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019-06-30陈锐
陈锐
【摘 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引下,传统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应有之义。在众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中,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新型动力。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价值和再生价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7-0218-02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和效率,更加强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必须强调人的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简单来说,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保证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持续繁荣的源泉和动力。
1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
实践中,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状况较其他国家而言,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间。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理论与制度层面,严重缺乏实操经验,真正进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的少之又少。
1.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认识不足
实践当中,一方面,企业对作为常规资源之外的潜在人力资源的本质及潜在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常常否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过于保守,大多企业不愿意转变发展模式而停留于传统的人才结构模式。此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在整个经济市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凤毛麟角,缺乏可供市场借鉴的相关经验,这也是很多市场主体不敢轻易尝试的原因之一。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能力不足
市场主体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践能力及专业知识的缺少,是导致目前我国在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作用方面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多市场主体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待提升,认识过于肤浅,对其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其次,很多企业将从国外借鉴的经验生搬硬套于中国市场,这就导致成效甚微,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成功经验的借鉴吸收、灵活的变通应用及实践中的相关人员的协调能力。
2 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产业结构优化、低投高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个主要方面,要实现这3个方面的内容必须依靠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国家、社会、企业都是由人及人的社会活动所构成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更是依靠于人所提供的技术、服务等专业知识或劳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要以人为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要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将人力资源的管理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可厚非。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发掘与利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充分的物质资源的支撑下必须依靠人才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它兼具基础价值与再生价值,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达到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人力资源管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过是将人力转化为能够产生最大化经济价值的资本,在这一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系统化、规范化,才能够为经济发展输送多元化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障。
2.2 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受到社会上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国家在某时段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关资源的供给等。其中,人力资源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不可取代的、极为重要的元素。一定程度来讲,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基础,人力资源是引导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推动原因。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下,经济在数量上的增加首要依托于自然资源及人类劳动的投入,可以说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文明遭到破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些损害与短暂的经济增长相比较具有永久性与不可弥补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呼声高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下,要强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减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人力资源便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替代动力,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成为达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途径。
2.3 人力资源管理推动实现经济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极其丰富,若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与人力资源的持有量相比,我国自然资源的持有量虽然说在总量上也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自然资源的人均持有量却是少之又少。在当今世界,企图借助他国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资源的特点,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战略基础,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以人力资源管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飞速发展的未来经济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受重视,未来世界的竞争依靠的是科技的发展,简单来讲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基于当代经济发展模式提出的基本要求,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
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不少缺点,再加上人才的流动性,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标准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所输送的人力资源显然不能满足经济急速发展下对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全面性的专业型人才。首先,国家应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整体上而言有利于国家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要注重区域教育的差异性,适当倾斜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实现人才教育的区域平衡。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大教育帮扶,实现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市场输送人力资源。
3.2 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经济的良性发展除了依靠市场,也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节。同自然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相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样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政府通常是通过制定该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讨论实施相关政策来实现对各种资源的调控。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合理调配各种资源。首先,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人才的流动;其次,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调节市场需求和人力资源输送之间的缺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供需相协调的价值追求;最后,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要与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机制相对接,与相关组织的工作相符合。在实践当中,我国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存在太多方面的立法空白,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综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发挥积极的宏观政策调控,为市场有效地输送人力资源,达到市场需求与人才之间的平衡。
3.3 建立健全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我国在政治上采取的是一元两级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再加以其他各種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才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发展;相反,相对较为落后的二三线城市则相对冷清。这就导致一线城市人力资源过度饱和,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造成城市负荷;相反的是,二三线城市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城市得不到足够的人力、技术的支持,发展更是举步维艰,这明显与当下所秉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二三线城市的福利待遇、工作待遇,帮助相对落后的城市引进人才,在将一线城市饱和的人力资源引入二三线城市的同时,也缓和了一线城市的承载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价值,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政府的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人力资源在各区域间的合理调配,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欧阳春芬.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18(16).
[2]刘丽芳.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东方企业文化,2014(6).
[3]周芳,唐莺,涂道勇.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网络财富,2008(7).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