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文明视角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

2019-06-30杨秀萍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

杨秀萍

【摘 要】乡村文明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建构逻辑、延续方式和存在形式,这就决定了对乡村文明价值的解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定位。如果仅从工业文明背景,基于纯经济的视角看,乡村无法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资本价值。但从生态文明背景、从历史与文化视角看,乡村文明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基因和密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根脉、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民族自信的底气,为世界探索农业生态化之路提供了思想启迪和智慧滋养。

【关键词】乡村文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D422.6;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2-0254-02

“乡村文明即乡村的进步开化状态,它所指称和表征的是乡村系统在物质进步、文化发展、制度治理和道德改善层面的状况。”[1]乡村文明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建构逻辑、延续方式和存在形式,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乡村文明价值的解读,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定位。当我们把中国乡村放在文明发展史的宏大背景下,从历史与文化角度看,从生态文明打开的视野看,乡村文明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基因和密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根脉、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民族自信的底气。

1 从文化角度看,乡村文明对优化人格心态具有巨大的教化价值

在工业文明系统中,由于缺乏精神与文化的制衡,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而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浓厚乡土文化,从生态文明打开的宽广视域看,对优化人格心态具有巨大的教化价值。第一,顺应天时的农业生产体现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念,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崇天敬地”的农业信仰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影响和规范人们养成珍惜资源、合理使用资源习惯的重要思想源泉。第二,艰辛的农耕劳作,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更能使人深切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约理念。第三,无论是生活中的礼尚往来、邻里相帮,还是生产中的互助合作、经验交流,都使农村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情文化,不但成为农民的精神归属和心灵寄托,还包含了崇德向善、包容宽恕、感恩祈福的美好情操。尤其是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乡规民俗,都饱含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淳朴品质,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第四,乡村手工艺品凝结着村民敬畏自然、崇尚祖先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承载着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信仰、愿望等内涵,使手工艺品超出其使用价值而成为教化载体[2]。

2 从历史角度看,乡村文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根脉、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以乡村为载体成长起来的农耕文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深厚根基。中国古人在“敬天畏天”“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历史悠久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中华文明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顺应天时”的治国方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中和有度”的礼制规定,客观上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生态平衡;循环利用、轮耕休作、蓄养地力的“绿色”耕种法,既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还能有效调节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拥有乡村所提供的稳定安全的自养系统,才使得中国的文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表现出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稳定性及其自我调控的再生能力。虽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但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在本地区民族内为了防御外来侵略所建,是乡村居民的保护者,与乡村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古代城市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心,但所有的这些功能,不是内生于城市本身,不足以构成整个社会存在的物质生活基础,而是处于服务农业和乡村的从属地位。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的“民以食为天”的至高信条、“农本商末”的思想观念、“重农抑商”的治国之策,以及“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都在深深维护着乡村这条文明之根,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从未间断的根源所在。

近代以来,在西方城市文明占據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乡村被定义为愚昧和落后,在当今世界主流理论与话语体系中,中国乡村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独立的解释理论而日渐衰落。但是从构建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中,乡村文明找到了得以支撑的理论依据。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与当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高度契合,凝聚着中国传统智慧的农耕经济对现代生态农业也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借鉴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证明了传统乡村文明在生态文明时代具有城市所没有的独特价值。因此,对乡村文明的价值判断要遵循文明发展的自有逻辑,不能仅以有用或无用、先进或落后简单论之。

3 从发展眼光看,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民族自信的底气

乡村文明既具有历史共同性又具有时代差异性,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全面地认识判断传统乡村文明的价值。既要回顾历史,牢记我们的文明之根;又要立足现实,赋予顺天应地、自然纯朴、德治孝道等优良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更要面向未来,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的现代性、包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却是“大国小农”。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农村。因为农村拥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难题、肩负着繁重的发展任务。尤其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一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包含着健康食品、新鲜空气、优美环境,使具备这些优质生态资源的乡村拥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弱势化,致使乡村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这些重要论断既体现了共产党人深厚的民生情怀,更赋予乡村承载着中国走向富强美丽的时代使命。这说明,乡村文明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基因和密码,她不仅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心灵归宿,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乡村文明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有地方多样性,我们既要用时间之轴实现乡村文明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联通,更要从空间维度建立多层级、立体的价值评价体系。即把乡村文明放置在不同的场域进行评判,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乡村文明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建构形成、发展变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使我们民族拥有了维系活力、传承文明的强大基因库。

4 从世界场域看,中国乡村文明为世界探索农业生态化之路提供思想启迪和智慧滋养

工业化的高歌猛进不但引发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而且引发了全球性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以一种灾难的方式提醒人们,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并不完全适用農业领域。按照西方工业经济学原理,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实现规模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使用现代化机器,进行集约化经营,降低管理费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然而把建立在分工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基础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推广到农业领域,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带来了农业生产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因为农业生产的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生命物,携带着生物上亿年适应生态环境变迁、适应多样性物种之间竞争与共生的演化信息,是一个依靠天时地利为主的生产过程。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把精力放在如何认识天时地利的运行规律,如何顺应天时与巧借地利,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认识、系统宏观的思维模式、休养生息的农耕制度等。也正是凭借这样的生态智慧,我们仅仅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资源和占世界6.4%的水资源,却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这些积累了数千年的乡村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的精神瑰宝。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只有扎根于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才能接住地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这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参 考 文 献

[1]王忠武.乡村文明的价值结构与新时代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文明复兴之路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8(5).

[2]朱启臻.村落价值与乡村治理关系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3).

[3]董峻,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www.moa.gov.cn/ztzl/ncg-zhy2017/zxdt/201801/t20180103_6133744.htm,2017-12-30.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