的难点探索
2019-07-01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9)
按照GDP总量,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水平到底排名第几,也是一个特别令国内外瞩目并且还有着不同答案的问题。譬如说,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4)》中,如果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2003年GDP总量为6454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照汇率法计算,中国2003年GDP总量为14100亿美元,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之后,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为此,在这篇论文中,我将通过总结世界GDP总量、中国GDP总量及名次变化的数据来研究GDP国际比较中因为计算方法不同而存在的难点。
一、数据分析
表1两种方法计算的世界经济总量(万亿国际元)
近16年来,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世界经济总量并不相同。2000年,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结果比用汇率法计算出来的高出了44.6%,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差距愈来愈大,甚至在2016年,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结果比用汇率法计算出来的高出了59.8%,高达60%,其差距较大。
表2 按购买力平价法和汇率法计算中国GDP及当年排名(万亿国际元)
根据表2能看出: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计算,2000年~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均排在全球第二名,在2013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中国GDP总量则跃为全球第一名;当用汇率法进行计算时,2000年~2005年,中国GDP总量保持在6、7名左右,再随后,名次有所提升,终于在2011年开始,名次保持在第二名。综上所述,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中国的经济总量不论是在总量方面,还是在名次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出入。
二、方法总结
(一)汇率法
1.因为各个国家在统计GDP时候,全是直接用本国的国内价格,但是,各个国家质量相同商品的价格差别又是非常之大。
2.用汇率法统计GDP时实际上假定了一个隐含条件,即该国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被计入到了国际贸易之中。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物品的商品化程度较低,进入国际市场就更少,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可能做得会好很多。
3.各国统计范围的选择不同也会使国际比较结果产生很大程度的误差。基本所有国家都不能把国内所有产品和服务纳入GDP的统计之中,各国统计局只能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统计,从而计算本国GDP。而各国国情差异,每个国家最终选择的统计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4.各国同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存在差异,所以即使商品的价格相同,也并不意味着消费者获得了相同的质量和效用。
(二)购买力平价法
1.货币汇率方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宾夕法尼亚大学从1968年开始启动“国际比较计划”并提出了购买力平价法,全世界超过90%的经济体参与了该计划,我国也不例外。
2.购买力平价是两种货币的比值,在“国际比较计划”中,购买力平价指数以美国为基准经济体,以美元为基准货币。这样可以用以美元为基础货币表示的某个经济体购买力平价除以美元为基础货币表示的该经济体货币汇率再乘以100,以此来表示该经济体标准化的购买力平价指数,国际上将这个指数称为价格水平指数。
三、结束语
汇率法比较各个国家的产值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各个国家产值的差异,但是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且已存在很多年,如今主要起到参考作用。对于购买力平价方法,可以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发展中国家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物品和服务不用购买价格来计算,而是用实际成本来计算。再者,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部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研究出它们之间质量的差异对价格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再用抽样调查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货币的购买力进行调整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