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2019-06-28张涛

大陆桥视野·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互联网+互联网

张涛

摘要:“互联网+”新兴技术以及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极大地影响会计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复合能力体系,一是拓展的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基础、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能力,包括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能力结构体系提出了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进行了拓展,并提出了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应用研究性教学和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应用研究型高校 会计复合人才 能力体系 培养模式

一、引言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以来,以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手段,以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开发、智能应用为核心,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进行著深度融合,以此推动人类社会向互联网经济迈进。“互联网+”也促进了会计服务的升级以及现行会计服务模式的转型。应用研究型大学是本科高校朝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发展,将研究性、应用性这两种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内在统一于一身形成的“应用—研究”混合型大学。因此,应用研究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新兴技术更新与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的改变,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变革势在必行。

许多学者已经感受到变革要求的驱动,对会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变化进行了研究。较多文献研究了移动互联网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影响。刘国城、董必荣(2017)[1]系统性地分析了“互联网+”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冲击及现实困境,由此提出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师资团队、加强会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等改革路径。姚关荣、王瑶瑶(2017)[2]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该如何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及教学模式等方而进行创新。张奕(2017)[3]以“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口标,以网络代理记账平台的建立为契机,提出一个基于“互联网+”为主线的新会计人才培养实践途径。吕家天,李国田(2018)[4]认为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改变着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需构建以SAAS(软件服务),PAAS(平台服务),IAAS(架构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开启高校会计“云教育”时代。徐丽军,刘馨月,黄玲玲(2018)[5]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入手,分别从高校教师和会计课程方面分析了传统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会计人员需要新会计思维以及复合会计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文献研究了面对环境挑战,会计专业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甘瑶瑶(2018)[6]运用十二个方面的创新能力指标来调查地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质疑与反思能力、总结与凝练的能力、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等。

综上,尽管已有研究分别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及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两大领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研究仍存在不足。其一是,对应用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几乎没有,虽然一些学者已认识到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其是基于在实践中进行创新的训练,并不是针对研究中的创新;其二是将“互联网+”背景与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结合起来研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是空白。鉴于此,本文基于对“互联网+” 新兴技术以及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对会计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应用研究型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以及培养模式,以探索新时代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路径。

二、“互联网+”新兴技术和应用研究型高校办学定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互联网+”新兴技术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场新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传统的会计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与挑战,会计工具已经从原始的算盘到计算器,从计算机到云会计在转变。“德勤财务机器人”的问世是人工智能与财务结合,财务共享平台是大数据、互联网与会计的结合。会计人的工作已经逐步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从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从简单重复的记账工作向高端的财务管理转型。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对会计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会计时代是财务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共享化下的新时代,对会计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财会行业里,复合型财会人才将是未来财会行业需求的主体,会计人必须由简单的财务会计向综合型会计人才转变,向高层次的会计职能转型。只有创新思维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新兴技术,努力成为高端复合型国际化管理会计人才,为企业、社会提供高价值的会计服务,才能避免被取代。

(二)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应用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区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镇,定位于以建设行业一流、地方一流为目标,以应用性研究和培养卓越人才为重要任务,重点围绕行业产业需求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拥有一批行业一流、区域一流、地方一流的学科专业。 由此,中国当前将“辐射区域”、“校友杰出”、“科研领先”和“办学特色”作为判定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四大核心标准。应用研究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培养的人才介于研究型及应用型,是既具有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具备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

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应用研究型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应用研究型复合人才,即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既有专业应用能力,又有一定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落实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应用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会计师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和高级管理会计人才。

总之,当前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环境以及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会计复合人才成为迫切的需要。

三、应用研究型会计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的《会计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会计教育应注重培养专业成为人员应有的素质能力。英国国家顾问委员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认为对于会计教育来说应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相结合。

会计专业是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应用研究型大学在确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应用性必然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面对环境多样性,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等,会计专业人才仅仅只有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是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因而需具有一定的分析与综合、探索与创新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足。因此,对于应用研究型会计复合人才来说,需要培养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针对性的应用研究能力。

(一)专业应用能力

对于应用能力内涵,应用型高校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学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以及各种财务、会计和审计方针、政策的掌握,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胜任一般企业会计岗位需求,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而应用研究型大学的会计专业应用能力内涵大大宽于前者。应用研究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应用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宽口径知识基础。由于专业知识包含的内容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大学教育应该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教育,如科学、技术原理知识等宽口径知识基础;第二,多种技术能力,不仅是传统的专业核算能力,还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非结构化财会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财务智能进行预测、决策的能力;第三,专业实践能力,是将知识与技术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团队协同、职业素养等。

(二)应用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能够有所发明与创造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研究能力可以区分为两种主要的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是指一种主动的探究能力,主要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学得更好而主动进入的对学习者自身而言相对具有创造性的探究;第二,探索并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与信息。创新能力是研究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指推陈出新和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颖、独特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的能力。

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是集理论性、应用性于一体,制度遵守与业务创新的有机融合。因此,会计专业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应用研究方面,即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会计专业人才的应用研究能力也可以划分为应用探索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应用探索能力指的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会计修养,在具有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对于能够敏锐发现复杂会计问题、深入分析认识该问题的能力。应用创新能力指的是富有创新观念,具有应变力和创造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具有新发性、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当然,由于会计专业具有特殊性,会计工作有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约束,但会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应是指在遵循相关规范基础上的创新能力。

结合应用研究型本科会计专业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现状,会计专业人才的应用探索能力又可以具体包括扎实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能力、较强的学习与知识发现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能力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足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阅读、分类、比较以及总结的能力。学习-知识发现能力即主动进行学习并提高对新知识、新事物的钻研能力和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即利用会计专业知识与专门方法,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对纷繁芜杂的客体现象进行概括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一般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吴怀宇,程光文等,2012)[7]。由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业务创新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业务创新是指会计人才将会计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具体业务时的创新;思维创新是对于会计工作、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应用与发展中呈现出的思路、思考中的创新。

四、应用研究型会计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基于应用研究型会计复合人才能力结构体系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应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的教学环节、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培养目标

会计人才的最终素质表现为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既有社会道德品质,又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职业修养是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业务素质是衡量一名专业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为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国家政策把握的准确性,政策选取的科学性,处理方式的恰当性,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基于前述能力结构的分析,应用研究型大学应培养其会计专业学生成为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内容

在具体培养内容设计上应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模块,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协调和联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专业知识基础培养。这个模块的课程不仅有本专业课程体系,还有关联专业课程,目的是既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又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体系,以清楚其与会计专业的联系。教学的重点不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而是对其中方法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扩展,要求学生把握最基本的问题即可。

2.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这个模块的主要课程是与会计工作有关的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的课程,包括会计专业技能以及各项有关的技术知识在会计方面的应用,如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教学重点是注重启发学生接受与思考这些技术与会计专业技能运用的联系。

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个模块的主要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主要为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了会计专业的各方面实践课程。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验将教学与实践相挂钩,实验内容可以是单项课程实验、课程间实验和专业综合性实验,不仅是验证已有的会计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4.专业探索能力培养。这个模块的主要课程是会计专业发展前沿及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包括会计发展趋势、会计国际国内发展前沿、统计分析方法、决策与应用、专业知识阅读等课程。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分析会计业务的发展趋势,观察会计事项的发展态势,跟综会计发展的前沿,延伸其专业基础知识面。

5.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模块的主要课程是结合会计专业要求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以创新创业能力达成为导向,全覆盖、分层次、全过程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思想,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全面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

(三)培养方法与途径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开发体系中,培养方法与途径居重要地位。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需借助于培养方法与途径才能实现。应用研究型高校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历程,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实施会计专业的特色发展,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在现在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主要方面,而会计专业的应用型较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较大差距,因此,应用研究型会计专业复合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培养方法,探索多种培养途径,需要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培养。其中,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应用研究性教学培养、全方位创新创业培养成为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创新首选。

1.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是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基于会计实务、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实践和创新要求,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杨爱群,朱霞,2013)[8]。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可以是紧密型和松散型,具体可以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校外开放性实验基地等。会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社会服务、会计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的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交流与合作,将会计知识的创新、应用和传播紧密结合起来(薛大维,朱志红,胡曦丹,2012)[9]。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是企业直接参与到高校的教学与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即企业整合自身的优质资源,面向合作高校提供包含专业共建、真账实训、岗位实习、就业推荐四大模块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下,企业和高校会计专业有着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师资和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互通,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而的各自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学习与研究机会。会计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包括校企联合培养,行为学习、参与专业服务活动、合作导师等多种方式,深入到企业会计实践与研究中去培养能力。

2.应用研究性教学培养。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教学。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由知识的旁观者、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和建构者,对知识的获取由静态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师生之间从权威与依从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在专业基础上具有良好探索问题与创新解决问题的会计人才,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对综合学习能力、探索性思维的培养,为此,大学会计教育方法應当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转变(汪利,姚美娟,2018)[10]。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学生从专业领域的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过程中,通过发现和界定问题,提出理论假设,搜集资料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有多种方式,可以是通过独立运作的“研究性课程”来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去。根据研究结果的不同,研究性教学也可以分为验证性研究和探究性研究,前者强调通过研究掌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后者强调通过研究获得创新性的结果。

3.全方位创新创业培养。会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基于应用研究型会计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体现创新创业课程的理念、设计与内容,突出应用性,强调创新性,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全过程覆盖的培养体系,如将创业财务分析与风险预测纳入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将纳税筹划纳入税务会计教学内容,对于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创业模拟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中等。

在此之下,打造适合会计专业的多层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可以财务会计知识为基础建设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中心,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将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孵化、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指导等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专业+创业”“专业+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整合校内会计专业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定期发布创新创业政策信息,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分享会,组织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市场分析、财务分析、成本预测、投资决策,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在技术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国城,董必荣.“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的困境与变革[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102-109.

[2]姚美娟,董必荣,王瑶瑶.“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7,(06):115-117.

[3]张奕.“互联网+会计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商业会计,2017,(08):125-126.

[4]吕家天,李国田.云计算时代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9):260-261.

[5]徐丽军,刘馨月,黄玲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8):57-58.

[6]甘瑶瑶,安立龙,张光亚.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的实证调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88-90.

[7]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龚园.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34-336.

[8]楊爱群,朱霞.基于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一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3,(07):209-214.

[9]薛大维,朱志红,胡曦丹.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基本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2,(33):155-156.

[10]汪利,姚美娟.研究性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4):115-119.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互联网+互联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