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CPTPP及对亚太经济的影响
2019-06-30王泽英
王泽英
【摘 要】CPTPP作为亚太地区自贸水平最高的FTA协定,代表着未来自贸发展的新方向。CPTPP的签署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发达国家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中国家利用CPTPP实现“搭便车”。在CPTPP和东盟内部本身存在的经济差距双重作用下,东盟的战略地位将会降低且内部会进一步分化。CPTPP的签署生效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并将在规则外溢的情况下对WTO多哈回合谈判、RECP和中国—东盟自贸区2.0版的谈判产生标杆作用和影响。面对CPTPP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从国内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加速自贸谈判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从而积极应对。
【关键词】CPTPP;TPP;东盟;RECP
【中图分类号】F744;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0-0209-03
2018年12月30日,Comprehensive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CPTPP)正式生效。该协定是在美国退出原有的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之后,其余11个谈判国在原有的TPP文件基础上重新谈判更名后签订的。TPP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已经接近达成,但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和“追求绝对利益”的选择退出。TPP协定的其他签字国于2017年美国退出之后继续谈判,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水平最高的自贸组织。CPTPP的生效给亚太经济带来巨大推动,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挑战。
1 CPTPP签订的动因和主要变化
1.1 动因:发达国家扩大海外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搭便车”
CPTPP签订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由于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在亚太地区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签署CPTPP的目的主要是占领和扩大新兴市场,以增加本国出口。另一方面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依赖进出口贸易且规模较小的经济体,加入CPTPP不仅能够为本国产品的出口降低关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率,更重要的是利用发达国家在谈判过程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机会来实现“搭便车”。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发达国家参与CPTPP的动因大体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本文选取协议签署国中最大的发达国家日本为代表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发达国家的相同动因和日本自身独有的战略目的。日本积极参与自贸区谈判有多方面的战略考虑。第一,日本国内面临着调整对外出口结构、提高日本经济竞争力和开发海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区域内其他发达国家参与协定的相同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日本学界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领域的研究开发较早,并且已经形成许多成果。安倍晋三首相第二次上台后,根据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重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安倍经济学”,参与自贸协定是“安倍经济学”的重要部分。第二,日本希望借助自贸区建立扩大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平衡日益崛起的中国对于亚太地区的影响,提升日本自身的大國地位。中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成功加入了WTO,并且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和升级谈判。除此之外,中国还同新西兰、韩国等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自贸区,并积极进行中日韩FTA和RCEP谈判。由于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所以日本同中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为了实现自身大国地位,日本必须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领域进行竞争,因而争取早日签订覆盖范围较大且自由化水平较高的自贸区,扩大日本的对外贸易、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提高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第三,日本国内经济发展本身面临着竞争和瓶颈。近些年,以半导体行业为代表的日本传统优势行业已经受到来自中韩的竞争,新一代通信技术和AI产业的发展又面临着中国的强势冲击,日本难以在原有的经济结构下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时,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使得日本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所以,日本急需CPTPP这针“强心剂”以改善日本经济当前的发展局面。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建立自贸区,一方面可以拓宽日本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国内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日本经济活力。
新区域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小国与大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实际上是利用单方支付购买了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险”,而这里的单方支付是小国对大国放弃对自己实施贸易报复的补偿[1]。作为谈判方,新加坡、越南和文莱等国成为签订CPTPP小国经济体的代表,它们签订自贸协定的动因是借助自贸区这一公共产品实现“搭便车”和开发发达国家市场。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国家和自由港,本身的经济发展就依赖于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发展,自贸区的建立能够推动新加坡经济向好发展。越南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学习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并逐步成为一个新兴的代工工厂,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减少越南产品出口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加越南的产品出口量。文莱作为11个签字国中最小的国家,其进出口规模不大且水平不高,推动文莱积极签字的主要动因是提高文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文莱在国际舞台的外交空间。
1.2 主要变化:搁置争议,寻求合作
CPTPP是在美国退出TPP之后,日本作为轮轴国牵头在原有TPP协定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达成一个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协定。就内容变化而言,与原有的TPP相比,CPTPP基本上继承了TPP95%的条款,在日本等国推动下,新架构共识最终保留超过95%的原TPP项目,及搁置其中的22项条款,其中的11项条款与著作权保护期、药品临床试验数据保护期等知识产权议题有关,最具争议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ISDS)条款亦位列其中[2]。其他协定款项与原有的TPP相比并无新意。之所以搁置与知识产权相关的22款,有两个原因:第一,搁置的22项条款大多是美国在TPP谈判中强调且美国占有较大优势的产业,例如生物医药行业美国在全球占有垄断地位,对该领域进行降低关税将极大地打开太平洋西岸的美国医药市场,美国退出TPP之后继续保留这些款项意义不大;第二,在美国于2017年退出TPP后,日本和新加坡等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对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需求较大,所以搁置容易出现纷争的条款能够加快协定早日达成。因而,CPTPP相对于TPP最大区别就是搁置了22项不易达成的条款,保留原有TPP已经谈判达成的条款。
2 CPTPP的影响和局限
CPTPP的签字生效标志着亚太地区覆盖范围最广且水平最高的自贸区成功建立,这不仅受到各签字国的重视,也引起了其他未参与协定的亚太国家关注。亚太地区本身就有多个自贸协定和自贸区的存在,同时也有东盟一体化组织,所以CPTPP的签字和生效不僅影响着区域内的国家行为体,同时也对区域内原有的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机制产生影响。
2.1 CPTPP分化了东盟
截至2018年12月30日CPTPP正式生效,11个签字国中有东盟国家新加坡、越南、文莱和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目前也有意向同CPTPP参与国进行谈判并签字加入。就当前东盟内部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菲律宾作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国家在未来也有可能加入CPTPP。但是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由于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很难成为CPTPP签字国。借助GTAP模型数据,CPTPP的实施将推动主要成员国的实际GDP出现增长,其中加入TPP的东盟国家收益最大,实际GDP增长0.11个百分点[1]。由于东盟内部成员国差异性较大,导致实施经济一体化难度较大,所以经济一体化步伐较其他地区一体化组织缓慢。CPTPP生效之后,东盟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差异将进一步拉大,无益于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CPTPP的出现削弱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领域的战略地位,弱化了东盟的经济职能。目前东盟国家参与贸易自由化的活动,既有整体出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有在东盟倡议下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RCEP。东盟组织内部本身约束力较弱,开放性和包容型较强。东盟形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贸政策和对外政策,难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经贸协定中争取整体利益最大化,也很难形成合力主导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谈判。
东盟作为一个超国家行为体的地缘战略意义被削弱。东盟北接中国、南扼马六甲、西邻印度洋、东瞰太平洋,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并且是国际上最繁忙的航运海域之一,发挥东盟国家整体地缘优势,能够提高东盟整体的国际地位并取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但CPTPP的签署,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自贸市场,另一方面弱化了东盟地缘优势的红利,增加矛盾出现和升级的概率。由于协定签字国之间经济的互补性,CPTPP的生效会打破地理上的束缚,加强签字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威胁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
2.2 CPTPP规则的外溢和亚太经济格局的变化
CPTPP是目前亚太地区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远超已经形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和正在谈判中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CPTPP的生效为将来其他自贸协定的谈判提供了一个标杆及制度范本。CPTPP的签署顺应了当今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社会对于自由贸易的主流呼声,它是在FTA基础上的深化和升级。未来其他自贸协定的谈判如果没有达到或者接近CPTPP水平,其效果很难满足各国对于市场和利益的追求。CPTPP形成的规则和自贸模式将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对其他自贸组织和协定产生影响。
CPTPP的签署和生效也改变了亚太地区的经贸格局。CPTPP作为一个建立于亚太地区而由西方国家完全主导的自贸协定,未来将改变亚太地区长久以来的经济格局,成为一个新的亚太地区经济“发动机”,而这势必会与当前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发生冲突。美国和中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都未加入协定,不仅会影响CPTPP进一步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会使亚太经济形成一个自贸组织相互间竞争和对立的局面。以CPTPP对于越南和新西兰的增效为例,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面和进步的太平洋伙伴关系〉的经济和分配影响:越南》报告,2030年前CPTPP每年将使越南的GDP增长1.1%,如果生产效率能小幅提升,则扩大至3.5%左右,能够推动越南朝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PTPP可使新西兰有更多机会竞标CPTPP市场中的政府合同,为新西兰带来每年0.3%~1%的GDP增长[3]。CPTPP协定重视原产地原则,这对于非CPTPP国家而言将形成歧视政策,并使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和规避非关税壁垒转移资产和工厂,形成虹吸效应,进而推动CPTPP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各签字国对于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形成了一个CPTPP成员国抱团以图与中国抗衡并影响亚太经济发展格局的结果。
2.3 CPTPP的局限性
CPTPP签订标志着仅次于EPA和NAFTA的全球第三大自贸区的成立,但是作为一个亚太地区的自贸协定,其在覆盖范围和成员国国家经济互补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第一,作为亚太地区的自贸协定并没有覆盖亚太地区经济实力强劲的中国、美国、韩国,严重影响了CPTPP发挥更大的经济推动作用。目前CPTPP成员国的总体GDP仅占全球总量的13%和世界人口总量的6.69%,经济规模有限、市场规模狭小,不足以发挥协定本身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规则。作为非CPTPP的中美两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分别为14.81%和24.62%(2016年数据),如果CPTPP成功同中美两国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使CPTPP的总体GDP占世界比重提高到52.43%,覆盖人口将提高到21.77亿。这将使得CPTPP内部的经济互补性和活力得到极大增强,并且能够给成员国提供一个全球最大的自贸市场。第二,当前的CPTPP内部缺乏拥有绝对实力的领头羊国家,日本无力引导和统一成员国内部想法并引领CPTPP将来的发展。由于各国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所以自贸组织需要一个凝聚起成员的轮轴国。在政治压力下,纷争可能最终在受到行为者实力及其偏好强度影响的条件下导致合作的产生[4]。当前的CPTPP需要中国或者美国加入,以充当轮轴国避免协定在未来的执行和发展过程中分歧过大而停摆。第三,CPTPP面临同区域内其他自贸协定的冲击,相互间的投资转移和经济权力转移将影响CPTPP成效。当前亚洲地区有多个类似的FTA,包括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RECP和大量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同时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将对CPTPP的成效造成影响。多重自贸协定之间的最优惠待遇认定及原产地原则认定,将成为未来亚太地区各类自贸谈判的焦点,CPTPP同样不可避免。
3 CPTPP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方案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CPTPP的签署和生效对中国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相对于中國庞大的经济体量,其影响有限,从长远来看对于中国未来的自贸区建设则有着深远的制度示范效应。第一,短期内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在TPP谈判过程中中国学者认为,由于中国GDP基数较大,因此TPP成员国间实现零关税对中国GDP整体而言影响微弱。由于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当前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模式,对TPP成员国的贸易依赖和投资依赖依旧存在。因此,加入TPP给中国GDP带来的增幅较为可观[5]。虽然CPTPP的覆盖领域和市场份额较TPP有所下降,但短期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旧不可忽视,尤其是中国在同协定国家具有同质的加工制造业领域。第二,CPTPP的生效将在中国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对外投资和“一带一路”建设多方面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在原产地准则方面,作为非协议成员国不享受优惠的关税和准入政策,无法在相同行业取得价格优势。由于CPTPP专门强调在政府采购方面对于成员国开放,这使得中国将会在基础建设和大量国际招标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产生一定影响。第三,增加了中国未来进行FTA谈判的成本和难度。CPTPP之所以受到亚太国家关注,重要的一点是较高的自贸水平和高达95%的关税减免覆盖范围。未来中国在亚太地区或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自贸谈判,CPTPP就成为衡量的标杆。关税的减免程度和开放领域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谈判双方在谈判桌上的筹码,这对于中国的自贸建设是一个挑战。
合理应对CPTPP生效带来的影响是当前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国需要及时调整,灵活应对。第一,积极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争取使多哈回合摆脱当前困境。推动多哈回合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CPTPP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推动中日韩自贸谈判和RCEP谈判。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必须顺应这股时代潮流。同时,中国本身作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推动者,有责任推动全球和地区自贸谈判向前推进。当RCEP的协定关税更低时,区域内国家的GDP、出口额将得到更为显著的增长[6]。越早实现RCEP等自贸协定的谈判越有利于中国应对CPTPP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增强在经济领域的权力。技术变革与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加将使现有的国际机制过时。资本、货物及某些情况下人员的国际流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政府修改或重新创立国际机制、以恢复其有效性的强大动力[4]。CPTPP不单纯是一个自贸协定,它暗含着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面对这种挑战,只有通过内部产业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才能够切实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话语权和实力。
参 考 文 献
[1]杨立强,余稳策.从TPP到CPTPP:参与各方谈判动机与贸易利得变化分析[J].亚太经济,2018(5):57-64,150.
[2]贺平.日本自由贸易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8(6):32-44,118.
[3]曹广伟.亚太经济一体化视域下CPTPP的生成机理及其后续影响[J].商业研究,2018(12):90-96.
[4](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增订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62.
[5]吕越,李启航.区域一体化协议达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以RCEP与TPP为例[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5):37-48.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奈.权力与相互信赖[M].第4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