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对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7-01杜福兰
李 琴,王 兰,杜福兰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四川 南充 637000)
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而言,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期间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若患者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将会严重阻碍患者的康复速度,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发生,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预后恢复,同时,还将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而言,还将会使其出现肺栓塞的症状,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认为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而言,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指导,进而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根据临床上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预见性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为5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本组研究,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其中,预见性组男性30例,女性25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6岁,平均年龄(40.42±12.28)岁;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3例,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6岁,平均年龄(40.75±12.56)岁。各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对。
1.2 护理方法
预见性组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方法。首先,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患者的风险意识,并且结合患者的烧伤位置向患者讲解有关护理期间的注意事项;其次,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开展“静脉操”的康复训练,如:踝关节屈伸、蹬踩以及旋转等。与此同时,还需要为患者开展被动的人工按摩和机械运动等,每间隔2h对于患者的踝关节、大腿肌群以及腓肠肌的屈伸和挤压等规律性护理干预。对于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患者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前提下切勿进行患肢的挤压和按摩;再次,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创面的干燥和整洁,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并且结合患者的感染指征以及细菌培养等因素适当使用抗菌药物,但是需要避免使用大量的光谱类抗生素药物,进而降低真菌以及致病菌感染的发生;最后,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烧伤部位,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点,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进行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几率,避免重复穿刺,在此期间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硬结以及红肿等不良反应,适当使用热毛巾进行湿敷。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给予创面引流以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护理干预等。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预见性组和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所所及的数据和指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住院时间等,均需要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整理和核验,各个组别之间的数据经过对比和计算后,得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
预见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4例(7.27%)显著低于对照组12例(21.82%),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比对[n(%)]
2.2 对比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预见性组的住院时间(9.78±1.25)d显著低于对照组(16.52±1.68)d,T值=23.870,P值=0.00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患者静脉出现急性肺化脓性炎症所致,患者的深静脉腔内血液的难以正常凝集,将会导致患者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在此期间还容易伴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加之大面积烧伤患者受到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血小板随之增高,进而导致患者电解质功能紊乱,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几率[3]。此时,临床上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护理人员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给予预见性的护理干预,进而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本次实验经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预见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4例(7.27%)显著低于对照组12例(21.82%),预见性组的住院时间(9.78±1.25)d显著低于对照组(16.52±1.68)d,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通过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方案,不仅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还能够缩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
结 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