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耳类食用菌高产快捷栽培技术研发

2019-06-30何寒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究

何寒

【摘 要】文章研究开发一种侧耳类食用菌高产、快捷栽培技术,其工艺步骤包括制模、培养料处理、制作菌墩、培菌、采摘。在制作菌墩过程中,中间留一个圆孔作为填土、注水,做好后的菌墩用一个直径比其大的塑料膜罩盖住。前期培菌时,使氧气贯通整个培养菌墩的中间及四周,菌丝萌发迅速并快速吃料,在短时间内即可封住料面,有效防止杂菌侵染。后期管理时,往菌墩中间的圆孔注入泥土、清水,充足及均衡的水分保证了产量。该法大大简化了现有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污染率低、发菌速度快等优点。

【关键词】侧耳类食用菌;高产快捷栽培;研究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7-0069-02

目前,侧耳类食用菌栽培大多采用袋料、畦式、层叠式等出菇法。袋料出菇法操作繁琐、用工量大;畦式出菇法则占地面积大,且出菇时菇体沾泥、品质差;层叠式出菇法同样需要覆土。以上食用菌栽培具有生长周期长、后期管理不便、污染率高、生物转化率低等缺点。

传统食用菌栽培多以木屑、甘蔗渣或棉籽壳等为原料,由于上述原料资源有限及应用成本较高等原因制约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广西田东县地处右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以盛产水稻、玉米、甘蔗、香蕉、茶油、蔬菜著称,其中水稻种植面积有1.31万hm2,经测算,每年能产出水稻秸秆19万t,其中得到综合利用的仅5%左右,其余的均被白白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土壤矿化、火灾事故等大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水稻秸秆栽培食用菌,可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为广西田东县丰富的水稻秸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一条有效、持久的捷径。

1 技术方案

1.1 制作模具

(1)菌墩模具。取1个高0.5~1 m、直径为30~60 cm的油桶,把两头盖去掉,纵向将桶从中间割开,然后将两边桶一边用合页连接起来,一边用锁头扣固定,用来制作菌墩的模具;用高1.2 m、直径为16 cm的塑料圆芯管制作往菌墩中间填土的圆孔的模具;用高1 m、直径为6 cm的管芯圆柱制作往菌墩中间注水的圆孔的模具。

(2)塑料膜罩。利用竹片编成1个高0.6~1.2 m、直径为50~80 cm的柱型骨架,上面及四周用塑料模封住,在上面穿3~4个孔,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把孔堵住,用来制作既可以保证氧气流通,又可以防杂菌侵染、保湿及保温的塑料膜罩。

1.2 培养料配方

配方一:稻草770 kg、米糠100 kg、玉米粉50 kg、EM菌种50 kg、过磷酸钙10 kg、白糖14 kg、磷酸二氢钾3 kg、硫酸镁3 kg、水2 000 kg。

配方二:稻草800 kg、麦麸200 kg、EM菌种50 kg、磷肥15 kg、磷酸二氢钾5 kg、硫酸镁3 kg、白糖30 kg、D-异抗坏血酸2 kg、水2 000 kg。

1.3 原料处理

(1)配方一原料处理。在储水池里放入1 000 kg水,接着将14 kg白糖、3 kg磷酸二氢钾、3 kg硫酸镁溶解于水后加入50 kgEM菌种并密封发酵3~5 d成2 000 kg菌液;将100 kg米糠、50 kg玉米粉、10 kg过磷酸钙混匀备用;把770 kg稻草完全浸泡于菌液当中,30 min后捞起来沥干水;把稻草秸秆头尾一致排放整齐,每排放一轮均匀撒1层米糠、玉米及过磷酸钙混合物,排放至高度约1.5 m的堆料时用塑料膜遮盖发酵,当堆料内温度达到60~70 ℃时维持3 d后翻料再继续发酵3 d后完成发酵。

(2)配方二原料处理。在储水池里放入1 000 kg水,接着将30 kg白糖、5 kg磷酸二氢钾、3 kg硫酸镁、2 kgD-异抗坏血酸溶解于水后加入50 kgEM菌种并密封发酵3~5 d成2 000 kg菌液;將200 kg麦麸、15 kg磷肥混匀备用;把800 kg稻草完全浸泡于菌液当中,30 min后捞起来沥干水;把稻草秸秆头尾一致排放整齐,每排放一轮均匀撒一层麦麸及磷肥混合物,排放至高度约1.5 m的堆料时用塑料膜遮盖发酵,当堆料内温度达到60~70 ℃时维持3 d后翻料再继续发酵3 d后完成发酵。

1.4 制作菌墩

(1)场地处理。首先将场地整平,然后用1%石灰水消毒场地及模具。

(2)菌种处理。把按常规培养好、无污染的固体菌种掰成玉米粒大小的菌块备用。

(3)接种。在消好毒的场地里,先把菌墩的模具安置好,将高1.2 m、直径为16 cm的塑料圆芯管放置在菌墩的模具中间,然后装入发酵好的水稻秸秆,按每装20 cm厚的料即接入一层平菇菌种,逐层压实。装满后,将菌墩模具的锁头扣打开,并轻轻把菌墩的模具挪离菌墩,再将塑料圆芯管轻轻抽出,随即用1%石灰水喷洒消毒过的塑料膜罩住菌墩。菌墩制作时,墩与墩的间隔以不妨碍操作管理为宜。

1.5 培菌

培养室内要求温度控制在20~25 ℃,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在这种环境下,经过15~20 d培养,菌墩上即可长满菌丝,此时可往菌墩中填土。土质采用菜园土或农田土,要求呈颗粒状。100 kg土拌尿素0.2 kg、磷酸二氢钾0.2 kg、石灰粉1 kg,用0.2%多菌灵水拌成含水量达65%左右,土要分层填,边填边压实,当土填到约15 cm厚时,把模具放入菌墩中间,继续填土至满,然后把模具轻轻地边转动边抽出,这样形成一个注水孔。接着重新用塑料膜罩把菌墩罩住。当菌墩上的菌丝全部扭结并出现黄水后,即可将塑料膜罩拿开,此时要增加光照和通风,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达98%左右,当菌墩上长出大量小菇时,可往菌墩中间的注水孔注入清水,浇水量可根据菇生长的情况而定,只要菌盖颜色正常,边缘完整无裂缝,就表明不缺水,反之应及时灌水。

1.6 采摘

当菌盖长到10 cm时,可采收上市,采收时要采大留小,用手轻轻扳下。全部采收完后,停止注水4~6 d,使菌丝处于恢复状态,以积累营养之后再注水,此时水中可添加一些营养成分,即每100 kg水中加入白糖1 kg、磷酸二氢钾0.2 kg、喷施宝5 mL,注水后再用塑料膜罩将菌墩盖住,几天后菌墩上又会长出小菇,拿开塑料膜罩,管理方法同前,如此可反复采收5~6茬。

2 结语

(1)技术方案采用同一工艺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两个配方来做实验对比(见表1)。配方一和配方二同样是以稻草为主要原料,但配方一中应用的辅料为米糠和玉米粉,配方二中应用的辅料为麦麸;两个配方中,搭配的肥料也略有不同,配方一应用了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配方二应用了磷肥、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镁,其中配比量不同;菌液的制备方法相同,只是应用的营养源不同,配方一只用白糖作为碳源,而配方二在配方一的基础上多了D-异抗坏血酸。在菌液的制备过程中,发现配方二中的菌液活性比配方一高得多,在利用菌液发酵原料过程中,配方二的发酵效果也明显优于配方一;子实体生成时,利用同样的工艺技术进行管理,在同等数量原料的基础上,配方一采收了5茬,总共收获3 126 kg鲜菇,而配方二却采收了6茬,总共收获3 252 kg鲜菇。以此说明,原料组成及合理的配方其彰显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变化。

(2)配方中稻草占原料总量的77%以上。利用稻秆生产食用菌是一项变废为宝的阳光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循环经济理念。本技术的实施,使原来是废弃物、几分钱一斤的水稻秸秆变成几元钱一斤的各种食用菌产品,产菇后的菌渣经发酵后可作为绿色有机肥料,形成多梯级循环、多效益统一和生物多次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体系,有效延长了食物链和生态链,实现了大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3)制成的菌墩构造新颖、合理、独特,菌墩高达0.8~1 m,直径达30~60 cm,不用床架、不用覆土、立体栽培、占地面积少。

(4)在制作菌墩的过程中,中间留一个圆孔填土、注水和营养液,菌墩做好后用一个直径比其大2~3 cm的塑料膜罩蓋住,此罩顶上开有多孔并用干净的棉花堵住孔口,所以它既保证氧气流通,又防杂菌及保湿。前期培菌时,氧气贯通整个菌墩的中间及四周,菌丝萌发迅速并快速吃料,短时间内即可封住料面,有效防止杂菌侵染。后期管理时,中间的圆孔注入泥土及清水或营养液,由泥土把清水和营养液吸收并慢慢往菌墩输送水分,充足及均衡的水分及营养保证了产量。

(5)生产快,两人配合1天栽培1 t原料,比塑料袋栽培效率提高几倍。

(6)菇质好,本技术栽培出来的菇生长基本上与野生相仿,菇柄短、肉厚、菇丛大。

参 考 文 献

[1]梁美旋,潘启城.田东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4):245-246.

[2]黄美莲.秸秆栽培食用菌基质研究进展[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2):36.

[3]郭柏平.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8(6):18-20.

[责任编辑:钟声贤]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