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小儿四肢骨伤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
2019-07-01刘婷
刘 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疼痛属小儿四肢骨伤患儿术后常见症状,儿童正处于好动贪玩年龄阶段,极易发生骨折情况,由于儿童年龄较小,与成人相比较个体意志力相对薄弱,导致术后疼痛容易引发患儿哭闹、乱动,影响预后效果[1]。为了减轻患儿术后痛楚,探索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以我院儿科近1年收治的96例小儿四肢骨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实施临床干预,比较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及依从情况,以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小儿四肢骨伤患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8例。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3~11岁,平均(8.23±1.87)岁;包括尺桡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12例,锁骨骨折7例,肱骨下段骨折6例,股骨干骨折5例。对照组男28例,20例;年龄3~12岁,平均(8.25±1.64)岁;包括尺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8例,肱骨下段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4例。全部患儿家属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均接受手术治疗;③经X线和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标准:①精神性疾病;②严重心肺及肾脏功能障碍;③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用药、告知患儿家属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家属支持:转变传统术后疼痛护理观念,术后立即告知家属关于患儿手术效果,增进患儿及其家属对手术结果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家属协助患儿勇敢面对疼痛,告知家属切勿在患儿表述疼痛时表现出不耐烦、焦躁等负面情绪,而是需要立即安抚患儿,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前来处理,充分尊重患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患儿树立正面、积极的乐观情绪。
(2)心理护理:对于≤3岁的低龄患儿可通过抚摸、按摩、播放优美乐曲的的方式,拉近护患距离,加强患儿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对于3岁以上可自主表达个体意见患儿需加强心理疏导,主动与患儿沟通和交流,建立护患信任关系,比如在每日给药后给予患儿赞赏和小玩具奖励,陪同患儿一同看电视、听音乐等,密切关注患儿的疼痛反应,给予患儿所需的支持和鼓励,引导患儿正确面对疼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保护创面的重要性,消除患儿对术后疼痛的恐慌。当患儿疼痛发作时给予其充分鼓励,通过与患儿交谈其感兴趣的话题,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结合患儿喜好在患儿忍耐疼痛过后给予其肯定。
(3)药物护理:①告知患儿及其家属使用镇痛药物比并不会损害患儿身体麻醉性镇痛引发的成瘾机率<0.1%,解除患儿及家属内心疑虑。②结合患儿既往病历、过敏史及实际体质,给予患儿针对性药物护理干预,观察患儿服药后有无呕吐、呼吸抑制、血药浓度升高等不适症,及时加减药物。③处理疼痛时需充分理解患儿,确保动作轻柔,避免患儿疼痛加剧。
(4)其他护理:①体位护理,术后指导并协助患儿家属定期为患儿按摩,减轻患儿术后疼痛感。②环境护理,调整室内温湿度和光线,提高患儿舒适度,在病房墙壁张贴卡通贴,为患儿营造温馨、充满趣味性的恢复环境。
1.3 观察指标
(1)以客观疼痛评分法(OPS)为参考依据评价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评价项目包括患儿有无肢体运动、兴奋、哭闹情况、姿势和感觉疼痛部位共5项内容,单项目评分0~2分,满分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当疼痛评分≥4分时遵医嘱给予患儿抗炎镇痛药物治疗[2]。(2)对患儿的遵医嘱行为进行评价,判断依从性,评价项目包括患儿可主动配合护理操作;接受治疗时无哭闹行为发生;配合服药、吃饭。①完全依从:患儿能够顺利执行上述3项及以上医嘱行视为完全依从;②完全不依从:低于3项者;③部分依从:介于二者之间,依从度=(①+②)/48×100%[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96例小儿四肢骨伤患儿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2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依从度采用%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x2检验;疼痛评分采用(±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结果显示,P<0.05,便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疼痛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疼痛评分与本组干预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1。
表1 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1 疼痛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48 6.47±1.39 1.54±0.47 23.278 0.000对照组 48 6.21±7.25 3.23±0.79 2.831 0.003 t 0.002 12.737 P 0.499 0.000
2.2 依从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依从度9 3.7 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依从度对比[n(%)]
3 讨 论
临床研究证实,小儿四肢骨伤患儿术后组织修复功能与成人相比较明显更加强大,但受到并发症、疼痛等多元化因素影响,患儿极易出现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部分患儿缺乏耐性,本性好动,极易影响预后效果,而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转移患儿注意力,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感[4]。本文采用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家属支持、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可有效增进患儿及其家属对术后护理各项护理内容的认知和了解,促使患儿在家属的积极影响下提高临床治护依从度[5]。本组实践证明,观察组患儿依从度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说明观察组采用的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患儿治护依从度,为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国内外相关报道证实,对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伤患儿实施临床干预,可有效调节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缓解患儿生理和心理痛楚,达到改善预后的干预目标[6]。有学者研究发现,对小儿四肢骨伤患儿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儿树立治疗信心,降低患儿对术后疼痛的敏感度,有助于引导患儿正确面对术后疼痛,预后良好[7]。与上述分析一致,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前两组患儿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疼痛评分与本组干预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显示两组采用的干预方案均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感,但观察组患儿疼痛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对小儿四肢骨伤患儿展开临床干预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感,提高患儿治护依从度,因此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