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7-01殷俊
殷 俊
(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精神类疾病是指患者在心理、社会等所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大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思维混乱、无法自主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类疾病[1],由于此疾病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本文针对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例精神科患者,总结并归纳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0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治疗中途转院的患者以及临床资料不全者。纳入对象均在我院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精神类疾病,且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将80例精神科患者按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38.41±3.27)岁;对照组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7.02±3.25)岁。两组患者,无论是在年龄还是病情上都呈现以P>0.05情况或者是结局,没有探究价值,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包括:①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安全知识与法律知识,并针对以往的案例进行学习,总结经验教训;②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交接时应将患者情况记录全面,让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紧密配合,提高效率;③利用精神科风险评估表系统的对患者的冲动风险、自杀风险、出走风险、噎食风险、跌倒坠床风险以及压疮风险等6个方面进行动态评估,并对有高风险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做好“防自杀”,“防噎食”,“防跌倒”,“防冲动”,“防出走”等标识,并及时进行查房,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④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科普疾病的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让患者家属提高安全意识,从而提高患者家属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⑤工作人员应及时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保证病房内无利器与其他危险性物品,防止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机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80例精神科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均采用%的形式表示,组间运行χ2检验,若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n(%)]
2.1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 论
由于精神科患者无法自主控制自身行为,在护理中易发生不良事件,造成对患者及他人的伤害,而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与患者家属的风险意识与安全意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说明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较好,可以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机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