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打孔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

2019-07-01张杨宋双生李新平叶永梅

医药前沿 2019年13期
关键词:性激素卵泡淋巴细胞

张杨 宋双生 李新平 叶永梅

(1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 湖北 枣阳 441299)

(2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湖北 枣阳 441299)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为导致育龄女性不孕的最常见病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研究均发现PCO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推测可能与自身免疫及炎症反应有关[1,2]。目前治疗PCOS的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3],但在手术对PCOS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比较PCOS患者腹腔镜打孔术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的差异,分析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治疗PCOS的可能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妇产科诊治的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标准:(1)经症状体征、雌激素雄激素及孕激素检测和经阴道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2)药物治疗无效,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配偶精液正常;(3)近6个月内未使用激素等可能影响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药物;(4)无腹腔镜手术禁忌症等;(4)排除合并妇科炎症等其他影响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疾病,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肾上腺等可能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疾病。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25.6±5.2岁;不孕时间1~5年,平均3.4±1.2年。

1.2 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

PCOS患者均行腹腔镜多囊卵巢打孔术,月经干净5天行腹腔镜手术,镜下全面探查盆腔脏器。电针垂直置于卵巢卵泡中央,双侧卵巢均匀打孔10~15个,打孔直径约2~4mm,每个点电灼2s,并取少许卵巢组织备术后送病理检查。术中确切止血,完整保留卵巢血供。术毕用500mL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并吸净,卵巢表面涂布抗粘连药物。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均检测以下指标:(1)手术前月经第3d及手术后首次月经第3d取静脉血,检测血清性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雌二醇(E2)),并采用超声检测卵巢形态、体积大小和窦卵泡数等指标;(2)炎症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均空腹8h后取静脉血离心获取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T淋巴细胞包括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均空腹8h后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igmaplot 12.5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性激素、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对比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比较

PCOS患者经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后FSH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LH、T、左卵巢体积、右卵巢体积、左窦卵泡数和右卵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治疗前、后的E2无显著差异(P>0.05)(表1)。

表1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比较 (±s)

表1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性激素、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比较 (±s)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FSH(mU/mL) 4.5±0.6 6.7±0.8 17.041 <0.001 LH(mU/mL) 16.1±1.5 8.9±1.2 29.033 <0.001 T(ng/mL) 2.9±0.4 0.8±0.3 32.533 <0.001 E2(pg/mL) 90.2±7.3 89.8±6.9 0.308 0.759左卵巢体积(mL) 9.6±1.4 5.7±0.8 18.735 <0.001右卵巢体积(mL) 9.4±1.3 5.5±0.6 21.099 <0.001左窦卵泡数(个) 15.8±2.1 6.2±1.4 29.463 <0.001右窦卵泡数(个) 16.3±2.4 5.9±1.2 30.022 <0.001

2.2 炎症因子比较

PCOS患者经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后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表2)。

表2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炎症因子比较 (±s)

表2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炎症因子比较 (±s)

炎症因子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CRP(mg/L) 13.8±2.5 6.2±1.7 19.472 <0.001 TNF-α(pg/mL) 25.1±3.6 6.5±1.8 35.796 <0.001 IL-1β(pg/mL) 0.5±0.3 0.3±0.1 4.899 <0.001 IL-6(pg/mL) 11.9±2.4 3.6±1.2 23.960 <0.001 IL-8(ng/mL) 0.5±0.2 0.2±0.1 10.392 <0.001 IL-18(μg/mL) 2.1±0.9 1.2±0.5 6.771 <0.001

2.3 T淋巴细胞比较

PCOS患者经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CD3+和CD8+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表3)。

表3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淋巴细胞比较 (±s)

表3 PCO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T淋巴细胞比较 (±s)

炎症因子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CD3+(%) 58.7±6.2 59.1±6.6 0.342 0.733 CD4+(%) 37.1±2.5 33.4±1.5 9.830 <0.001 CD8+(%) 30.4±1.9 30.2±1.8 0.592 0.556 CD4+/CD8+ 1.2±0.2 1.1±0.1 3.464 <0.001

3.讨论

PCOS为妇产科最常见的不孕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无排卵或稀发排卵,多伴有月经不调等异常,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不孕病因。目前对PCO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基因遗传、胰岛素抵抗和性激素外器官功能异常有关,故阐明PCOS发病机制对降低不孕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PCOS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促进炎症因素和抑制炎症反应因素失衡是PCOS可能发病机制[5]。目前对PCOS过度炎症反应的机制不明确,发现PCOS患者的高雄激素血症活化MAPK途径和钙离子通道,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促进慢性炎症的产生[6]。目前发现与PCOS患者相关的炎症因子包括CRP、TNF-α和白介素等,其中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张晓芳等[7]发现PCOS患者CRP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提示可能存在慢性炎症反应。TNF-α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产生,在PCOS患者中显著升高,且独立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可导致高雄激素血症,促进PCOS的发生及发展[8]。IL-1β、IL-6和IL-8在PCOS患者中呈显著升高状态,而抑制其水平可显著恢复卵巢形态,促进排卵并改善其内分泌紊乱[9]。IL-18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具有强大促进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可诱导CRP、TNF-α和IL-6的产生,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目前发现IL-18在PCOS患者中显著升高[10,11]。本研究中,手术前检测PCOS患者炎症因子,发现CRP、TNF-α、IL-1β、IL-6、IL-8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证实PCOS存在炎症反应紊乱。

炎症反应往往与细胞免疫存在关联,T淋巴细胞为最重要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研究发现PCOS患者卵巢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检测自身抗体发现其水平显著升高[12]。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及雌激素异常,可通过调节T细胞受体信号系统、改变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表达及影响细胞因子基因转录翻译影响T细胞免疫。樊桂玲等[13]发现CD4+CD28-T淋巴细胞在PCOS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显著升高,是PCOS发病的相关免疫因子;施晓波等[14]发现PCO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认为PCOS患者存在细胞免疫活跃现象,可能与患者高雄激素有关。本研究中,PCOS患者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均存在异常,证实T淋巴细胞与PCOS的相关性。基于炎症因子与T淋巴细胞免疫的关系,推测炎症因子与T淋巴细胞两者共同作用而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目前对药物治疗无效的PCOS患者推荐行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少,不影响卵巢排卵并可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15],但目前在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对PCOS炎症反应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面尚无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PCOS患者经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后CRP、TNF-α、IL-1β、IL-6、IL-8、IL-18、CD4+T淋巴细胞和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CD3+和CD8+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时治疗后的LH、T、左卵巢体积、右卵巢体积、左窦卵泡数和右卵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这些证据表明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可显著改善PCOS患者炎症反应紊乱状态,为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PCOS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性激素卵泡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为什么要做性激素检查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慢性焦虑刺激对成年雌性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性激素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