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
2019-06-29吕明辉
吕明辉
摘要:逻辑起点是某个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从“民族”出发,以“民族”为中心,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其特殊性。分维度讨论,时间视域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方面;空间视域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方面。只有因地制宜,以内生发展为动力,才能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时间;空间;逻辑起点;少数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1-0045-02
民族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不同形态条件下的民族因素与经济因素两者交叉互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其研究视野逐渐宽泛,研究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鉴于学科的交叉性,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都有着特殊性。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从广义上來说,民族经济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经济问题;从狭义上来说,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即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研究的逻辑结构为“具体—抽象”,目标是确定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叙述的过程则是从“逻辑起点”出发,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过程。逻辑起点是一个作为分析起点的范畴,是逻辑范畴体系中作为整个体系出发点的初始范畴,逻辑起点包含着“最基本、最原始的关系”。对逻辑起点的分析、界定则是学科研究体系的初始范畴,是基础性问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在对我国民族地区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中起到了应用性的研究实效。关于该学科的逻辑起点,施正一先生早就有过论断:“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的矛盾构成了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他学者也都对该学科的特殊性加以重视,如:民族经济受一般经济规律和自身特殊规律共同制约(王文长,1999),民族经济学是研究民族居住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一般规律(李忠斌,2003),民族经济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陈庆德、潘春梅,2009)等。
不同于经济学将资源的稀缺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民族”出发,以“民族”为中心,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明显在具备经济一般性的同时,又具备着经济特殊性。概况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逻辑起点就在于经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生计方式或产业类型的特殊性,也可能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水平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体现在少数民族经济的特殊规律、特殊形式、特殊研究方法、特殊研究对象、特殊的地域特征等方面。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以下将分维度讨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逻辑起点。
二、时间视域下的特殊性
时间视域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方面。以时间视域为分析框架,时间不再是简单的客观计量工具,更是一种民族发展史范畴。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间点,赋予了时间以不同的发展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以时间视域分析少数民族经济特殊性,此时间应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时间、社会时间的范畴,反映不同民族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状况。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既有各自的发展历程,同时又处于古代中国整个大环境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民族发展,有的民族走向消亡(如:鲜卑、回纥、党项等);有的民族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外在的客观条件,不断增加民族的内涵,这就导致了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一致,经历的发展阶段不一致,具体表现在现实的社会发展差距和经济发展差距方面。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初期,以黄河中游的民族为核心(即华夏)不断与周边的民族进行着不同形式的交往、交流。民族间相互吸收借鉴,“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尽管不同民族间有着多样的交往方式,但在当时,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汉族和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其他民族在经济生产方式、民族文化等方面已经表现了较大的不同,进而整个民族在发展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同。
自20世纪50年代,为改变民族地区民族成份混乱、族称多样的状况,国家开始进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55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是开展全方位民族工作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到1956年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56个民族共同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上平等、和谐发展,但是,仍有部分民族“大踏步跨越”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如在1956年之前,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仍保留着奴隶社会制度。西藏的农奴制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时才被废除。而由原始社会跨越多个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更是体现了其在社会发展上的差距。西南等边疆民族地区的“直过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人类社会纵向排列的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等等社会形态,在同一历史时空中以横向排列展示出来。未经社会形态的依次演变,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特殊性,而这也都会在民族经济方面有直接的体现,也就是以时间视域对少数民族经济进行研究时所体现的特殊性。
三、空间视域下的特殊性
空间视域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方面。经济生活中事实存在的民族差异除了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民族特色之外,更为突出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与民族分布地理格局相关的经济发展差距。民族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存发展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中国幅员辽阔,东西横跨经度有六十多度,南北跨越纬度近五十度,阶梯地势落差较大,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状况差异明显。而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地域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方面。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中的1.9万多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136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中有民族自治地方107个。因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不同,其所塑造、影响下的民族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民族诸方面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不同于今日民族间交往日益广泛,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历史上,民族分布的位置相对固定、民族流动相对稳定。如在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民族主体基本形成、地理位置基本确定,围绕其四方的民族分布为:北方是匈奴,西方是西羌,东北是朝鲜,南方是南蛮,西南方是西南夷,东南是南越与东越。民族在历史发展传承中,其经济社会方式会成为民族特有的经济方式或产业内容。因此,以空间视域分析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特殊性也就有了可能。
空间视域下的特殊性会表现在不同民族的性格、文化、经济等方面。民族因地理位置、环境的不同,在经济发展中的区位、资源、内容、产业等方面都会呈现出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在某些自然资源方面,独具优势,使得不同的民族地区产生了富有地理标志性的产品,还发展起了一批批具有特色的民族经济,如苗族的蜡染、刺绣,藏族的藏毯、藏纸,维吾尔族的水果,蒙古族的草原畜牧等。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经济的多元多区域不平衡发展,全国生产种类多样而各个区域相对单一,形成了各区域民族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正是中华民族的多元分布,成就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多元分布,多元分布就是差异。少数民族經济在动态变化发展中,天然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形态,这也是少数民族经济增强内生性的源泉。以少数民族经济特殊性为前提,研究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其新经济增长点的培养、研究其特色产业的开发、研究其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等等,以此丰富学科的研究内容,扩展研究领域。差异就是特色,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增强竞争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充分发展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提供应用领域。
总之,民族经济学科的创立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必要。不同于往的“全国一盘棋”,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将长期表现为“一制多式”的发展层次与发展模式,也要求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时更多应是从民族出发,实事求是,以少数民族经济的特殊性为前提,关注特殊性、关照特殊性,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只要民族长期存在,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也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厘清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逻辑起点中时间视域下的差距和空间视域下的差异,则成为多维、深层、广泛、实际的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重要前提,成为现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2]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 张世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J].求索,2015(12):28-32.
[4] 雷 宝,郭其友.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以逻辑起点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6-33.
[5] 施正一.加强民族经济研究[J].中国民族,1982(3):10.
[6] 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1):38-43.
[7]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8] 李 根.“直过民族”社会历史演变的变异性特点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0(1):48-52.
[9] 王文长.论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J].民族研究,2005(4):17-22+107.
[10] 青 觉,马守途.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J].兰州大学学报,2006(3):134-136.
[责任编辑:金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