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与教育现代化
2019-06-30褚宏启
褚宏启
又到五月,又到五四,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今年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之年。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年,五四精神还有现实意义吗?尤其对于教育现代化还有价值吗?当然有。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五四精神与教育现代化有内在联系,二者的本质都是现代精神。五四精神倡导“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强调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教育现代性即教育现代精神的增长与实现,而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教育现代精神的主干。科学性与民主性是衡量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准,或者说科学的、民主的教育,就是我们需要的、追求的现代教育。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人,才能建设一个理性的、民主的现代社会。
何谓教育的科学性?何谓教育的民主性?
教育的科学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即在课程中增加和传授科技知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而广义是指教育发展、教育活動开展的理性化与合理性。现代化理论中所讲的理性或者科学性,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
教育的科学性,要求以下诸方面都具有合理性。(1)教育目标的合理性。我们要在深入研判人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基础上,审慎确立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根据21世纪的客观要求,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目标,让学生具备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合作精神,以及相应能力,此为国际社会共识。(2)课程的合理性。我们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并在对教育目标细化分解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不能使目标与课程之间出现逻辑断裂。课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的协调与平衡。课程内容应该是全面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3)教育活动的合理性,包括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教育管理活动的合理性,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劳逸结合、负担适中,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要求政府与学校的教育决策要科学化。
反观基础教育的现实,可以发现,不合理的教育现象依然比比皆是。为提高教育的科学性、理性化水平,需要特别强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此处的研究既包括国家宏观层面、区域中观层面的教育研究,尤其是政策研究与战略研究,也包括学校微观层面的教育研究(校本的教学研究、德育研究、管理研究等),尤其是课堂层面的教研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研究中,教师个体对于自身教学活动的研究、对于所教学生的研究尤为重要,只有把学生、学情研究透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产生深刻的转变,深度学习才能发生。
为提高教育的科学性、理性化水平,还需要提升教育的民主性水平。民主性能够促进理性化。
教育的民主性就是指“教育是民主的”,包括两个方面: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在教育中,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广泛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度,管理团队集体决策的制度,以及相关的教育管理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等等。其中,“参与决策”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是“民主的本意”,是教育民主的核心内容,不容偏离与置换。我认为对教育民主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教育事务,由民做主,一起议决”。有些教育行政官员和某些校长,喜欢独断专行、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结果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决策失误,给教育工作带来不良后果。这说明,教育管理中是否民主,对于教育的科学性有直接影响。教育民主性意味着对于民情民意的尊重、对于民智的汲取,最后会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是同向同行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是相得益彰的。
柔性的教育民主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精神。民主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看、尊重别人、说话和气,在学校中,干群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需要建立并推进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进。尤其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刚性民主与柔性民主都很重要,二者相得益彰,只有刚柔相济、双管齐下,教育民主性才能更好地被发扬光大。我国封建历史漫长,民主思想与民主文化传统并不深厚,现实的教育管理与教育生活中,非民主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民主化之路依然漫长。
德先生、赛先生已经百岁,五四运动已过百年,但五四精神依然年轻,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希望,五四精神即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能充溢在每一个校园、每一个课堂。如此,则教育现代化就真正实现了。对此,我们充满期待。我们更要为此不懈努力。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