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马盘阳河流域游客疏导管理机制探讨

2019-06-30梁舒欣莫雯静陆小钢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9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

梁舒欣 莫雯静 陆小钢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迎来发展高峰期,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巴马瑶族自治县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及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核心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巴马盘阳河流域沿岸景区更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然而,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为盘阳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及旅游景区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文章基于巴马盘阳河流域游客流量现状及流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游客疏导管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盘阳河流域;游客容量;游客疏导;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245-04

0 引言

当前,我国已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数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期间,很多旅游景区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为有效控制游客流量,提升旅游质量,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法规和指导意见。2013年4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章第四十五条提出,“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2015年1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2017年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要求“景区应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景区日最大承载量,制定并定期演练游客高峰时段分级应急预案”;2019年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法落实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要求,及时发布客流预警信息,引导游客合理安排出行,避免滞留拥堵”。以上措施对游客的疏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巴马县旅游业起步于2006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开发,其旅游业发展快速[1]。特别是随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知名度的提升,盘阳河流域沿岸的旅游景区涌入大量游客。虽然国家在立法层面上对景区游客流量强制控制,但是景区游客接待量大大超过游客承载量测算上限值的现象仍时常发生,一方面反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2];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旅游景区管理水平的滞后。

盘阳河流域是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组成部分,在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亟须加强保护与管理。因此,在旅游高峰期如何对景区游客进行有效疏导成为盘阳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景区科学管理所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1 景区游客流量现状及流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游客流量现状

(1)景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巴马瑶族自治县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以独特的“长寿文化”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或休闲养生。在巴马的旅游景区当中,盘阳河流域沿岸景区如百魔洞、百鸟岩、水晶宫、长寿岛等最受游客欢迎。2016—2018年,以上景区各年份接待的游客量总计超过50万人次。2019年1~6月,游客量总计已达30.99万人。

游客数量过多不仅对盘阳河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还会产生景区秩序混乱、基础设施跟不上进和游览质量下降等问题。

(2)旅游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每个景区所能够承载的游客数量是有限的。在节假日或旅游旺季期间,游客出游量大、出游频次高。面对庞大的游客群体,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跟不上,游客拥堵和超载现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景区拥堵不仅会增加交通压力,耽误游客游览时间,降低游客满意度,引起游客情绪不满和失控等,还会极易发生游客推搡和踩踏等公共安全事件,严重危及游客的人身安全。如果景区的监控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在拥堵发生时未能及时对人流采取疏导、分流等安全管控措施,就会增加旅游安全隐患。

1.2 游客流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游客数量预先控制不足,流量管控不到位。游客数量的预先控制是指在进入景区前,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手段是通过门票预约引导游客提前购票,以便提前预估游客数量。当景区内游客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时,通过停止售票的方式进行控制。

盘阳河流域沿岸各个景区也都是采用门票预约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大多面向旅行社,很多散客仍然采用现场购票的方式,给游客流量预测增加了难度。加上在“门票经济”环境下,景区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限客[3],因而游客流量管控不到位。

(2)游客流量监测手段单一,数据信息不全面。目前,盘阳河流域沿岸景区的数据采集渠道仅仅是通过闸机统计出入园游客人次,停留在传统的游客计数阶段,系统功能和采集手段都相对单一,忽略了游客游前、游后信息、游览习惯及驻留时间等多维特征的采集,难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游客信息。

景区对游客流量的监测也主要依赖于布置在景区服务中心、景区出入口、景区检票口、重要游览区及停车场等各个重要节点的摄像监控设施。虽然景区已基本实现监控区域全覆盖,但是缺乏智能管控系统。单一的数据采集和流量监测手段使收集到的游客数据信息不全面,影响了游客流量的預判。因此,景区游客拥挤和超载现象无法得到改善。

(3)景区游客管理水平滞后,应急机制不完善。广西巴马寿乡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开发管理着巴马县内80%左右已开发的A级景区,包括百魔洞、水晶宫等景区。该公司作为巴马甚至河池市最具规模的旅游企业,对景区均采用同一套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各景区的数据与终端管理后台相连。同时,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也在各景区统一植入了自己的一套监测系统。因此,这些景区已基本实现统一的监控管理。

尽管如此,以上景区的游客管理体系尚未完善,仅仅停留在对游客流量的监测,缺乏一个全面且综合的游客疏散应急平台,当高峰时段景区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未能及时启动相应的游客疏散应急方案。

2 游客疏导管理机制探索

从目前来看,游客疏导管理工作仍跟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格局、确保游客旅游安全及提升景区游览质量,游客疏导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索盘阳河流域游客疏导管理机制。

2.1 多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

(1)景区参与主体。景区游客流量的管理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如图1所示)。在旅游目的地,每个主体都在努力谋求自己的利益[4]。目前,盘阳河流域沿岸景区仍以“门票经济”为主导,景区游客数量直接与经济收入有关,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参与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就无法有效推进游客疏导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管理游客流量,需要构建多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

(2)多元参与和利益协调。对于政府来说,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既想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所以会从多方面来衡量游客的数量;同时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参与协助景区游客疏导管理工作,以便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以经济利益为上,游客数量越多越好。但是作为旅游投资者,从旅游景区获取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严格按照游客承载量限制出售门票,从源头上控制游客流量。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一方面,旅游发展的前提是不会因为过多的游客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受到干扰;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在提高游客社会承载量的同时也能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等。

对于景区游客来说,追求的是旅游高品质体验,游客越少越好。相反,如果游客想要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就要遵循景区管理制度,提升安全意识,在景区出现拥挤时,积极配合景区游客疏导管理工作。

综合上述,当游客数量处在一个承载的范围内,且保证各参与主体都谋求到自己的利益时,就实现了旅游效益的最优化。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游客疏导管理。

2.2 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机制

(1)旅游智慧化建设。一些基于景区承载力问题发生的公共旅游安全事故凸显出智慧旅游建设的不足[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其中,推进旅游者流量监测常态化,并借助科技手段制定相应游客流量控制预案成为景区智慧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实现景区智慧化,科学采集旅游数据和监控景区游客流量,是游客疏导管理最关键的问题。

目前,由于相关技术开发不足,硬件水平跟不上,盘阳河流域沿岸景区无法真正做到准确预测和科学控制游客流量。加上景区的游客承载量预警通常以停止现场售票等信息化较低的手段发出,无法做到事前将信息传递给游客,给游客流量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未来,景区将逐步通过智慧化建设来提高游客疏导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一方面,通过创新和完善游客数据采集和监测技术,提高景区监控智慧化。第一,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构建游客和景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第二,基于Java web和移动消息推送技术,根据采集系统所采集的游客数据,构建一套集门票预约、实时监测、疏导分流、预警上报等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流量监控管理系统,为相关管理部门实现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

另一方面,促进旅游数据的共建共享,提高游客管理智能化。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加强景区旅游数据的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推动平台面向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等相关领域开放,并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旅游数据全面信息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精准化,以便实现多方联动和统筹协调。

(2)游客疏导路线规划。游客承载量的大小与景区有效的游览面积有关。为了缓解高峰时期景区的人流压力,主要有以下疏导途径。

一方面,在原有景区景点分布、现有游览路线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景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景区的可游览面积,提升其容量利用率;另一方面,对原有景点路线方案进行改进,在不影响景区生态与自然景观条件下,开发多样化、易分流的游览线路[4],并在高峰期提供相应的疏导路线,避免游览线路单一造成人流过于集中,产生拥挤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盘阳河流域沿岸数个景区看做一个大旅游区,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统筹和管理。根据各个景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热门景区景点和冷门景区景点之间的客流量进行协调,平衡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以提高流量调控和疏导的灵活性。

2.3 游客流量分级应急调控机制

(1)景区最大承载量测定。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是流量调控的基础和前提,能够更好地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推动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5]。

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中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原则、方法和步骤,同时结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兼顾多元主体利益,科学准确测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此外,随着景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及步道、娱乐等游览设施的逐步完善,还需及时调整最大承载量,以便适应景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测定最大承载量的基础上,景区要严格遵守最大承载量“底线”,从源头上對游客流量进行控制。

(2)分级调控方案实施。游客流量分流调控工作应该有具体的管控机制(如图2所示)。自下而上,由景区到地方政府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地方政府和景区的职责为景区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景区游客监测系统,对游客流量进行动态监控,并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游客高峰时段应对等级与应对措施。

游客高峰时段应对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在三级预警阶段,景区游客应对工作以旅游景区为主导。超出三级预警时,启动二级应急预案,游客应急协调工作由旅游景区主管部门主导。景区在超过二级预警时刻,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应对工作以政府主导。这时候景区将信息反馈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负责把控全局,联动各部门,组织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协同配合。

通过自下而上、分级协调,启动游客分流、限流、疏堵、劝返等工作,缓解客流高峰,保证游客旅游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3 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组织引导,落实奖惩与问责制度。为保障游客流量管理的有效落实,建立游客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监督落实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及景区管理部门在游客疏导管理各阶段所承担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指导和制定游客流量管理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发挥监管部门的责任认定作用,建立景区游客流量管理责任小组,落实奖惩与问责制度,增强游客流量管理工作的约束性和激励性。制定考核问责体系,并出台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创新游客管理工作并取得成效的景区进行奖励,对未履行相应职责或违反景区最大承载量及相关规定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处罚与问责,并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2)加大智慧景区的建设投入,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建设智慧景区是景区的未来发展之路,对于提升景区综合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智慧景区的建设与运营,离不开地方政府、景区管理部门层面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在地方政府层面,以创新发展为基点,加大政策支持。设立智慧景区建设补贴专项基金,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支持多渠道融资、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保护盘阳河流域和建设智慧景区。在景区管理部门层面,以政策文件为抓手,加大建设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引入管理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团队对景区进行管理和经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4 結语

当前,维护生态环境格局、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及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多方主体的共同目标。游客疏导管理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的长远效益,景区不应单纯追求以增加游客量来提高经济效益,而应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

联合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景区部门等各方力量,不断改进和完善游客疏导管理机制,落实应急预案,有系统地对游客流量进行有效疏导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游客旅游安全和景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景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科学管理游客流量不断寻求新思路新对策。

参 考 文 献

[1]刘浩.巴马县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2]刘双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管理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3]卢文刚.景区容量超载背景下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以“10·2”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1):138-143.

[4]阳书媛,莫进忠.九寨沟景区游客空间分流疏导管理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6):50,52.

[5]LB/TO 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S].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面向产业联盟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机制探索和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突出“三个坚持”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索赔问题探究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