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育人—以高校教工与学生党组织党建协同建设为例

2019-06-29原溶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党建人才培养

原溶

摘 要:教工党建是高校党建机构的导航舰,能够引导学生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党员处于思想活跃敏感时期,容易在思想上出现多种问题,教工党建应积极引导学生党建的发展。同样,教工党建亦需要反哺。一般情况下,无论从思想上亦或是行动上,教工党员相较于学生党员更具先进性,特别是主题教育学习的开展产生了不少阶段性成果,规矩意识更加挺在最前面。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学生党员更具青春和活力,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能够有效反哺教工党建工作。但是,从理论研究上看,两者的协同机制尚不明确,同时从实践工作来看,两者协同亦缺乏有力的抓手。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深刻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强化责任意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机制,真正把高校党建工作抓出新意,落到实处。

关键词:党建;协同机制;人才培养

学生是高校的教育主体,教工是高校的施教主体,党对高校的重视即对学生和教工的重视,因此,高校加强和改善党建主要针对的便是教工和学生两大核心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关键在于推进基层党建协同工作机制创新,构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多元联动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两大核心群体,提升高校内部党建的生机与活力,教工党建和学生党建如何有效互动,一直以来是高校党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全国教育大會、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大学生党建亟需加强引领,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的大学生吸收进党的组织使之健康成长,并通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辐射力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体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为打开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工具。主题教育基础在学思想,关键在落实到实践上,作为一名党员只有自觉带着问题去“学”,针对问题去“做”,才能确保主题教育见成效。“学”的目的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贵在自觉。“做”的目的是推动党的作风不断好转,重在落实。

一、高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党建与协同机制理论的契合

(一)协同机制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主要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自发地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自然界是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哈肯认为,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广泛地存在竞争与合作、支配与服从、平衡与涨落等复杂的关系,当系统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或者物质的聚集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系统内部各要素就可以实现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各种有序的关联运动就会取代无规则的独立运动,系统就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变,从混沌中产生某种新的组织结构,进而产生系统的协同效应或整体效应。协同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系统内部协同作用的结果,即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二是伺服原理。伺服原理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三是自组织原理。自组织原理阐述了在某种外界物质或能量的干预下,如何通过系统内部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结构。

(二)高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基层党建与协同理论的契合

协同理论深刻揭示了复杂开放系统在外部序参量驱动和内部子系统协同作用下,以自组织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和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动力以及演化的规律,使得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为构建多元协同的基层党建网络关系结构提供理论支撑。高校基层党建与协同理论的契合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基层党建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它是以分散在基层党建网络关系结构不同基点上的差异化党建主体为存在前提的,不同党建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激烈竞争的集体行为,同时也存在着借助协作来间接决定自身命运的行为。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党建主体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行动目标和利益诉求,但在本质上是各个不同党建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和博弈的过程,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追求党建工作系统共同利益的过程。根据协同导致有序的原则,通过改变某种外部控制参量,促使基层党建系统内部各种被动的、无序的行为朝着主动的、有序的行为转变,并在这种转变中形成具有某种新的功能或结构的有机整体,进而能够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能。其次,高校基层党建是一个具有“人”的要素组成的特殊系统,基层党建工作是在人的主观意识干预下的一项目的性和协同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系统内部不仅包括党建制度、党建规则和党建资源等“物”的要素,同时还包括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干预能力的党建主体这个“人”的要素。基层党建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差异化的党建主体遵循党建工作目标,整合党建工作资源,以合力联动的行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高校基层党建系统由于存在具有思维能力的“人”这个特殊的系统要素,因而能够在人的主观意识干预下,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组合和资源的配置能够朝着既定目标更快地达到最佳状态,更容易实现或者达成具有某种功能的新的组织结构,系统的协同效应或整体效应也就随着产生。

(三)高校教工与学生党支部党建协同机制的途径

1、高校领导重视教工党建和学生党建的双向互动。高校党建的根本是学生和教工,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党的领导是和谐校园的政治保证。”高校领导班子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推手,发挥着核心作用,能否处理好党建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决定了党建双向互动工作成效。高校领导班子要按照党中央关于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发挥高校教工组织、班级、社团等桥梁和纽带作用,注重党建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

2、基层教工组织要模范带头。教工党建是学生党建的导航,因此,模范作用发挥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向互动的效果,进而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针对学生思维活跃,三观尚不成熟等特点,教工应予以引导,发挥模范作用,帮助学生党建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在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将党性教育工作经常化、实际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积极性。教工党员在该过程中要注意方法,要向“专业导师”“政治导师”方向靠拢,将“育人”“教书”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方面施压教学,要注意与学生党员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虚心向教工党员学习,敢于规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感染力。学生党组织的活力感染教工党组织,促使双方在互动中增强自身建设。学生党组织工作方式灵活多变,工作平台网络化,思维方式跟潮流,这些都是教工党组织所缺乏的。例如在网上党课、网上座谈会等形式上做文章,开展主题教育、法制教育,重点解决知与行、理想与现实、德治与法治、他律与自律等问题,实现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双向互动。教工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方式给学生发送私信,与学生建立稳定、互信、收学生喜爱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工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的协同机制状况分析

(一)学生入党前的协同机制。新生入校后,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一般会经历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校学习、批准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思想状态会在逐渐适应新生活过程中发生波动,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入党动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党的认识问题等,基层教工党支部应配合新生辅导员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设立“教工党员谈心室”,为新生解答疑惑。对基层教工党员要实施“师德示范工程”,包括教工党员自身的言传身教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不仅能推动师德水平整体提升,还能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新生入校愿意向师长、同学进行才艺展示,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工党员能进一步了解新生的党性与政治敏感度,为日后参与学生党员的考核与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备期协同机制。教工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教工而言就体现在工作中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给学生党员指明前进的方向,与学生党员相互沟通与交流,消除彼此之间的顾虑,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实施“爱心育人工程”,帮助学生党员扫清思想及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如每名教工党员联系几名学生党员,专门与这几名学生党员调研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并加以正确引导;每名教工党员为学生提供一个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将教工党员视为重要评价考核人,在预备期满时增加“党员转正答辩会”环节,答辩成员包括教工党员,如果答辩通过则如期转正,通过答辩有助于提升预备党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同时,预备党员在学生党支部的带领下,以青年党员的身份开展富有朝气的活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其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会吸引、感染教工党员,使教工党员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与教工党员的交流,借鉴教工党员的丰富经验,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会产生和谐的互動效应。

(三)学生转正后的协同机制。在和谐理论指导下,学生预备党员转正后,与教工党员可实施“师生党员形象共建工程”。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可以形成一种和谐、有效的互动模式,如定期举行“师生党员经验交流大会”,开展“师生党员示范宿舍”等活动,使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这两个群体在各自发挥优势作用的前提下,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发挥辐射效应,综合发挥两个群体的优势作用。同时可以拓宽交流范围,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创建“师生党员互动网络”,在这一平台之上,师生党员可以畅谈人生理想、政治追求、价值取向等,为相互了解、共同提高搭建平台。教工党员可以对学生党员进行长效监督,优化监督机制,监督的内容可以包括党性意识、理论水平、学习成绩,为考核提供真实素材。学生党员也可以参与对教工党员的监督工作,监督的内容包括奉献精神、授课水平、参与学生党支部活动效果等。通过相互监督,实现共同进步。

三、构建高校教工与学生党组织党建协同长效机制建议

(一)夯实基础,注意协同机制。党支部建设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的。在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将党性教育工作经常化、实际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积极性。教工党员在该过程中要注意方法,要向“专业导师”“政治导师”方向靠拢,将“育人”“教书”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单方面施压教学,要注意与学生党员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虚心向教工党员学习,敢于规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打造阵地,丰富活动内涵。高校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完成“转型”,就必须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在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优化党支部组织格局、丰富党支部活动内容上下功夫,让这些活动成为两者协同的载体和阵地。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工会、学生组织和其他社会资源,将活动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贴近教职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来。教工党支部可以联合学生党支部共同开展党日活动,改变单一的会议模式,积极发展室外党日活动,例如开展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等,以文体结合的形式,将党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党员在实践中体验真理。

(三)加强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制度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而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制度。党支部考核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机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的执行和管理能力较弱,必须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党支部内在机制建设,才能实现其优化升级。加强管理是要抓住要点:首先,强化内部管理,突出严谨、规范;其次,强化条块管理,突出科学、系统;最后,强化效能建设,突出提速、提质。

(四)建立健全党支部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展党支部工作的保证。对考核优秀的党支部、党员和活动都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联合教工党支部一起,不定期开展讨论大会、表彰大会,在会议上,党支部与党支部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可以进行成果的分享和思想心得的交流。同时,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对优秀党员及其作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增加党员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党员们的积极性。

四、结语

育人是高校党建之本,党建又根植于高校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之中。高校党建的育人过程既是培养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高校党组织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改革,在教工党建和学生党建双向互动过程中,建立健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协同机制,加快高校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宁.思想建设:高校教工党建促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8.

[2]张鹏,马宁.论高校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双向互动[J].山西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

[3]张敬伟.高校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J].才智,2011(19).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7]姜荣.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实现组织工作新作为[J].前进论坛,2015(6).

[8]陶莉,沈洁.关于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的探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学术杂志,2013(28).

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党建研究课题  编号:DJYJ-2019-C29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党建人才培养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